爱面子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由于这种心理不健康从古至今人人都有,所以大家“见怪不怪”了,很少有人会把它当作一种心理障碍来看待。
家长对自己的爱面子往往毫无察觉,对孩子因为爱面子而出现的异常行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为孩子隐瞒,更不会想到去看心理医生、接受心理辅导,而实际上这是很有必要的。
在对待爱面子的问题上,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消除自卑,智障儿在启智学校如鱼得水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系着家族的血脉和希望。可想而知,家长对他们是多么宝贝。如果孩子发育迟缓,甚至生下来就是一个智障儿,给家长的打击会有多大?
本章开头的案例表明,这样的孩子应该送往启智学校接受专门教育。“随班混读”对他们的成长会带来耽误和伤害。家长的面子固然重要,可是孩子的前途难道不是更重要吗?
辽宁省大连市一位家长在这方面就有过一段曲折经历。他的儿子17岁,当初考虑到面子,他把儿子送去普通小学读书,结果总是受同学欺负,孩子本人也特别自卑。道理很简单,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又怎么可能有自信呢?
儿子15岁时,家长把他从正常学校转到启智学校。刚到学校时,可以说什么都不懂,连拼音也不会,不敢与人说话。老师和他谈话时,他的眼睛总是看在别处。可是仅仅在启智学校学习了半年,他就不仅学会了拼音,而且还会自己写日记了。
两年后,他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不仅能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而且还学会了电脑打字。
看到这可喜变化,家长既高兴又后悔。高兴的是,孩子终于“成才”了;后悔的是,过去碍于面子,没有早一点把孩子送到启智学校来,已经耽误了孩子许多美好时光。
这位家长深有体会地说:“希望智障儿家长都能正视现实,给孩子们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最佳环境并不一定适合孩子,适宜环境更适合孩子成长
除了家长爱面子的因素以外,在现有条件下,“随班就读”也确实是轻度(这里强调“轻度”两个字)智力残疾儿童实现“容纳式”教育的最佳形式。家长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使他们在文化知识、生活自理等方面得到良好训练。
但是,愿望很可能只是愿望。事实上,智障儿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情感体验——受接纳和被尊重,却会因为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普通学校班额过大、应试教育下老师在分数上“欺贫爱富”等现实因素,得不到基本满足。不但如此,智障孩子由于学习跟不上从而导致其缺陷和不足在班里被过分放大,从而造成严重心理失衡。
所以,家长一定要克服爱面子思想,帮助孩子消除自卑感,以及产生自卑的外因。如果孩子属于轻度智障,则尽量让他们到普通学校就读;如果是中度乃至重度智障,就一定要送到启智学校。否则,等他们在普通学校读了几年,发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然后再转到启智学校时,孩子会产生极其严重的自卑,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而在启智学校,每个班级只有10名左右孩子,每个孩子都会受到老师的特殊教育和照顾,这样的环境使孩子如鱼得水,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了解情况,弄清楚为什么孩子也爱面子
家长爱面子,孩子也会爱面子。道理很简单,家长有家长的面子,孩子也有孩子的面子。有时候当这两种面子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别扭和矛盾。不少孩子会因为在别人面前丢面子而感到“耻辱”,从而产生很大的爆发力和破坏力。他们的爱面子思想,甚至比家长还严重。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有必要弄清孩子爱面子的原因,以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
例如,当有同学在场时,家长出于好心提醒孩子检点一下,孩子就可能会感到很没面子。尤其是当同学来找孩子玩时,家长马上出面阻挡:“我家××正在做作业呢,现在没时间陪你玩!”这时候,孩子的脸上就会不好看。
究其原因在于,孩子自从上小学后,就有这样一种心理,要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独立人格已经得到家庭承认,而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父母在支配自己。现在好了,家长这么出面一阻挡,把自己不受父母管制的“吹牛”完全暴露在同学面前,心里当然就不开心了。
除此以外,在家长眼里,普遍认为“学习比玩重要”;可是在孩子的眼里,普遍认为“玩比学习重要”。即使家长对此不以为然,他们仍然会严格遵守着这样的潜规则。
在这里,家长之所以会出面阻挡,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孩子。孩子为了保全面子,很可能会故意不听家长的,擅自逃出去玩。而爱面子的家长一看,嚯,我家长讲的话你居然也不听了,那还得了,一场家庭大战随时可能爆发。
许多家长把心理问题误以为是精神问题,不敢随便带孩子去接受心理健康测试。一般要到情况十分严重后,才开始着急起来。而正确做法是,应当在孩子出现情感困惑和碰到困难时(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就让他们适当接受心理治疗。克服爱面子思想,对他们的人格健全十分重要。
有这样一位孩子,从读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小学五年级都是班长。五年级时来了一位新班主任,在班里推行民主选举班干部。这位孩子很紧张,担心自己选不上会没面子。所以,正式选举前他拼命在班里拉选票,结果最终还是没选上。为此,他死活不肯去上课,无论家长、老师如何劝说他,他就是听不进。老师甚至答应他,仍然让他连任班长,他也不要。他就认准一个理:从今以后,他“再也没脸见班里的同学了!”
容易看出,这位孩子的爱面子思想,已经表现为一种病态心理,具体地属于一种适应性心理障碍。他从小就处于受关注的地位,没有受过半点挫折,从而自视过高,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居然也会遇上挫折,缺乏接受失败的心理准备。
广东省汕头市一位初三男孩,初一时学习成绩还不错,后来迷上了网络游戏,学生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家长怎么批评他都没效果,到初三时,五门主课的考试分数加起来才只有90分。
无奈之下,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通过深入、耐心地与孩子交流沟通,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原来,这个孩子在初二时,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位女孩,给她写了一封求爱信。他认为,这位女孩也一定会喜欢他的,至少能对他的求爱信有一答复。可是没想到,女孩不但不理他,而且还把事情告诉了她父亲。她父亲十分气愤,找到他臭骂一顿,大伤了他的面子。
从此以后,男孩的心理受到很大影响,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产生了怀疑,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从而把兴趣都转移到网络游戏中去了。
表面上看,这个孩子的问题在于迷恋游戏,其实是爱面子思想在作祟。如果家长、老师当初能深入了解孩子退步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责备他,或者发现问题后及早求教于心理医生,孩子的学业也就不至于会下降到如此地步。
正视现实,切切实实扶孩子一把
既然爱面子是一种心理障碍,那么,家长就应当正视现实,首先自己要克服爱面子思想,然后帮助孩子克服爱面子思想,切切实实扶孩子一把。
周婷婷出生不久就双耳全聋,到了3岁半时还一句话不会讲。他的父亲周弘虽然只是一名初中毕业的工人,却有着与其他家长不一样的家教思想。他没有因为爱面子,把女儿送进一家普通学校了事,或者干脆弃之如敝。他用赏识教育理念不断激励孩子,创造出了一系列不平凡的奇迹。
虽然赏识教育如今已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可是当初周弘的梦想,也只是能让女儿清清楚楚地叫一声“爸爸”。
周弘曾经也“认命”过,可是在女儿3岁时,他看了一部日本电视剧《血凝》。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幸子,虽然患上了不治之症,可是却是在父亲坚强而勇敢地面对现实、对女儿付出了无尽父爱后含笑离世的!他想,他也要做一个这样的父亲。
女儿7岁时,周弘从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的一本《幼儿才能开发》书中读到,铃木镇一发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就是人世间最好的教育方法——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每个家长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没有哪个家长会嘲笑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他们本能地拥有两个宝藏: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不仅承认差异,而且还欣赏差异——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在一年中把700名正常而不是超常儿童培养成小提琴神童,令世界为之轰动。
周弘想,我为什么就不能把女儿培养成神童呢?就这样,他开始了对女儿的实验。女儿做任何事情,他都以教她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它的奥秘,就是家长从内心深处坚信孩子一定能“行”——来对待她。让孩子尝到甜头,孩子就会有一种“神童”般的感觉。
每个孩子从心灵深处都是爱面子的,强烈希望和所有成年人一样,得到别人的赏识。所以,家长教育孩子,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孩子物质需求的满足上,认为,孩子嘛,只要给他吃饱喝足就行了,甚至一切都给他们最好的。事实恰恰相反,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赏识。如果家长不懂这一点,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孩子不领情。
那么,周弘又是如何赏识孩子的呢?当女儿3岁半刚开口说话,能够把“水”说成“堆”时,全家人欣喜若狂,而不是批评她说错了;当女儿用颤抖的小手画出第一幅杰作——几根蚯蚓般的线条时,全家人欢呼不已;当女儿刚学会做应用题,10道题仅做对1道时,周弘对着这道题目大声说:“太了不起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然也会做,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啊,连碰都不敢碰呢!”
就这样,几年下来,周婷婷6岁时就已经认识2000多个汉字;8岁能够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读小学时连跳2级;10岁时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时被辽宁师范大学录取为“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17岁时被评为全国最年轻的“自强模范”;21岁时赴美国留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荣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10大时代人物”。
能者为师,父母和孩子之间取长补短
许多爱面子的家长把自己当作权威,即使错了也死不认账,这就走入了一个误区,很可怕。
本书作者在公共汽车上听到这样一段父子对话:
父亲问读小学的儿子,今天上课学了些什么呀?儿子答,学了一首唐诗,说完就顺口背了出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接着儿子问父亲:“爸爸,‘儿童’真的是指小孩吗?”
“当然罗。不是指孩子,难道还指大人呀!”这位父亲像个有文化的人,知识面还很广,“根据联合国的定义,确切地说,儿童应该是指18岁以下的孩子。”
“那么,‘儿童相见不相识’是什么意思呢?”
“当然就是说‘家乡的小孩见了我都不认识’喽!”看得出,这位父亲还很有耐心,而且好为人师。
“可是,这首诗的作者小时候就离开家乡了。他离家时,这些小孩都还没有生出来呢,他50多年后才回家,这些小孩又怎么可能认识他呢?作者这样写,不是废话吗?”
“怎么会废话呢?这是一首著名的唐诗,书上不会错的。再说了,我小时候老师也是这样教我们的,肯定没错。”
“我们老师也是这样教的。不过我总觉得不对。老师说词语的古今意思是有区别的,就好像古代人称‘妻子’是指‘妻子和孩子’一样,我觉得这里的‘儿童’,也应当理解为‘儿时的童伴’才对。只有他小时候的同伴,才谈得上‘相识’‘不相识’呀!”
“别烦了,儿子哎,我说对的就是对的!”父亲的面子有些挂不住了,一盆冷水把儿子的求知欲浇了个精湿。
过去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其实,在今天信息时代,尤其是从小与电脑为伍的孩子,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考速度已经大大超过成人。家长充其量,只能称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能者为师”的时代已经到来。家长切不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将错就错,相反,应当为孩子超过自己感到高兴,对未来充满信心——在拥有未来方面,家长注定要让位给孩子。试想,还有什么能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更令家长高兴的呢?
家长如果因为爱面子而自以为是,常常要冤枉孩子。
一位母亲去商店买色拉油前,把瓶里剩下的油倒在一个铝盆里,放在桌子上。回家后发现,桌上和地上都洒了一些油。她想,一定是孩子在屋里玩,不小心碰洒了,于是责问孩子,孩子不承认。她再厉声质问,孩子还是不承认,于是她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顿——你只要承认错误,我就饶了你!小小年纪就不肯认错,那还了得!
可是,孩子还是不认错。骂也骂了,打也打了,该不会冤枉吧?于是家长又做了一次实验,睡觉前照老样子在铝盆里倒了些油,放在桌子上,第二天早上一看,桌上和地上又是一层油。仔细观察发现,原来铝盆有砂眼,油是自己渗出来的。
母亲赶紧放下面子,正式向儿子赔礼道歉。昨天那么打还没哼一声的孩子,这时候再也忍不住,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直到多年后,这位孩子自己也成了父亲,还记得这件事。他说:“只要一想起这件事,我就觉得我妈妈特别好!”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只要家长放下面子,秉公处理,他们会很感激的。而家长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敬佩之情。同时也不能忘了,这可是家长本该的做人原则呵!
在这方面,如果家长是教师,那就更要注意了。
教师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职业,奇怪的是,许多教师连自己的孩子也管不住、管不好。究其原因,就是他们面对教育对象(在校是学生、在家是孩子)的言行中有某些不足之处,习惯于首先听到对方承认错误,然后才听对方解释。
因为自己是老师,所以他们不允许对方卸自己的面子,“师道尊严”思想很重,决不容忍对方不承认错误就急于辩解。
特别是自己的孩子,潜意识中更觉得,应该比“人家的孩子”更懂事,喜欢用最高标准去衡量。
可殊不知,孩子有孩子的理由。他们觉得,自己的家长是老师,当然应该比“别人的家长”更讲道理,最起码应该先听听他的解释,然后再作定夺。然而,这些家长碍于面子,就是不肯这么做,从而造成他们的孩子“从小就脾气大,个性强,常常和家长对着干。”
如果这些家长能放下面子,耐心倾听孩子意见,与孩子平起平坐,问题就好办多了。
【名言】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呢?抚躬自问,自己完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类的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
——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