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风雨人生 §§§两难的选择

我刚到上海时,朋友曾带我去闸北凭吊“一·二八”战场残迹。这是日本侵略军在前一年的1月28日入侵上海时留下的。当时,并非国民党嫡系的蔡廷锴将军率领的十九路军,不接受***的命令,坚决抵抗,打得十分英勇,深受全国人民的崇敬,可是因***不给以有力支援,还多方阻碍,终以国民党政府和日本政府订立“淞沪停战协定”而失败。我凭吊战场,但见破屋空梁,断壁残垣,一片凄凉,令人伤悼不已。我更坚定了“坚甲利兵”的看法。

上海是一个新文化中心,这里不仅拥有多种全国性的报纸,拥有众多的出版社,出版了有全国影响的书籍杂志,而且聚居着大量的新文化的名人,其中鲁迅堪称泰斗。这里虽然有国民党直系的报刊和出版社,但是影响不大,因为肯跟着他们走的文人实在太少了。上海也有一些自命清高、附庸风雅的文人,抱着“国家事管他娘的”态度,提倡幽默小品,曾颇有影响。还有搞软性文化,以迎合小市民的,也自有其消费圈。但是左派文化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因为亡国灭种的危险是眼前的现实。国民党搞的报刊图书审查法,也不能扭转这个势头,甚至用逮捕杀头办法,也不能吓退这些左派文人,因为他们有广大群众的拥护。在上海,我首先看到的是邹韬奋办的《生活》杂志,一新耳目,还有一份金仲华办的《世界知识》,立论精辟,很受我看。后来《生活》被查封了,接着又出版了《新生》,《新生》被查封,又出版了《永生》之类的杂志,这都是一脉相承的进步刊物,很受欢迎。

我在努力钻研数理化的同时,也买这些新杂志来读。这对于我的思想进步,无疑起了推动作用。不少文章呼吁国家将亡,匹夫有责,号召青年们奋起救国,反对国民党政府“先安内,后攘外”的错误国策,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读这些杂志,常常让我热血沸腾。

但是我的心里十分矛盾,工业救国当然是长远之策,立起救国却是当务之急,我何去何从?要我违背家庭的愿望、教师的劝勉和我立下的志向,放弃考理工科大学,势不可能;要我闭目不视国难日亟、救亡日亟的现实,良心上说不过去,也无颜面对学校进步圈的同学。我思前想后,只有采取折中办法,认真读书,也积极救国。这样的兼顾做法的结果是,我既不能在进步活动中居于先导,数理化功课的成绩却明显下降了。

1935年夏天,我参加甚为严格的上海高中毕业会考,报考了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工科,却都失败了。陷入既不能上大学,也不能回学校复读的狼狈境地。于是我回到“读书第一”的立场,在浦东中学校外租了一间小房,安心复习功课,准备明年再考。这半年中,我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连报纸也不订了。自己觉得课业成绩大有长进,感到很满意。谁知这时,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事,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这就是在北平发生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我被迅速地卷入这个运动中。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