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郭沫若全集 文学编 第二十卷 §走向世界和平的桥梁

有人说“中国是美、苏之间的桥梁”[1]。这句话的意思假如更把它扩充起来,可以这样说:中国是走向世界和平的桥梁。

假使今后的世界要得和平相处,美、苏之间必须得到协调。美、苏之间如不能协调而要走到战争的道路的话,那第三次的世界大战必然更加残酷。而战场呢?很明显,必然就在亚洲的东部,我们中国。

自从伦敦五外长会议[2]失败以来,一时为军火商人的贪婪,为反动的国际政治家的阴谋所煽动,美、苏之间的冲突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然而这种阴霾,由于最近莫斯科三外长会议[3]的成功,又被吹散得相当澄澈了。毕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或在其幕后,是有几位眼光远大的政治家,他们不忍心把人类的安全作为贪婪与阴谋的祭品,而导演出世界大破灭的惨剧。我们作为人类之一员,不惜向他们呈献出无上的赞辞和谢意。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四六年一月二日重庆《新民报》。

阴谋家们所企图而且所热望的第三次世界大战,顿时要想爆发,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苏联并不是侵略国,她的武力是在保卫她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她如不受别人侵略,她是决不会起来侵略别人的。然而今天要说苏联以外的美、英两国是侵略国吧,我想美、英两国的人民决不会承认。英国的大选,选择了工党[4],是人民意志的表露。美国的国会议员明年要大选,为了多得选票,朝野两大党都不得不收揽人心。美国人民是不愿意作无名之战的,因而尽管怎样天大的阴谋家,要煽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谋也只好暂时收进葫芦里面去了。

不幸的是我们中国似乎还缺乏这样一位能够有透视力的政治家,或者有,而他的见解还未能见诸实施的吧。以我们中国所处的地位,我们不仅没有尽到桥梁的作用,反而有大部分的人跟在国际阴谋家赫尔利[5]的后面,大做其鼓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狂梦。

我们如果聪明得一点,五外长会议时我们便可以尽到桥梁的作用。处在公正的第三者的立场,替世界人类和未来的子孙说远大的话,我们是可以办到的。然而我们没有说。我们自己早就应该团结,结束***,实行民主,把和平统一的中国作为我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说话的资本。因为和平统一不仅是中国人民自身的需要,而且是国际间的需要,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需要。我们要有这样的资本,然后才能够同他们说得出对等的话来。然而我们没有这样做。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变本加厉,飞速度地向着反人民、反团结、反民主的歧路上走。有些妄人甚至主张发挥另外的一种桥梁作用,便是把国、共之战发展而为美、苏之战的桥梁。这种狂妄的迷梦,要算无情地被莫斯科三外长会议的成就粉碎了。《天文台》[6]上的土望远镜毕竟是瓦片做成的透镜(lens),火速丢进茅坑里面去吧。

毕竟国际政治舞台上或其幕后是有几位眼光远大的政治家,妄人们所视为唯一法宝的“原子弹”已被列入禁制的范围内了。原子能的使用“只能为和平目的”。这一项协议是人类理智的大胜利,也是三外长会议的最大的一项成功。原子能限于为和平目的而使用,世界历史会要完全改观了。这一项伟大的发明,较诸人类史上发现了火,发现了铁,将要有更超越的文化贡献。无比的伟大的动力被利用于生产,生产机构和生产诸关系必然要发生巨大的变革始能适应。反过来说,人类历史正开始走上了以人民为本位的集体阶段,而却有适应这种阶段的大发明出现。这一发明的“只能为和平目的而使用”,确实是人类的福音。假使大家信守不渝,努力向着这个指标走去,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人类今后是可以相安无事地步入“民主的大家庭”生活的。人民创造历史的时代确实是到来了。

我们中国究竟应该走那一条路?这是比火还要明白的事情。“亡羊补牢,尚未为晚”。远之我们受清廷的野蛮统治,落后了三百年;近之我们受赫尔利的愚蠢播弄,落后了三百天。但我们的机会还多,今天就是最好的转舵的机会。已经到了原子能的时代了,不太长的时期之内世界必然改观,我们正应该“迎头赶上”去,抢这个原子能来补偿我们的落后。但假如我们死不觉悟,一定还要背道而驰,别的世界是在以原子能的速度进步,而我们则自然是以原子能的速度相形落伍了。但人民是决不甘心的!人民今天是已经认识清楚了,我们要作为走向世界和平的桥梁。

1945年12月30日

[1]语见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七日重庆《世界日报》短评《美国对华政策的检讨》。

[2]根据波茨坦会议决定,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一日,法、中、美、苏、英五国外长在伦敦开会,至十月四日毫无结果地散会。

[3]指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六日至二十六日在莫斯科召开的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处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大问题的决定。

[4]英国政党,一九〇〇年以“劳工代表委员会”名义成立,一九〇六年定名为工党。多年来与保守党轮流执政。

[5]赫尔利(p·j· hurey,1883—1963),美国共和党政客之一。一九四四年以美国总统私人代表身份来华,年底任美国驻中国大使。因支持***的反共政策而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于次年十月被迫离职。

[6]陈孝威主办。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创办于香港,原为周刊。一九四五年五月迁至重庆出版,一九四七年迁至上海,改为月刊。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