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开天 默认卷 第十二章 初入书院明仁心

众人听完了刘宗儒的讲述后,这才了解到了事情的原委。也明白了,他们已经愁了几天的‘准生员’资格,竟被刘宗儒这些日子的奇遇鬼使神差的解决了。每个人都是面露喜色。刘宗儒看到了众人的神情后,心里也常常舒了一口气。

刘贤一脸不可思议地问道:“儒儿,你刚才说的那‘渭阳书院’,可是咱们下邽县唯一县学书院,那传说比下邽县还要早的书院?”

刘宗儒答道:“是的,父亲!正是那昔日文王传道的地方。”

刘文兴抚着白须满怀激动地说道:“果然是奇遇啊!往常我也只是听说过这个学院,并不了解。以往通过童试的生员被按级别分配到不同的学院学习,大家都是奔着府、州两学去的,县学书院往往看不上;并且,听故友说过这‘渭阳书院’好像并不在意,而且每年仍然会从外地招收许多学子。”

刘宗儒:“反正无论如何?这终究是件好事。”

听了刘宗儒的说辞,刘文兴随即抚掌附和道:“对,是件天大地喜事!”

众人又闲聊了一会,大多是畅想未来刘宗儒连中三元的场景,多年以后这个场景竟是刘宗儒关于家和家人最温暖的记忆。

一个月后,随着县学政司专属驿使亲自将渭阳书院‘准生员’资格的官文送到刘宗儒手中,刘家宗族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杀猪宰羊庆祝一番不在话下。

又一个月后,刘家众人聚在中堂准备送别即将独自前往渭阳书院求学的刘宗儒。

刘文兴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小布袋的交到刘宗儒手中,并嘱咐刘宗儒要勤奋治学,不可松懈。

刘宗儒接过小布袋,反复看了看后带着问道:“爷爷,这袋子里装的什么?”

刘文兴回应道:“这里面是五百两银票,是你进入书院学费,你要记着第一次岁考一定要成绩在四等之上,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生员,咱们家也就不用每年供你这五百两银子了。”

刘宗儒将布袋?回爷爷手中说道:“爷爷,这个你拿回去吧。书院山长之前给我说过,让我只需带生活资费即可,其它一概不用。”

刘文兴看着手中的布袋难以置信,这可是他卖着老脸把宗族里里外外借了个遍,还把自己一块良田典当了出去。想到这些,心情竟难以言状。

刘宗儒拜别了家人,独自向着渭阳书院快步而去,转身看到那个曾经生活了十五年的小村庄,眼里竟有些模糊,仿佛看到一条已经化生了鱼鳞的泥鳅,正兀自朝那龙门游去。

今日乃是渭阳书院,三年一度的生员入学的日子。书院也一改先前古朴庄严,不仅大门中额匾上张了红,连那两尊狻猊神兽也结了彩。一片轻松愉快的氛围将这个古老而庄严的书院包裹了起来,仿佛像历尽了岁月沧桑的老人,重新焕发了光彩一般。

进入书院的大门左侧放有一张书桌,那是特地为今年新入学的学子办理入院手续的。刘宗儒去时已经有几人在排队等候,所以自己也就安静的排在队末等待着办理手续。等了片刻之后,前一个学子刚办理完毕,刘宗儒正要办理手续的时候,只听得一声:“不好意思同门,我赶时间。”随即一个白衣书生直接插队到刘宗儒前面,直接办起了手续。

白衣书生转过头来笑着拱手道:“感谢兄台,我叫赵蒹葭,乃是蓉城人氏,这是我的伴读”

眼前这人,生的面若冠玉,肌如羊脂,明眸善睐,齿如瓠犀。谈笑时秋波流转,静止间英姿飒爽。明明一副书生衣,却美过粉黛无数。

刘宗儒回礼道:“区区小事,不必挂怀!”

赵蒹葭一拍刘宗儒肩膀笑着说道:“从今天起咱们就是同窗了,以后多多观照。对了,我这办完还要赶去送别家人,以后咱们有机会再叙。告辞!”

刘宗儒拱手道:“再会!”

只见那赵蒹葭带着书童,匆忙离开了。

“兄台,你还没告诉我你叫什么?”赵蒹葭走到远处后,又回头朝着刘宗儒喊道。

“刘宗儒”刘宗儒回复道。

渭阳书院的弟子,因为出身不同,家境不同。在书院的一并花销自是不同的。书院设有两类供学子起居的住处。第一类是独居房间,客厅、书房、卧室一应俱全。第二类,是六人一间的住房。刘宗儒在办理完一应手续之后,走向了属于自己的第二类住房。

推了学字二等庚号房间门,里面已经住进去的五人,立即停了手上正在忙的事情。纷纷迎接他这个最后一个住进来的舍友同窗。

“我叫麻明昌,下邽县崇凝人氏,住甲字床”一身材高胖,笑容可掬的书生向刘宗儒拱手道。

“我叫白文强,下邽县故市人氏,住丙字床”说话这人面若蜡黄,文质彬彬,不自信伴随着眼珠不住的四处转动,但眼神却是纯净。显然也是出自寒门。

“我是贺星照,来自岐山,就是文王的故乡,住丁字床。”说话人正是贺星照,生的面若古铜,剑眉星目,说话间自带西北汉子的豪气。

“同门好,我乃杨同,运城人氏,住戊字床”一白面书生拱手道,身高八尺,相貌堂堂,腰悬玉蝉,手摇折扇,好一个儒雅士。

“我是寇不韦,下邽县城人氏,住己字床”一面色黝黑,头上黑发微卷的瘦高男子说道。

刘宗儒拱手向众人道:“我叫刘宗儒,下邽县仓头镇人氏,应该住乙字床吧”

简单寒暄几句之后,众人帮着刘宗儒一起收拾了行李物什。这入学第一夜,自是同窗舍友之间各自聊了之前生平趣事,对于求学的学子而言,夜谈是一件妙事。

第二日,便是正式的新生入学仪式。先是山长带着众人在书院道场,祭拜书院始祖文王;然后又祭拜了至圣先师夫子。接着,便是本次新入学的四十九名学子的拜师礼,奉茶环节则是由书院选择了一名学子代替众人向山长奉茶。接着便是各位教习展示向一众学生介绍自己。最后便是一众师生坐而论道。其实也即是诸位先生与新学子的交流,以往则主要由山长住持。

游山长看着台下四十九名新学子,满脸笑容温和地问道:“诸位学子,尔等从儒治学,所为何?”

“为了考取功名,治国安邦。”一名书生说道。

游山长微笑着点点头,又摇摇头。

另一名学子说道:“为了著书立说,流芳百世。”

游山长依然微笑着摇头,显然这也不是他想要的答案。

“为了广结人脉,增长见闻,熟精商贾世事,以至于不会被欺骗”说话的便是刘宗儒的舍友麻明昌,从这些言辞中判断出,麻明昌家世应该是以经商为主。

麻昌明这一回答惹得许多学子发笑起来,在他们看来入儒门求学乃是一件高尚的事情,怎能以利益度之。但是与众学子的嘲讽相反的是,游山长则颇有意味的微微点点头。

另一名学子则从容站起来说道:“山长,各位教习,各位同门,我叫陈一秀。在下以为从儒治学,无非名、利二字。纵观我明汉帝国每一届状元,无一不是出自从儒治学。当然名、利不可分开来讲,有名则利自来,有利则名自至。如前朝李丞相,虽然告老还乡,但李相一副字却价值千金,家乡无不爱戴有加。这正是从儒治学,最好的诠释。当然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再者……”

监院杨时摆手说道:“一秀学子,注意节约下时间,给后面一些学子留些发言的机会。”

陈一秀礼貌的回应了监院的打断,结束了自己的发言。

后来诸学子才了解到,这位发表长篇大论的学子陈一秀乃是长安府三大家族-陈氏子弟,从言论就可判断出其家学深厚。

随后游山长问道:“还有没有哪位学子有不同见解?”

“我、我、我,我还有!”只见一学子匆忙举手道,手里的书不小心滑落下去。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