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面上前几年流行练功。香功、气功、轻功……等等,让人眼花缭乱;近几年又流行股市、彩票……不管是否喜欢,总有人身不由己地追风,去效仿,并因此而津津乐道。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都市的标志越来越显现出生存的个体化和自私性。都市人也越来越害怕孤独寂寞和被潮流抛弃,因此,总渴望跟上一种暗中潜在的流行风。什么流行跟什么走,似乎只有这样才髦得合时,才不会被群体冷落。不管跟风的结果如何,都有一种充盈的踏实和慰藉。
如今,都市上又流行起了“饭局”。这和以前司空见惯的公款吃喝吃请吃送区别不大,只是这饭局的参与者大都是圈内人士,多为老同学、老战友、老邻居、老关系等等,总之沾亲带故的多。不一定因为什么事吃,许多的时候是“聚一聚”。这年头,面熟三分巧,面生不好搞。“聚一聚”常常是联络感情,建立关系,“闲了置,忙了用”,没准哪一天哪一时就碰上有求于谁了呢?一拍脑袋:咳!聚过的,立马就有三分的亲近。这种饭局基本属松散状,无序状。既有党政官员、商贾大亨,也有公司白领、普通市民;既有混得好的显要,也有混得差的底层。凡此百种人等,平日在单位各司其职,饭局便成了他们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发泄愁怨甚或进行某种隐私交易的一种形式。三五知交,几派人物,圆桌一张,啤酒几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撕去面纱,话人正题。因无外人,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菜不必精,酒不必好,倒也显现出几分自家人的氛围来,比那上等人正规严肃的山珍海味小姐包间来,更有几分自在和随意。这种流行的“饭局”,妙处不在“饭”,而在“局”,热闹、有亲和力和参与性,且花费不高。在市面上各种格局的排档里有百儿八十的价位,甚至还有三五十就可以打发的。公款吃喝的极少到这种地方,只有那些小家小户自娱自乐,或是大学生、年轻人常光顾这里悠哉乐哉。
都市流行饭局并无大碍,一是活跃了餐饮行业,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税收。二是让一些人满足了物质上的刺激后,又填补了心理上的空白。人们在向往追求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普遍需要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就像流行语说的“混得好”,不光是指“混得有钱”,同时,更指的是“混得有人”。混得有钱,充其量是个“土财主”,混得有人才会有势,有势就离有钱不远了,甚至是相通的。因此,人们常说:“充电”的是“傻蛋”,“充水”的才是“好汉”。这是坊间对那些学习思考型与酒场混世型的两种人的评价。这评价多少反映出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和用人制度、办事原则的失衡。
在这座城市里,混得有头有脸的人总是日日有饭局。饭局甚至成了有良知的领导干部的烦恼和负担。但在一些混江湖的“侠客”们,却是眼观八方、耳听六路、大显身手的战场。三天两头不仅混得肚子圆,而且混得面孔熟。熟人三分巧,但凡大事小事,一路“披靡”。“披靡”这个词,是这个城市的“土特产”,外人听来很茫然。在这座城市里,“披靡”专属于那些混得好、吃得开的人物。男披靡者不是有权、就是有钱;女披靡者不尽然,若无上面两强项,有颜也行,秀色可餐。这座城市里十分适应靓颜们生存的。对于举目皆是的关卡来说,这是一记重型“弹”。
“饭局”的流行正通过各种契机的渗透,打动着人们日渐萎靡的想象力。“黄段子”、“黑段子”、轶闻趣事,鸡猫狗种都在亲情、友情、乡音市音、和谐不和谐之音中浸漫的同时,也在饭局上肆意流淌。但相信流行的糟粕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中低档的饭局占的比例还是大的。在这样的人群中,大部分是忙于生存,在意过小日子的小人物。他们跟踪流行的饭局,参与饭局的欢乐,或许只是最后得以展现自我,引为自豪的去处而已。于是,在机关单位,在街头巷尾,你常常可以看到或听到某个行色匆匆打着手机的人,满面欢颜地说:“我今晚有场!”
在都市,“场”就是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