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是房屋和街道。城外是田野和村庄。
城里有许多人。城外也有许多人。但城里的人和城外的人,人是一样的人,却过着很不一样的日子。
城里的人,吃了饭以后,去想办法挣钱;而城外的人,挣的是供城里人能吃上饭的钱。前一种是以人谋钱,后一种是以物换钱;就像是原料基地和加工工业的区别,收入报偿相去甚远,生活方式也因此而大相径庭了。
其实远古时代是无所谓城里城外的。进入封建社会,权力和财产的逐步集中,产生了城邦制以及诸侯分封的乡间领地。于是城里和城外便被一条护城河严厉地隔离开来,延续千年,护城河终于演变成一道经济与文化的沟堑。
我们的先辈们开始在城里城外来回地奔波、徘徊;从乡下人变成城里人,又从城里人变成乡下人;建城、守城、攻城、毁城;把城市夷为平地、沦为荒野;然后在新的势力范围内形成新的中心。城里人统领着城外的人,而城外的人却保证着城里人的吃饭问题。因而城里人无论怎样在城里骄傲着,心底却知道没有资格藐视乡下人的。何况尽管学而优则仕、或是飞黄腾达,一旦失足落泊,弄不好就会被发配回乡,重新变成乡下人。
城里和城外的差别与隔阂,由于中国历史上最为严格的户籍制,曾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将城里人和乡下人牢牢固定在各自的位置上,不可随意变动和更改。“农转非”成为乡下人神话般的梦想;而城里人到乡下去,却是出于惩罚和运动。七十年代声势浩大的知青上山下乡,不仅没有把农村变得城市般美好,反而丢失了抛弃了城市千辛万苦培育的那点文化。当被贬去城外多年的城市精英们,伤痕累累地重返城市时,一度难以寻觅城市之门的钥匙。
城里和城外,真的是难以逾越的么?
那条戒备森严的护城河,终于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一点一点地开始消失了。
填平那道延伸了几十年的城乡沟壑的,是城外人鞋底下的泥土。就像燕子垒窝、精卫填海,循序渐进、锲而不舍,一发而不可收拾。然而那鞋,却是城里人制作的。
城外的人就这样坦然自信地渐渐涌进城里来了。卖菜收旧、建房筑路,早点铺裁缝店家庭保姆医院护理,使城里充满了各种遥远的外埠口音,城外人集居的边缘城郊,成为都市里的村庄。当春节来临,农民工纷纷回乡过年时,由城外人支撑的城市服务几近瘫痪,城里人突然发现城市变得不像城市,城里人由于城外人双手的烘托才呈现出生气勃勃的景象。乡镇企业更是长驱直入,一个个踌躇满志的农民企业家打着“的”把名片散遍全城,在城里如履平地,价廉物美的产品入侵商场,开始威胁到城里厂家商家的利益……
城外人填补了城里人不经意留下的谋生和发展的空隙。城市拥挤而充实。
与此同时,城里人开始渴望和憧憬城外的风景。双休日假期到郊外去、到大自然中去,已成为今日城里人的时尚。城里人如今最大的享受,似乎就是走出城市去做一回城外人了。一种专为中学生设计的夏令营应运而生,让孩子们到农村去养鸡种菜、喂猪除草,了解农村生活。更有艺术家、学者和企业家们,到农村去购房建房,为自己物色新鲜的阳光和空气,也寻找一片躲避城市噪音和污垢的净土。
真是应了钱老先生关于《围城》的那句老话: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而城里人想冲出去。
城外的人进城,是为物质驱使;而城里的人出城,为了寻求精神。
人类永远都在期待着自由。哪怕只是自由地来来去去。
若是这样城里城外地继续置换和位移下去,若干年后,城里城外的人,将在不同的劳作方式上,享受同样的生活质量。唯愿城市不会再无限地膨胀扩大,还能为城里城外的人,共同保留清澄的蓝天和宽广的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