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最厉害的皇帝刘邦 第十章师事张良

第十章师事张良

《火烧丰邑》

秦始皇统一六国把各国诸侯都给灭了,韩国的丞相之子张良决定为韩王报仇。他把家里的财产变卖一空,收买了一个刺客行刺秦王。这有点像今天的暗杀或恐怖活动。他们用生铁打造了一个重达五十多斤又长又粗的铁椎,于秦始皇东游时,用它照准秦始皇坐的帷车攮去,只听里面的人惨叫一声,大概是死了。但死的这人却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随从。

试想秦始皇是何等英明之人,他能统一六国,就说明他有足够的智商,不是一两个小小刺客想刺就能刺了的。不然他得罪了那么多人,早被人家刺成烂酱了。这一次也是一样,秦始皇让他的随从坐在他位于车队中间的豪华车子里,自己则跑到车队后边一辆随从坐的破旧车子里呆着。张良雇的刺客哪会想到这一点,所以白义气了一场。

不用说刺客当场被秦王的护卫抓住,经过一顿严刑拷打,自然把张良交待了出来。好在张良事先已有准备,看行刺没成,马上开遛,一口气逃到下邳隐姓埋名躲藏起来。

张良那时候还是个愤青,一次不成接着再干。他又组织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准备起义。恰好在这时候,遇到一位奇人,送给他一本书,叫《太公兵法》。张良一看,太有用处了,日夜研习,背得滚瓜烂熟,学到不少用兵打仗的知识。同时,也使他认识到,他那一百多人的队伍干不成什么大事,必须找个大靠山。

当时有个叫秦嘉的人曾是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部下,现在留县聚义,影响很大。张良决定去投靠他。刚走到半路上,碰到也去留县的刘邦带着一行十余骑从后面赶来。刘邦赶上这伙人,见他们都拿着枪棒,就问:“敢问各位,你们是干什么的,准备到哪去?”

张良看刘邦人少,也不像是秦国的官兵,直接回答说:“我们是起义军,准备去留县投靠秦嘉的队伍。”

刘邦这会正愁的是人马太少,准备去向秦嘉借兵,攻打刚刚背叛他的丰邑守将雍齿,便有意让张良加入自己的队伍,先自我介绍说:“我是沛县起义军首领刘邦,也正想去留县联合秦嘉一同抗秦呢。今天我们遇上了,就是缘分,沛县离此不远,不如你们先到我那里驻扎下来,看着好,我们就合作,共谋大事,不好还走你们的,你们看如何?”

张良看刘邦相貌周正,说话直爽,也很痛快地说:“我叫张良,从下邳到来。早听说过沛公大名,今日一见,果然豪爽。我们愿意随将军至沛,你看是现在就跟你回去,还是等你从留县回来我们再去拜访?”

刘邦听他们愿意投靠自己,又看张良相貌清奇,有一股平常他所见到的人所没有的高贵,心里很高兴,马上决定说:“留县我也不去了,现在就带你们去沛县。”

张良他们到了沛县,刘邦设盛宴招待。沛地人的酒风自古豪气,一向招待客人的原则是,要让客人喝好,先把自己喝倒。客人受主人的感染,自然也不会少喝。张良多喝了几杯,便把自己的身世和志向都向刘邦、萧何、曹参、周勃等讲了,刘邦听后,一方面敬重张良,一方面也为张良的学识谈吐所打动,当场决定封张良为厩侯。不知厩侯是多大的官,也不知刘邦当时有没有权力封,总之是让张良享受一定的待遇吧。

刘邦自从在沛县担任首领后,先后攻取了周围的砀山、丰邑、微山、鱼台、成武等好几座城池,这些地方攻下来后,他就安排一个部将在那里守着。不料丰邑守将雍齿率先背叛了他,投靠了秦军雍丘守将李由,由于有秦军的支持和武装,刘邦几次攻打丰邑均没拿下,为此一直记恨在心。

张良听说这个情况后,对刘邦分析说:“雍齿和主公有乡谊,论理不该背叛你,他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看目前秦军势大,可作靠山耳。如沛公势力很强大,他马上又会归顺您。此乃小人,干不成什么大事,可以不把他放在眼里。”

刘邦说:“丰邑是我出生之地,雍齿本是我最信任的人,所以才让他守丰邑,没想这贼子和我那么多乡人,竟如此不义,为了眼前利益,和暴秦联合,与我为敌。此贼不除,影响极坏,其余所得各城也会那样做。”

张良说:“小事一桩,我助沛公破之。”

刘邦是讲哥们义气的人,与人最好称兄道弟,因为自己年长,为示亲切,他便以字称呼张良,说:“子房如能帮我破丰,宁愿拜你为师。”

张良来到沛县,刘邦待他五天一大宴,三天一小宴,让他切实感到气氛的融洽,认为刘邦可能就是自己要找的明主,在这里或许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干。因此说:“沛公不必客气。我率百人来投,沛公不但不嫌我人少,且一直待我如兄弟。俗话说,无功不受禄,今听沛公深恨雍齿,良虽不才,愿以破除丰邑作给礼物送给沛县父老。”

刘邦说:“子房说这话太客气了,你能下驾到我这里来,就是我的朋友,说什么无功不受禄?不过你要愿意率领大军破除雍齿,我当亲自参战。”

张良说:“容我一试。”

沛县离丰邑也就六十里地。张良和刘邦谈了要亲自率军夺取丰邑之事后,就让人带着到丰邑周围考察地形。这丰邑东面有一条大河,其他三面都是空旷的平原。刘邦几次来攻没有拿下,乃是因为河水泛滥,他的人马又较少,还没过河就叫雍齿大军挡了回来。张良化装成地农人,到丰邑城里反复看了几次,对雍齿的军事布局有了详细的了解。掌握了这些情况,张良心中有了底,对刘邦说:“现在还不是时候,到了冬天,天寒地燥,我乘夜间攻之,定能一举成功。”

张良说这话的时候还是八九月的天气,刘邦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没再细问,心想只要能破那雍齿,不在乎再等几个月,就说:“凭子房处之,我们抓紧操练兵马就是。”

转眼到了十一月份,天已下了两场雪。刘邦问张良:“现在可以攻取丰邑了吗?”

“刚下过雪,道路太湿,还要再等等。”张良回答。

刘邦有些怀疑,张良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秋天说到冬天才能行动,到冬天了又说还要等等,心想我看你要等到啥时候。但看张良的表情,又像胸有成竹似的,他也不好一个劲的催。正在刘邦对张良有些怀疑的时候,已到了这年的腊月底,前两场雪早化没了,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河面上结起了厚厚的冰。张良提前两天安排一部分人带着足够的金钱渡河过到丰邑城里,让他们如此如此。

谁也没料到到了年三十这天早上,张良对刘邦说:“沛公,今天可以行动了。下午早让士兵吃饱饭,夜里破除雍齿。”

刘邦听张良终于行动了,顿时兴奋起来,说:“好,立即安排队伍准备。”一边答应着,一边把几员大将喊来,吩咐他们迅速动员,今夜攻取丰邑。

樊哙听到这消息,一脸不高兴,骂道:“娘的,要过年了,又打什么仗。”

他这话恰被刘邦听到,被骂道:“你这个熊货,用着你的时候就这么多意见。有那雍齿在,你就能过好年?打了胜仗,明天和你痛喝一场!”

樊哙说:“谁有意见了,有意见不还得照样去打那狗日的!”

刘邦说:“少给我磨牙,赶快去给我准备去。”

樊哙双拳一抱说:“得令!”

天刚一擦黑,刘邦、张良就带着他们的全部人马,约有四千多人,人禁声,马衔环,悄悄地赶往丰邑。用了不到两个时辰,他们就到了丰东大河畔。张良把队伍一分两半,吩咐一半从丰邑南过河,一半从丰邑北过河,过河后隐藏在河边等待命令,并让大家千万不要弄出声响。这些天河里的冰已结了一尺多厚,士兵正可踏冰而过。为了保证安全,张良还是嘱咐大家散开渡河。没多时间几千人马全部过到河对面。

子时刚到,只见丰邑城内四处火起,这天夜间北风刮得特别大,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整个丰邑顿时成了一片火海,城中军民纷纷涌向城东大河里砸冰取水救火,一时间人山人海。

刘邦、张良看城中的人一窝蜂来到河边,一声令下,沛军从南北两个方向齐向中间杀来。也是雍齿和部分丰人背叛刘邦积起的怨恨太深,沛军这时个个奋勇,借着城中升起的火光,见了青壮年男子就杀,直叫城中出来的人还没弄清怎么回事,人头已经落地。好在事先刘邦已有交待,只杀官军,不杀百姓,不然不知多少无辜百姓被杀。还有让城中出来的人一时感到头痛的是,丰城四周都是高墙,只在四边留有四个大门,这对于防御敌人是好事,但此时外面的人想进去躲一躲却是不能,只能顺着南北方向跑,一跑还就与刘邦的人马顶头碰上,遭到痛击。不到两个时辰,沛军就把城中出来的有些反抗能力的人杀得差不多了。接着他们又冲进城内,直奔官府和军队营房,将其中残留的人员予以消灭。可惜的是,雍齿见到城中四处火起,料到一定是遭人破坏,又闻外面有不知哪来的士兵袭击去河边取水的人,知大事不妙,便带着一干人慌忙从北门逃跑了。后来,雍齿见刘邦干得越来越大,又拖老乡说情,投到刘邦的麾下。刘邦毕竟和丰邑有些瓜葛,碍不住面子,接纳了他。但这人人品太差,几次都如法炮制,投了又叛,叛了又投,所以刘邦深恨之。

天明,沛军清点人数,只损失了少量人马。收拾战场,只见那丰邑城被他们烧得胡子燎垮,河边尸横遍野。刘邦见状,深为惋惜,这也是他以后不愿再回到丰邑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次胜利,原来是张良事先让一部分人先到丰邑,用重金买通一些当地人,为他们指路,准备柴草,实施火烧城池的计划,又考虑到火起后,城中水少,军民必到城东河中取水,沛军乘机掩杀,大破雍军。张良初次用兵,出手就如此干脆利索,又为刘邦解决了一个一直叫他头痛的问题,不得不叫刘邦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到这才是真正的大手笔,以后真的处处以师事之。

刘邦破了丰邑,心情舒畅地过了个年。当晚回到沛县,和樊哙等一帮弟兄喝了个尽兴。这之后,他虚心向张良学习兵法。说来也怪,张良向其他人讲这些东西,多感到枯燥乏味,但刘邦却能心领神会,并能很好地用之于实践,这让张良教得也有信心。张良对刘邦讲:“兵法之理,归根到底,无非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强者勿骄,以长克短;弱者不惧,以奇制胜,依据实际情况灵活用之。一场战争一个模式,凡事贵在变通,被动中求主动,主动中求变化,如果拘于一理,生搬硬套,则往往受制于敌。”

刘邦说:“就是凡作一项决策,一定要建立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不能大而化之,要十分注重调查研究。”

张良说:“是这个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要多实践,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熟读兵书还要结合实际熟练运用,不然就会犯纸上谈兵的毛病。”

刘邦说:“谢谢子房指教,对你教的这些东西我一定仔细揣摩,灵活地用到打仗中去。”

张良在沛县过了一段比较开心的日子,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忘掉自己来这里的初衷。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对天下形势作了一番认真分析,认为刘邦虽是干大事的人,但要在短时间内成就大事,还得借势发展。借谁呢?陈胜、吴广起义后,秦国统一后的局面很快变得烽火四起,以原来的小国家为基础形成了一支支武装力量,还有一些草莽英雄打着反秦复国的旗号,拉起队伍做起了草头王,一时间形成了山头林立、军阀混战的局面。这些武装力量中,以在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楚国项梁的队伍最为强大。张良想,刘邦要借势就该借最强的势,那样才有影响力。而且,这项梁和自己还有旧谊,如果自己和刘邦带着队伍去投靠他,不愁项梁不接收他们。这样想了,张良就对刘邦说:“方今天下,群雄四起,将军起事于沛,名冠乡党,但如要干出更大的事业,还应早日走出去,不知将军有此意否?”

“我正有此意,但不知如何走出去,您有何高见?”刘邦忙问。

张良看着刘邦说:“沛军规模现在还很小,要想快速壮大,最好的办法是借势发展。我给你设想了一个方案,我们一块带着队伍去投奔项梁,他的队伍很强大,现已占领很多地方,如果被他看上,将来必能得到一块很大的封地,到时您就是当然的一方诸侯,远比在沛县有权势。项梁现在正在薛城一带与秦军作战,离此不远,我们去他那里很方便。我和他还有旧谊,如果你同意我的意见,我们立即就去与他会合,保证不会被拒绝,你看如何?”

项梁当时已影响很大,刘邦早有所闻,听张良一说,马上心动,说:“这个意见很好,我愿意带着队伍跟你一块去投奔项将军。”他和张良商量过之后,又和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等几个人一合计,大家一致认为可行,樊哙还说:“天下就该闯一闯,这个社会就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人家能混那么大,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不仅同意出去,还想跟着三哥单干呢。”

刘邦说:“那是以后的事。你们既然都同意,那就准备一下,这两天就率部出发。”他安排萧何、曹参留在沛县守候,说:“我们出去了,这里也不能不要,队伍不论到哪里,这里都是我们的后盾,任何时候不能丢。”

一切都安排好,刘邦、张良、周勃、樊哙等几个头领率领五千沛军,赶了两天时间,到了薛城。临来之前,刘邦还带了一名美女,作为晋见之礼,准备献给项梁。项梁一见故友来投,又带了那么多人,心里很是高兴,迅速给他们作了安排。

项梁拨给刘邦两万人,让他和项羽一齐攻打雍丘。项羽队伍强大,从正面进行攻击,张良建议刘邦绕到敌军后方配合,前后夹击秦军。

刘项第一次合作,一举将秦军打败,斩杀了秦大将李由,也算是刘邦又报了李由支持雍齿反叛自己之仇。项梁又带领队伍一连打了几个大胜仗,形势直逼咸阳。

项梁本是楚国贵族的后代,他起兵时是打着反秦复楚的旗号拉起队伍的,这时有了一定的势力,便封原楚王的后代熊心为楚怀王。张良乘机向他建议:“反对秦国,就是要把被它消灭的各诸侯国恢复起来。将军现在威震天下,暴秦很快就会被打垮,您如果能把原来的那些诸侯国恢复起来,可谓是盖世奇功。我和沛公之所以来投你,就是想借您的力量把我的故国恢复起来。韩国的后代中,以姬成最为贤良,建议您封他为王。”项梁当即答应,并封张良为韩国的司徒。

张良如愿实现了自己反秦复韩的目的。新成立的韩国百废待兴,张良向刘邦辞别,说要回到韩王身边去,帮助治理自己的国家,刘邦说:“我与子房一见如故,你突然提出来要走,我怎么能接受?现在战事频繁,你走了,我今后遇到疑难问题向谁请教呢?”他实在不想让张良离开一步。

张良说:“沛公现在人马越来越多,你这里有的是人才,将来必能成就大事。我虽然离开你了,以后有事,还可以随时叫我过来,一定鼎力相助。”

“不走不行吗?”刘邦说。

“我家世代为相,现韩国初复,韩王又年轻,我如不去,韩国实无办事之人。我们在一起的这段日子,是我亡国以后最愉快的一段时光,从内心里我也不想离开你。沛公不必过于介意,也许以后我们还有合作的机会。”张良说。

“但愿如此吧。”刘邦看留不住张良,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将来了。

张良走后,不料项梁因骄战死,刘邦在楚王的队伍里一时成了主要将领之一,从此快速走上封王之路。

《轻取咸阳》

秦国军队杀了项梁,乘势进攻赵国。在严重的敌强我弱形势下,项羽不畏艰险,组织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战役——巨鹿大战,一举奠定了他在当时诸侯中的地位。

这时楚怀王召集各路诸侯说:“谁能打垮秦军,先进入关中,占领咸阳,我们就推举谁做关中王。”

秦军虽在巨鹿大战中败给了项羽,但他们的军队仍然很强大。楚王许的条件虽然很诱人,但各路诸侯都不敢轻易接招。只有项羽初生之犊不畏虎,加之刚打了一个大胜仗,勇敢地站出来说:“我愿意和沛公一起去攻打秦国的都城咸阳。”

楚王问:“刘公你愿意吗?”

刘邦这时和项羽的关系还很好,加之他本身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不想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了,就回答:“我愿意。”

项羽一听刘邦同意和自己一起干,很高兴,当即说:“沛公如此豪爽仗义,可敬可佩,我愿当着楚王的面,和你结为兄弟,共谋大事。我们俩也约定,你从黄河以南打过去,我从黄河以北进攻,谁先占领咸阳,谁就做关中王。”

项羽说这话时,一是认为黄河两岸的秦军部署力量差不多,二是认为自己的队伍比刘邦的强大,这两面加起来,自己的优势明显,一定能够先进入咸阳,这关中王的位置非他莫属了。同时,刘邦的野心这时还没显现出来,只一味的还是一个老好人,所以项羽乐意和他合作。

刘邦看项羽讲起哥们意气来了,这本是他的强项,马上说:“谢谢老弟对我的信任,我愿意与你同甘苦共患难,合力铲除暴秦。”

两个人在楚王那里表了态,项羽很快拉起队伍走人,但刘邦心里没有一点底,迟迟没动。除了自己的队伍人较少之外,他老是觉得还少了点什么,不能就这样走。

刘邦想了一阵子,终于想到是少了一个能随时给他出谋划策的人,这样的时候怎么能没有张良呢?但他偏偏又走了。刘邦没法,又想到了萧何,马上派人到沛县搬取萧何、曹参他们,守卫沛县的任务只好暂时委派他人。

张良到了韩王身边后,收复了不少韩国的失地,目前正在颖川一带活动。刘邦选择的进入关中的路线恰巧经过这里。刘邦率军一举攻克颖川、阳翟,和张良会合,他让韩王驻守阳翟,非要借张良用一段时间,韩王只得应允。

刘邦看到项羽通过巨鹿一战,大大树立起自己的形象,也想借西进关中的机会打出自己的威风。也是为了感谢韩王对他的支持,他想帮韩王把秦国占领的所有城池都夺回来。但张良知道楚王对各路诸侯许诺“谁先进入关中就让谁做关中王”的话后,马上意识到这对沛公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忙对刘邦出主意说:“你愿意帮韩王夺取失去的城池,我很高兴,但作为朋友,我不得不提醒你,对你来说,能先进入关中,谋取关中王位,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你要能多快就多快地向西推进,尽可能抢在项羽的之前进入咸阳,这样你就有希望成为一方诸侯。至于其他事情,可以以后再做。”

“子房说得极是,你一句话提醒了我,不然几乎误了大事。”刘邦猛然醒悟过来说,而且当时就想到,绕过秦军的阻挡,直奔咸阳。

经过宛城时,他对该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宛城守将张奇见敌军来势凶猛,躲到城内拒不出战,这让刘邦耽误了不少时间。

听到张良的建议后,刘邦不想再在宛城纠缠,带着队伍连夜就要离开。不料张良却说:“不可。我建议沛公不要在路上耽搁太多时间,是要沛军尽量赶在项羽之前占领咸阳,这样就可为你称王关中赢得政治上的主动。但不是要沛军走捷径不顾一切地只管向前赶,一些必要的仗该打还是要打,不然欲速则不达。从这里到达关中,前面强敌还很多,而且大都据守险要地形,如果不先把后面的敌人消灭了,到了前面,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则会麻烦更大。”

听张良又这样说,刘邦认为很有道理,沉默了一会说:“看来不在宛城和秦军打一仗,西去很难顺利。但张奇坚守不出,如之奈何?”

张良献计说:“可如此如此。”

二人商量之后,他们带领大军于日间大张旗鼓地离开宛城,向西进发。张奇看刘邦已走,也不追赶,部队被围了几天,人困马乏,他让将士们都解除戒备好好休息,原在城外与沛军对抗的几股守军也让撤回城内。谁想刘邦的部队向前走了一段路程,就不再走了,他们隐藏到一个树林子里。当天夜里,他们把旗帜更换成秦军的旗帜,抄小路又折回头来,连夜完成了对宛城的包围。起初,城上守军看下面的人打的都是自己的旗号,还以为是自己的部队换防呢,及至天明一看,周围已黑压压地布满沛军,守军想出来已不可能,只有继续躲下去。

刘邦把宛城围了几天,因为没有了前些天和外界联系的通道,加之又进去一些人马,吃喝很快成了大问题,渐渐有人从城内逃出。张良估计城中粮食不多,让沛军加紧围攻,逼迫敌人投降。这时军中参谋陈恢建议:“采取攻心战术,或可瓦解他们。”

“怎么才能瓦解他们呢?”刘邦问。

张良说:“这个主意可行。我们攻取宛城后,这里也需要派人把守,如果沛公能许他们,赦免全城百姓不死,今后张奇仍可为太守,他们现在又处于柴尽粮绝的危机时候,估计会答应归顺沛公。”

刘邦说:“这个条件不过分,可以这么做,但谁又能充当这使者呢?”

“我愿往。”陈恢马上接口道。

他们用箭射了一个布帛到城墙上,上面写着:“沛公有话欲对将军说,请打开角门让使者进去。”

城上的士兵拾到消息箭,马上送到张奇手中,他看了看部下说:“打开角门放他们使者进来。”

士兵把陈恢领到堂上,张奇一见就喝令:“沛公已围宛城多日,致使城中军民颇受困厄,这斯此来必是劝降的,他这是白日做梦,秦军一向威武无敌,岂有投降你们这散兵流寇之理,我先把你斩了,看你还有何话说。”

陈恢见状先吃了一惊,没想秦军守将会来这一招,立即大声喊道:“两军交锋,不战来使。你是什么人物,这么不懂道理?我是来给你送信的,你问也不问,就先把我给斩了,要是有对你有利的消息,岂不要自毁好事!”

“我是什么人物,我就是你今天要见的南阳太守张奇。你说我自毁好事?你能带来什么好消息,无非是要我们投降。秦军一向都是让别人投降,从没有投降别人的道理,所以你那刘邦的主意打错了。”张奇说。

“不是让你降,是两军合作。”陈恢马上改变战略说。

“合作?怎么合作?”张奇反问道。

“请屏退左右。”陈恢看了看满堂的人说。

“没有事,你说吧,这都是我信得过的人。”张奇说。

“天下诸侯之兵现在正合兵一处进攻秦国,秦国朝中主上昏庸,宦官当道,已乱作一团,再无始皇在日之威风,义军破秦只在旦夕。秦国有识之士都另作他图,像章邯、董翳之辈已投项羽。沛公率兵西来,一路凯歌,唯将军因为懂些兵法,暂时没能攻史。但宛城被困多日,想城中粮草所剩无几,不消数日,必当捉襟见肘,难以为继。我家主公今天让我来见将军,诚爱将军之才。如愿合作,愿意归顺沛公,则免满城百姓不死,大军过后将军仍为南阳太守。我这些话既是沛公的意思,也是我的想法,希望将军能认真考虑。”陈恢说。

张奇让陈恢进来,先已有动摇之心,刚才喝令要斩陈恢,只是虚张声势而已,现听陈恢一说,以为很有道理,马上让人给陈恢解绑,说:“先生所言有理,为救全城百姓,我愿归顺沛公。”

“但将军还有工作要做,你是南阳太守,所辖城池还有几个,周围的一些守将也多都听从你的号令,将军何不号令他们一起归顺沛公呢?若能这样,则对您对全体将士对百姓对沛公都是做了一件大好事。”陈恢又说。

“沛公若果然仁爱,不伤黎民,我宁愿这样。”张奇答应说。

陈恢说:“绝不食言。”

张奇听了陈恢的话,很快就让城墙上的士兵把秦旗降下来,打开城门放沛公的军队进来。

刘邦、张良见了张奇,先给予一番抚慰,当场封张奇仍为南阳太守。张奇见沛公英伟,张良和善,认为可靠,马上派使者到其所辖各地,劝降其他的守将。那些守将见张奇已降,自觉更不是刘邦的对手,纷纷随张而降。

刘邦兵不血刃,一下子得了十几座城池,军威大振,士气高涨,粮草补充更有了保障,部队快速向西挺进。由于事先摆平了张奇,刘邦没有了后顾之忧,大军得以长驱直入关中。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到达了秦国的天然屏障峣关。

峣关是关中通往关外的咽喉要塞,也是外部势力进入咸阳的最重要的一道关口,所以虽然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秦军仍然派有重兵把守。刘邦到了这里,知道离咸阳不远了,他怕项羽从北路抢先入关,立即就要强攻。这时他的队伍不过两万多人,而秦军安排在此守卫的士兵多达五万人,而且秦军居高临下,这种情况下强行破关,怎么可能取胜呢。

张良得知刘邦的想法后,马上劝阻说:“这个地方对于秦军至关重要,一定派有重兵把守,我们初来,千万不能轻取妄动,否则,很有可能就栽倒在这里,功败垂成。”

刘邦听张良这样说,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忙问:“那将如何是好,我们现在已来到咸阳跟前,如不迅速攻破此关,进入咸阳的时间就可能比别人慢半拍,先前所做出的恁多努力,岂不是要白费了?”

“沛公不必着急,现在要先了解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项羽到了哪里,还要多长时间才能到关中,以决定我们下步行动的计划。二是这峣关上守军的情况,看从哪里作为我们的突破口。”张良说。

“言之有理,着夏侯婴立即去办。”刘邦立马决定。

夏侯婴领了任务,转头就去安排。

去峣关了解情况的人,因为离得近,很快回来。他们花了些钱,买通秦军首将帐前的一个小官,不仅把峣关的布防情况给摸清了,还了解到这峣关守将杨蚤乃是一个屠夫的儿子,此人生得脑满肠肥,面目粗鲁,以心狠手辣、作战勇敢闻名。张良听了这些情况汇报后,点点头,当时没有说什么。到了第二天,才对刘邦分析说:“这峣关防守甚是牢固,加之地势险恶,只能巧取,不能硬攻。我听探人说,此地守将是屠夫的儿子,他很可能就是我们打破此关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此话怎讲?他那守将是个凶恶残暴之人,怎么反是一个突破口了?”刘邦好奇地问。

“此人既是一个屠夫的儿子,很可能就是一个势利小人,虽然凶狠,也不过为了钱财而已,谁给的钱多,他就会把谁当主子,而不会真心去为谁卖命。针对他这种德性,我们只要多给他些钱财,晓以利害,拿张奇的例子说给他听,他很可能马上就会把峣关让出来。”张良分析说。

听到这里,刘邦高兴地说:“有道理,就这样办。”

张良说:“此计不能急做,只能缓行。必须先造出很大的声势,在峣关周围漫山遍野插上沛军的旗帜,让秦军有大军压境的压力,然后再派出使者多带些金银珠宝去笼络杨蚤。”

刘邦依计而行,很快在周围山上布满自己的队伍,很且虚张声势,每天做饭时故意多点些烟火,操练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峣关附近营造起了有百万雄师的气份。杨蚤一见这阵势,浑身毛发当真紧张起来。

正在这时候,去项羽那里打探情况的人员也回来了,告诉刘邦、张良说:“项羽大军已过新安,逼近函谷关,估计约月余,即可进入咸阳。”

张良说:“闻项羽一次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恶名昭著,其离秦越近,遇到的抵抗必然越强,要想顺利进入咸阳,恐怕很难做到。我估计他们一个月内到不了咸阳,沛公可不必担心这一点。”

刘邦脸带笑意地说:“虽然这样,我们也不可懈怠,早日入关为是。”

张良说:“那自然。现在可以去说服杨蚤了,钱财宝物不厌其多。”

刘邦深知郦食其的口才,让他先去说服杨蚤,待其去后,随后又派人拉了两车财宝跟上。

郦食其先说时,杨蚤还有些不买账,拧着头说:“我铁军十万驻守此地,凭关据险,不怕你再多的人鬼来犯,保管叫你来一个死一个,都做了关下草木之肥。”

郦食其毕竟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说客,最会看人下菜碟,这也是刘邦和张良事先掂量过的,只见他做出很诚恳的样子说:“作为一个比将军大几十岁的人,我经的世事,看的世态炎凉可能比你多些,对天下大势自然也看得更清些。这秦国故然强大,但那是过去,现在反对它的这么多,天下诸侯群起攻之,灭亡只在早晚之间。纵是它不会速朽,可以依靠,凭将军现在的地位,不过多作几年冲锋陷阵的先锋而已,还会给你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财富吗?俗话说:‘千里做官,为了吃穿’,将士在外拼命,无非为家里多挣些财产。既然秦国不能给你更多些,你干么还非要在一棵上吊死?我主沛公,按照和楚王的约定,马上成为关中王,此番让我来联络将军,如愿献关,立马赠与金银财宝两车,待他为王后,还将加封将军为万户侯。财宝我已带来了,薄礼不成敬意,请将军笑纳。”

封侯不封侯,杨蚤倒不在意,那刘邦也只是一个候补国王,至于哪天能到位还不一定。但这财宝是现的,听说有两车之多,这让他动了心,但却故作平静地说:“我并不爱财,但正如先生所说,秦国危在旦夕,已不足为恃,我亦早想另择明主,恨不遇耳。今听刘公如此厚爱本将,我愿与之共谋大事。”

官场上的人大概都这样,明明心里想的是这一样,说出来的话却是另一套。他也知道别人心里明白得很,但还非要为之,大概是要个假面子吧。郦食其一看杨蚤同意了,马上示意手下把带来的东西抬进来。

几大箱东西眨眼摆在杨蚤的帐内,他看也不看,连说:“谢了,请郦先生转达沛公,杨某即刻放沛军过关,并愿与沛公合力进攻咸阳。”

果然是火到猪头烂,郦食其这边刚离开,杨蚤就安排守军让开了关口,有议论的,当场被他训斥了一顿。刘邦大军顺利地过了峣关。听郦食其的话,这杨蚤还要助刘邦一同进攻咸阳,刘邦想借机扩充实力,当时没多考虑就答应了。过后张良却向他建议:“这杨蚤是为财而降,不可信任。况现在放我军过关只是他一人的主张,他的那些部下未必心甘情愿,要是多人一齐起来反对,这杨蚤保不准会反悔,所以我想与其怕他不久反悔,不如趁他们没有防备之时,杀一个回马枪,一举歼灭之,那样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进入咸阳了。”

刘邦本来也知杨蚤不是素质很高的人,只能暂时利用一下,不能长期合作,经军师这么一点,认为是神来之笔,马上决定连夜袭击杨蚤。可惜这杨蚤得到的财物还没在手里暖热,就被刘邦一个回马枪杀得人仰马翻,慌忙逃命去了。

峣关失守,殷虚失守,函谷关告急,秦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之前,秦国内部刚发生了一场宫庭政变。丞相赵高谋杀了秦二世胡亥,立二世幼小的姪子子婴为秦王。没想这小秦王虽然年轻,却心里有数,登基不久,就设计把赵高杀了。刘邦率军逼近咸阳,子婴知大势已去,主动前去投降,刘邦命厚待之。

刘邦泥腿子进城,在秦国都城一下子见到了那么多财货美女,喜不自胜,俨然以关中王自足。这时樊哙却给他泼冷水说:“老百姓所以反对秦国,乃是因为他们骄奢淫逸,不顾百姓死活。沛公如果也这样做,同样会遭到人民的唾弃。”刘邦这时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怎么能听得进这样的话,亦然我行我素。

张良看刘邦确实有些飘飘然,郑重其事地对刘邦说:“樊将军讲得有理,应该吸取秦国的教训,励精图治,取信于民。不仅如此,项羽现在还没到达咸阳,他本以为这关中王非他莫属,如果知道你先到了这里,并且以王者自足,必然大怒,难免不与争之。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实际上很危险啊。”

刘邦对张良一直很敬重,听他又提到了项羽,很快清醒过来,当即表示:“你们都说得对,我当与秦民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让秦民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他说到做到,以致到了多少年后,秦国百姓始终对他感恩戴德,成为他纵横天下最可依赖的坚强后盾。

《顺水推舟》

刘邦自从认识了张良,可以说如鱼得水,在他从农民到皇帝的过程中,几乎每一次关键性的决策,都能找到张良的影子。

到了咸阳,刘邦以成功者自足,张良不让,刘邦马上收敛起来。

鸿门宴上,刘邦命悬一线,张良助其化解之。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不高兴去做,张良劝他还是要去,借机韬光养晦,发展自己。到了之后,又要他烧毁栈道,迷惑敌人,还支持他起用韩信,为还定三秦埋下了伏笔。

不好的是,张良虽然为刘邦出了不少力,但他一心想的是为韩国报仇,这让刘邦多少有点不爽。到了汉中后,张良本来有些水土不服,这时韩王又派使者请他回去,他一心想的韩国,便来向刘邦辞行。刘邦虽不忍他离去,但又不好阻挡,因为事先已讲好是向韩王借张良使用一段时间,便赠予张良一笔金珠财宝让他回去了。

但张良是不爱财的,他回到韩国后,就用这些钱去打点项羽的部下,借机对项羽说:“沛公已烧毁栈道,表示了不出汉中的决心,大王对他可以放心了。”项羽听后便不再处处防着刘邦跟他争夺天下。

刘邦占领秦地后,项羽有些怀疑刘邦有野心,这时张良又来说:“他只不过想得到当初楚王许诺的一个封号,绝没有更多的想法。”项羽也信了。这为刘邦一步步坐大赢得了时间。

张良虽然离开刘邦了,但还处处为刘邦办事,那种拥刘之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可惜这样一片忠心,并没有换来刘邦的全部真心。政治家就是这样,你就是为他死,他也觉得是应该的。要么怎么会有一位西方人说,所谓政治家就是一群最不要脸的人的称谓呢。当然,张良这样做的结果,刘邦对他还是比对其他人好得多,到最后给他安排了一个小孩。

张良虽一心复韩,无奈他那韩王本不是什么英雄,也没有点奸诈的小手腕,只是仗着祖宗的光才到了这个位子上,但处在那样的乱世,他怎么能够做得牢靠呢,所以没有多久,就让项羽看着不顺眼,找个借口给杀了。张良振兴韩国的计划落空了,只有还回到刘邦身边。

这时刘邦已占领关中,正被项羽在荥阳附近围得山穷水尽,眼看就要彻底完蛋了。紧急中他向群臣询问有何良策,谋士郦食其向其献了一计,说:“大王现在身处困境,概因鼓城之战后诸侯背汉附楚,寡助无援也,当此之时,如果能借鉴古人的一些做法,定能反败为胜。”

“古人有何做法,不妨说来。”刘邦说。

郦食其说:“昔日商汤讨伐夏桀,为了收买人心,孤立夏桀,封夏桀的后代为杞王。周武王讨伐纣王,为了减少对立面,也把他的后代封为宋王。现在秦始皇仗着武力强大,不讲仁义道德,对天下大肆杀伐,把六国都灭了,使其后代无有寸土,诸侯莫不恨之入骨。大王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之,许诺帮助六国恢复国体,重新把秦王推翻的六国君主后代扶持起来,则六国君臣及其百姓,必对您感恩戴德,纷纷归顺到您的旗下,听候您的调遣。这样您的威信和影响在诸侯中一下子就树立起来了,您就是天下当然的共主,到那时项羽只得规规矩矩地向您俯首称臣。”

刘邦一听有这样的好事,又不要费多少劲,认为是条好计,当即决定:“就这样办。”他是大手大脚惯了的,特别是拿别人的东西送人,从来不兴眨眼的,何况这只是开了张空头支票。随后便命人抓紧刻制印玺,并打算派郦食其到各地实行分封计划。

张良跋山涉水,迂回曲折,终于来到刘邦身边。刘邦新得了一条妙计,以为危机马上就可解除,这又见到了他一直想见的人,心里很高兴,立即安排晚上给张良接风。

席间刘邦自然提起他要大封六国的快事,真的以为胜利就在眼前。张良听后一愣,忙问:“这是谁给你出的主意?他是诚心要害你啊!”

刘邦看张良并不赞赏此举,忙问:“怎么了?”

“如果这样做,你不但取得不了众诸侯对你的支持,连现在跟你干的人恐怕也都要跑到项羽那去了。”张良说。

“怎么会有这个结果?”刘邦着急地问。

张良回答:“第一,以前商汤讨伐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王,为了取得人心,分别对其后代予以分封,那是他们兵力强大,主动权在他们手里,想封就封,想灭就灭,然而大王今天的兵力能比项羽强大吗,那些诸侯要是不听你的,你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吗?

“第二,周武王攻克商殷后,给商容家的大门挂上匾额,重修比干之墓,把箕子从牢中放出来,是要本朝的臣民向这些忠臣学习,这些人过去都是纣王的部下,因为犯顔直谏得罪了纣王,而受到惩罚。汉王现在这样做,是要六国的那些臣民忠于他原来的主子呢,还是忠于你呢?我看结果十有八九是忠于他们原来的主子。

“第三,武王当年笼络人心,给那些贫困百姓发放财物,是用从敌人的仓库里缴获来的东西,你现在军需无着,连自己部队吃的东西都不能保障,拿什么东西去救济他人呢?

“第四,武王消灭纣王后,倒置兵器,化剑为犁,把兵车改为民用车,大力提倡马放南山,牛耕桃园,那是天下已经太平了,应以发展经济为主,现在汉王正与楚军打得不可开交,如果也这样做,那不是要自我放弃天下吗?

“第五,如果把天下的土地、城池都封给六国之后,则天下英雄各归其主,还让谁来为大王效力呢?与其这样,远远不如把这些东西封给那些一直跟你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功臣,这会让他们更卖命。

“第六,汉王平定三秦后,天下诸侯见你宽厚仁爱,多有依附者。彭城之役后,这些人看你失势,纷纷背汉附楚,这说明这些人都势利的很,谁的势力强,他们就会倒向谁,根本谈不上什么友情和可靠。现在项羽的实力明显的比汉军强大,六国都还比较弱小,楚军说什么时候欺负他们就什么时候欺负,六国对它还怕得很。你对六国进行分封,六国不仅会感到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从内心既不敢也不甘心向你称臣。”

张良一边说,一边用筷子醮着水在桌子上画着,说得透彻精辟,让刘邦顿时清醒过来,使他认识到,时移势异,不能再生搬硬套“古圣先贤”一些老掉牙的做法。他一口饭没咽下去,起来大骂郦食其:“这个浑蛋的老臭儒,差点误了老子的大事!”当即下令马上销毁已经刻制完成的六国印玺,过后又把郦食其喊来臭骂一顿,取消了让他巡游六国行封的计划。历史上把这一段著名的故事称为“画箸止封”。

不封六国,汉军危机越来越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把功夫用在了争取英布、彭越、韩信上,这件事情做好了,他没用多长时间,就把项羽打垮了。从一系列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刘邦对张良是言听计从,张良确实也为他夺取天下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功臣第一人。

但刘邦不这么想,他如愿地当上皇帝后,在论功行赏之前,对贡献最大的三个人物张良、萧何、韩信进行评价,第一个讲到了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给人以错觉,实际上刘邦内心对张良一直是有看法的,认为他“人在汉营心在韩”,忠诚度值得怀疑。另外,对功劳越大的人,刘邦越是防着点,对韩信这样,对张良也是如此。还有,张良不是他的哥们,刘邦真正看成自己人的,是和他一起起义、从头跟到尾的那帮伙计,他真正放心的还是萧何、樊哙等一伙“沛县帮”。虽然,当了皇帝了,天下都是你的了,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不应该再搞小圈子,应该搞五湖四海,但那时的人还没有这个觉悟,只能说是时代的局限性吧。所以真正到了论功行赏时,刘邦就是不说谁功劳第一,他让大家讨论。人一到了一定的位置,你不好做的事自会有人帮你做,当了这么多年的官,这一点刘邦还是有数的。这时就有一个投机分子鄂君揣摩到了刘邦的心思,正在大家七嘴八舌,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大声说:“若论功劳,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这两个人都是刘邦的嫡系,别人还没回过神来,他当即表态:“这样评价比较公正,我赞同。”

好在张良一向对名利看得较淡,逢到这种场合,他都推病不来。刘邦说这话的时候,张良恰好不在,韩信还在外带兵。人们不禁要问,你刘邦曾说打下天下,主要靠三人,即萧何、张良、韩信,现在你把萧何排第一,就算说得过去,但把曹参排第二,那张良、韩信排第几呢?这可以看出刘邦在这一点上确实有点以圈子定功劳了。

这件事多少对张良有些刺激,从此更不大上朝了。刘邦觉得这样做确实有些对不住张良,就亲自到张良住的地方对他说:“我知道你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对功名一向看得很淡,论功行赏只是一个形式,谁的功劳最大,我是清楚的,除了你,没有有谁。但你又不想参加评议的事,让他们争去。不要名可以,但我要让你得到最大的实惠,请你自择齐地三万户,我马上封给你。”

刘邦先给张良戴了个高帽,让张良有话说不出来,接着又想以多给点封地堵住张良的嘴,不料张良不但不谢恩,反而说:“我和陛下相识于沛县东南的留城,感于陛下的宽厚仁义,一直对这个地方存有好感,我不要那么多食邑,你就封我为留侯,算给我留个纪念吧。”

张良这么说让刘邦没想到,他本以为人来攘攘,皆为利往,我刘邦虽没给你张良应得的荣誉,但我在物质上不让你吃亏。这是刘邦摆平世事,安抚部下的一贯做法,没想到了张良这里却失灵了。他不信世上真有这样清高的人,坚持对张良说:“莫非子房嫌不足乎?”

“陛下你想哪去了。我家五世在韩国为丞相,也曾颇有家财。秦灭韩国后,我把所有的家财都散尽了,一心想做的就是为韩国报仇,消灭秦国。我和你相遇后,三走三来,既视陛下为知音,也是为了实现我反秦复韩的抱负。我要是为了财富,完全可以不这样做,只守着我家原有的东西就足够了。现在天下归于一统,韩国故主已不复存在,恢复韩国是不可能了,但我反对秦国的愿望已经实现,这让我已经很满足。除此我确实没有别的需求。”张良虽然这样说,实际他对刘邦在论功行赏上搞小圈子还是有些不满,意思是我不图你的什么,你也不能太不把我当回事啊。

刘邦看张良讲的这些话很中肯,也不好再说别的什么了。但他内心总还有些不踏实,所以有些事就迟迟没有定下来。比如丞相这职位的任命,就一直在观望。用张良吧,他不放心,认为他智慧太高,要让他掌了朝中大权,那岂不要把皇帝架空。但要用萧何,又怕张良不服,朝中那么多大臣也不会服气。那就放着吧,反正我叫你们办事你们还得办。

张良推掉了刘邦封他做齐侯的主张,刘邦真的就封他为留侯。汉朝迁都长安后,他就基本不大问事了,托病以避。刘邦为朝中的事日日忙得不可开交,也顾不得张良的感受了。

刘邦在创业的过程中,为了搞统一战线,吸引一些有势力的军阀加入反对项羽的行列中,封了不少异姓王。登上大位以后,又封了不少刘姓王。实际上这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都有自己的军队,所以汉朝建立不久,就不时传来这个王要反,那个王又侵略别的诸侯的消息。刘邦听到这个消息,首先想到异姓王都不可靠,应早日铲除。随后用不到几年的时间,把最有可能威胁他统治的异姓王都消灭了,其中依次有彭越、韩信、英布等。

这些大功臣的先后被杀,让张良不寒而栗,深感韩信遭遇不测的时候说的话是多么到位。他反复念叨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念着,念着,自己念出一身冷汗,感到不能再在长安呆了,伴君如伴虎啊。历来的君王都是只可与其共患难,不可与其共安乐,这刘邦也不会例外,从他对韩信等一系列功臣的处理来看,何尝有半点手软!为了他们刘家的天下,这些位及极尊的人可是什么事都干出来的。

刘邦迟迟不立相国,这点心思张良早就看透了,他一方面身体确实有些小病,一方面也有些为难刘邦的意思,意思我看你怎么办。两个人都不去捅破这层窗户纸,就这么僵持了两年多。时间一长,张良有些不好意思了,一是觉得刘邦毕竟是自己的好朋友,多年来一直对自己很敬重,二是怕别人认为他真的想当这个破丞相似的,实际上他并不想干。与其这样,不如我主动来捅破这层纸,倒显得自己豁达,那样和刘邦以后还能继续友好相处下去。想到这点上,张良主动找刘邦做了一次交心,说:“韩国被秦国灭亡后,我就是一介布衣。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得为帝师,被封为万户侯,对此,我深感陛下的知遇知恩。汉朝立国几年了,而丞相一位一直空着,这让陛下太辛苦了。我身体一直很差,很难担此重任。萧何擅长政务,是最合适的人选,希望陛下尽快起用他。有了丞相,朝庭之事百姓之事就有人具体办理了,陛下也可轻松些。”

“子房,你真是我的良师益友,你这样处处为我考虑,让我怎么感谢你呢?我听从你的话,就叫那萧何做丞相吧。”刘邦一直以来的大难题瞬间就这样化解了。

“理应如此,我祝贺陛下这丞相之位终于有了合适的人选。另外,我今天来,也是向你辞行,从此抛开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张良说。

“你是一个有仙风道骨的人,不似我等凡夫俗子,抛不开尘世琐事。人各有志,我祝你早日修成正果吧。”刘邦说。

张良就这样离开了朝庭,到深山老林里修仙去了,走时心里有些伤感,也有一丝留恋。在走之前,他还帮吕雉办了一件大事,出主意让她保住了儿子的太子位。但正因为走开了,才使张良得到了善终,并以病体之躯,在刘邦死后多活了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