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从万历到永历 第八章 关于宁远战役的一些思考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崇焕,

不肯撤关东。

当年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袁崇焕不肯撤关东,是为了什么呢?

在不预设立场的前提下,我认为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保家卫国。

可是努尔哈赤此次进攻的目标是粮食,对明朝的领土和主权没有什么威胁,似乎还达不到保家卫国这个高度。

此前我们己经多次谈到努尔哈赤对河西弃而不守的情况,这次在抢得觉华岛上的粮草后立马撤军,不再继续攻打宁远,也能再次证明他没有领土野心。

因此,对付努尔哈赤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粮草撤入山海关内,实行坚壁清野,让努尔哈赤扑个空,他一无所得,难以供养大军,自然就会撤退。

从保家卫国的角度看,最稳妥的办法是撤退。

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袁崇焕有个人利益的考量。

如果把士兵和物质撤入山海关内,对于国家来说,损失不大,顶多一些城堡被毁,还可以再修,但是士兵的生命和粮食保住了。对后金来说,得不到粮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此撤退是十分划算的。

但是这样做对袁崇焕个人来说损失十分巨大。宁远是袁崇焕的根据地,从宁远撤退,很可能就回到王在晋守山海关的主张上,自己“宁前道”的位置很可能不保,离开宁远,他就失去了舞台,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没有前途可言。

可以说,他反对高第,抗命拒撤宁远,和他反对王在晋,越级上书要求建宁远城的动机是一致的。这也和他辞去县令之职,选择了高风险但升迁快的从军的动机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说,这确实是勇气,但更是冒险、是胆大。

也许有人会说,既使袁崇焕是为了自己,但是仅仅为了保留一个位置就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吗?难道他不知道“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吗?他有这么蠢吗?

的确,袁崇焕没那么蠢,他之所以敢冒风险,因为他早己成竹在胸。

他知道努尔哈赤是冲粮食来的,只要把粮食给努尔哈赤,让他饱掠而去,就可以换取他不攻打宁远,这样几乎就没有什么风险了。

这样虽然粮食丢了,但明年还可以再收,至于牺牲一点士兵,那只能是听天由命了。毕竟他亲手营建的宁远城保住了,他的舞台,他的职位,他的前途都保住了。这对他来说,是十分划算的。

也许有人会说,你的结论是推论得来的,没有证据。

的确,以上都是推论,但是谁说历史不能推论了?史料那么少,什么都要从史料中来,那我们就不用知道历史了,况且,史料本身就不一定靠得住。

这些推论可以使很多难题迎刃而解,比如:

为什么粮食不放在宁远城里而是放在觉华?因为粮食放到宁远城的话,粮食安全了,袁崇焕就不安全了。

为什么努尔哈赤只攻打了宁远二天就去攻打觉华?因为有人告诉他粮食在哪里,他找错门了。

为什么袁崇焕竭力反对撤退粮食?因为老虎喂饱了就不会吃人了。

为什么袁崇焕会主张用几千人抵挡后金十几万大军,说出“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的荒唐言论?因为这样可以把粮食留下来喂老虎,牺牲点人算什么。

如果我们不这么推测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解释上述这些问题。粗线条的史料中是不会有这些问题的答案的,只有靠我们去推论。

推论应该是允许的,但是推论仅供参考。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允许推论,推论仅供参考的基础上,我愿再做一个更大胆的推论。

在宁远战役中,管军粮的通判金启倧放炮被震死是一个比较诡谲的事件。

我认为金启倧是被谋杀的。

西洋红衣大炮威力巨大,点燃导火线火后,要立即进行躲避,才可避免火药爆炸的威胁。

因此,燃放大炮必须是专业的士兵。

在宁远战役中,金启倧不可能去放炮。

因为他是一个官员(通判),不是战士,而且他是管后勤的官员,在宁远战役中,他发挥管粮的专业,负责为守城的士兵提供伙食。

这样一种人,只有当城里死得只剩下他和袁崇焕的时候,他才可能去燃放大炮。

而守城和野战不同,只要城池不被攻破,人员伤亡不会太大,伤亡大的往往是攻城一方。后金攻打宁远时间很短,不会造成大量守城士兵伤亡。因此,无论如何,都轮不到金启倧去放炮。

就算他去放炮了,不可能旁边没有人指导,就算他在没人指导的情况下放炮了,但为什么不是震伤而是直接震死呢?

难道他躲到炮膛里去了?把自己当成炮弹打出去了?

这么多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我们为什么不能怀疑呢?

历史需要怀疑,学术不能轻信。

我们有理由怀疑,金启倧是被人谋杀的。

他死亡的原因很可能与他所管的军粮有关系。

如果将这一连串的事情联系起来,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逻辑:有人欲与努尔哈赤达成协义,用粮食换和平,将觉华岛有粮的信息透露给努尔哈赤,换取其放弃攻宁远,而管粮草的金启倧出于职责所在,不同意这样做,这才遭到杀身之祸。

为了掩盖罪责,所以才有了被大炮震死这个怪诞的说法。

是谁杀死了他呢?

个人认为,袁崇焕的嫌疑不能排除。

袁崇焕有擅杀将领的先例。

在孙承宗督师之时,驻山海关外台头营副总兵杜应魁,被人弹劾虚伍冒饷,辽东巡抚阎鸣泰命袁崇焕去核查。

这种事情在当时军中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然而袁崇焕的表现却一点也不“普通”,他未经请示竟当场手刃杜应魁,差点激起兵变。更为过分的是,这么大的事,袁崇焕事后也未作汇报。

孙承宗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批评袁崇焕说:“没杀的时候不请示,杀过之后又不上报,底下士兵有没有情绪也不知道。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杀的人是谁,因为什么事杀他?只是说奉巡抚的命令做的,监军如果奉巡抚的命令就可以独断杀人,督师还用那么麻烦请尚方宝剑干什么?”

孙承宗虽然生气,但他还是庇护了袁崇焕,仅以批评教育了事,并未给予任何处分,因为袁崇焕是他的人(可见跟对了人是多么重要)。

努尔哈赤原以为粮草都转移到宁远城,并不知道粮草在觉华岛,打了宁远两天后,才转去攻打觉华岛,说明粮草在觉华岛的信息,是在攻打宁远的过程中得知的。

在宁远战役中,双方有过人员和书信往来,进行过谈判,努尔哈赤以高官厚禄对袁崇焕进行劝降,袁崇焕答道:“宁、锦二城,乃汗所弃之地,吾恢复之,义当死守,岂有降理!”可见袁崇焕清楚地知道,后金没有领土野心,目标是粮食。

既然对方的目标是粮食,那就有用粮食换生命的动机,金启倧出于职责很可能会反对,在战事危急的情况下必须迅速排除这个阻力。所以,金启倧死于“意外”。

当然,这只是一个推论,没有任何证据,仅供参考。

我们不能肯定金启倧是被谋杀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宁远战役绝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简单,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