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当干部就得像干部 干部作风二十题

作风是指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包括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学风、文风、家风等多个方面。作风就是形象,好的形象要靠好的作风来塑造。对领导干部来说,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直接关系党风政风民风和政治生态,关系民心向背。干部作风不过关、不过硬,党风政风民风就不可能好。所以说,作风问题绝无小事,作风就是战斗力。当干部,尤其是做领导干部,不应只是作风建设的被动参与者,而应成为主动倡导者、积极践行者,努力做到作风过硬,以优良作风树立良好形象,赢得认可和支持。领导干部应该具有哪些好的作风?如何真正做到作风过硬?笔者概括出以下二十题。

一、学习成常态,工作才能进状态

干部是干出来的,也是学出来的。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一辈子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当今时代,知识“裂变”速度“一日千里”,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习近平总书记重提“本领恐慌”为全党敲响了警钟,强调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党员干部要切实把学习作为获取才智、成长进步的阶梯,作为增强本领、推动工作的立足点,常学习常进步,让学习成常态,推动工作进状态。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磨刀不误砍柴工。

要养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成一种工作责任,当作人生第一需要,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真正使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兴趣、爱好和自觉,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要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既学习书本知识,提高认知能力,获得心灵的充实,进而了解历史、现在和未来;也向实践学习,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从实践中获取真知;更要完善知识结构,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思想,构建起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注重把学习成果体现到工作能力和水平上。

要以好的学风促好的工作作风。学风也是作风,关系党风、文风,要努力克服不学、浅学、空学、歪学、假学等问题,端正学习动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结合实际学,坚持不懈学,勤学善思,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以良好的学习状态推动良好的工作状态。

二、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天上不会掉馅饼,唯有努力奋斗才能创造幸福生活。云南西畴人正是靠着“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在石旮旯里劈出了致富路。道理很简单,但有些人就是不明白。一些领导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凡事等文件等指示,看左邻瞧右舍,前怕狼后怕虎;一些领导干部一味拿客观原因说事,张口闭口要政策、大事小事讲条件,不推不动,推了也不动。组织是最大的靠山,依靠组织、依靠上级是应该的,但依靠不是依赖,如果一个地方、一个干部把依靠变为依赖,那一定是没有希望的。“等”的实质就是不担当,“靠”的根源就是耍滑头,“要”的表现就是不作为。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摒弃“等靠要”思想,坚持实字当头、干字在先,艰苦奋斗、自强自立,撸起袖子加油干。

要积极主动干,不当算盘珠子。要有干的意愿,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不等不靠,敢抓敢管,敢于担当,不能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也不动。

要创新方法干,不做无头苍蝇。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还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善于用创新思维、创新办法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做到科学施策、精准“滴灌”,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不能乱闯乱碰、毫无章法。

要注重实效干,不做点水蜻蜓。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出实策、办实事、重实效,真抓实干,确保做一件成一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不担当就是不忠诚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体现在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担当作为上。忠诚之魂在于担当,对党忠诚就是要为党分忧,以敢于担当检验绝对忠诚。一些干部怕引火烧身,得过且过、明哲保身;有的怕决策失误,不敢拍板,忙于层层请示汇报;一些干部怕担风险,对矛盾视而不见,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有的怕得罪人,丢掉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等等。这些现象,从表面看都是不担当,本质还是不忠诚,说到底是“私”字作怪,考虑个人乌纱帽、“小九九”多了,考虑党的事业、群众利益少了。职务不是享受,不是炫耀,更不是待遇,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当了干部就必须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当然,担当不是口头上说担当了就担当了,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要提振敢担当的勇气。当好干部就一定需要智慧和勇气。有了智慧和勇气便能所向披靡。坚持原则、认真负责,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去,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要提升会担当的能力。担当要有几把刷子才行,没有本事的担当说穿了也是假担当。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自身短板,在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的激烈竞争中,能担当、善担当,在推动科学发展中争当先锋。

要涵养争担当的生态。为真正担当的干部“开绿灯”,给负责的干部“兜住底”,替实干的干部“上保险”,进一步激发干部改革创新的激情和干事创业的活力。

四、学会在不张扬中做大事,久久为功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要一桩一桩地做,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也不可能一天建成罗马城。任何事情都是不断累积而成的,都要十分注重量的积累。山西省右玉县解放初期森林覆盖率不到0.3%,可谓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自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开始,连续二十任县委书记展开绿色接力,率领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一干就是60多年,现如今右玉县森林覆盖率已达54%,近2000平方公里荒芜的塞上高原奇迹般变成了绿色海洋。这启示我们,任何工作都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做出惊人的业绩。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不太重视量的积累,“坐板凳的屁股都没坐热,就想坐太师椅”,总想着一鸣惊人、一举成功,吸引领导的目光、媒体的关注,不明白在不张扬中做大事的道理,这其实都是有自己的小算盘,是一种自我认知有缺陷和自我要求不严格的表现。

要甘当“铺路石”。正确认知自我,潜下心来经常检视自身是不是履职尽责了,把干事留给自己,升迁交给组织,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和境界,不能“一年干,两年盼,三年看,四年提不起向后转”,做一名潜心静气、专心致志、埋头苦干的实干家,不讨巧卖乖、不刻意去表现自己,多做打基础、管根本、利长远的事,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要跑好“接力赛”。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注意防止和纠正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五、多一些微观,少一些宏观

宏观就是从全局角度认识和把握问题,谋大计,抓根本。微观就是关注细节,以小见大,强调点滴积累。做工作既要重视宏观又要抓好微观,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什么时候需要多宏观思考,什么时候需要多微观深入,不能一概而论,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工作越到基层越具体,往往更多地需要一些微观思维。任何事情都要具体,一具体就深入,不具体是不可能深入的。

要具体抓、抓具体。经常深入基层一线,与基层群众交实心、说实话、指实路、办实事、谋实惠,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真正做到察真情、出真招、下真功、求实效,聚焦影响工作推进的硬骨头和最薄弱、“老大难”问题,切实做到分工清、责任清,目标明、措施明,决不能大而化之,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做“假大空”的表面文章。

要从细微处下功夫,牢固树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理念,从细微处着手,从小事做起,多干实事、少唱高调,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以细而又细、紧而又紧、实而又实的行动,取得工作的实效。

六、抓工作贵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何为精准?简言之,就是有的放矢,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寄希望于“一根银针包治百病”已无可能,只有因地、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地开展工作,强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精细化诊断问题,精确化分析问题,精准化靶向治疗,才能找到最佳解决办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细节决定成败,领导干部要培养和运用精准思维,把精准的意识和智慧贯彻到一切工作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决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那样只会事倍功半,劳神费力却没有什么成效。

要牵住“牛鼻子”。“打蛇打七寸”“牵牛牵鼻子”,就是说一定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把握关键环节,切中问题要害,切实增强对准重点和要害发力的本事,找准重点和关键,分清轻重缓急,对准瓶颈和短板,抓住要害突破重要领域,补齐突出短板。

要下足“绣花”功夫。“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领导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发扬专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精品意识、细节意识、精准意识,把“绣花”功夫下足、下到位。

七、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

古人讲:“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法不得也!”质量关乎成败,而标准的高低直接决定质量的好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标准高、要求严,各项工作自然会有实效;反之,工作就会虚空偏,就容易走过场。因此,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若工作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总是在底线上方一点徘徊,习惯于自己与自己比,工作就拿不出实招硬招,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只有强化标准意识,按标准来工作,我们的工作质量、干部素质才会有大的提高。当然,实际工作中,既不能降低标准、降格以求,也不能盲目调高标准、吊高胃口。

要高标准谋划。坚持从实际出发,从高标准、严要求和可行性出发,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统筹谋划和程序设计等综合性手段,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制定出高标准、严要求和接地气的时间表、路线图与责任清单,不断提高谋划工作的质量。

要高标准推进。在行动上从严从细从实,绝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下得真功夫、下得苦功夫、下得严功夫,力求把工作做到精致、细致、极致,做成样板,争创一流,就算“脱掉一层皮”,也要坚持到底,不断提高推进工作的质量。

要高标准评估。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以组织放心、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推进科学、严格、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考核评估,不断提高考核评估的质量,确保工作有高标准、落实有高质量。

八、千招万招,不抓落实都成虚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是一切工作的归宿,抓落实的情况最能体现一个领导干部的作风状况,万万不可“说了就等于做了,动了就等于成了”。只有把办法变成做法,工作才会向前推进,事业才会有所成就,不然再完备的计划都会变成纸上谈兵,再正确的决策也会化为空中楼阁,再宏伟的蓝图也只能是镜花水月。抓落实,看似平常,实则不易,善谈者未必善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从“想到”到“得到”,因为中间隔着“做到”。没有过程哪来的结果?全过程把握、全过程落实才是真落实。

要围绕大局抓落实。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把具体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放到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领域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落实,时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服务和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展现新作为、彰显更大价值。

要结合实际抓落实。把上级指示精神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有机统一起来,加强统筹,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各项政策,把有限的资金和力量用到刀刃上,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针对性,决不能从方向到方向、从原则到原则,凡事都依赖上级发指示、出规定,这其实是一种“懒汉”做法。

要紧扣问题抓落实。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真正把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工作实绩的基本依据,不能只重过程不重结果,也不能只看结果不看效果。

九、新官要理旧账,在传承中创新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官上任当有新气象。但新气象并不是对过去“全盘否定”“推倒重来”,而是应该传棒接力,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不可否认,当前仍有一些领导干部怀有“新官不理旧账”的心态,有的对前任工作思路、各项规划一概不赞同,一味否定“兜底翻”,另起炉灶搞一套;有的认为遗留问题多为“烫手山芋”,历史旧账都是烂账、糊涂账,与己无关,能拖就拖,能推就推,不想解决老问题,不愿收拾乱摊子。伟大事业需要承前启后、接续奋斗,美好蓝图需要传棒接力、久久为功。理好旧账,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务实无私的作风。

要善于传承。接帽子也接责任,接位子也接路子,总结继承过去的好思路、好办法、好经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不达目标不罢休”的韧劲,围绕已有规划,盯住既定目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在消除历史旧账中体现担当,在解决遗留问题中增强本领。

要善于创新。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用更宽广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务实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巩固提升强项,及时补齐补全短板,既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体现工作的时代性和创造性。

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延安整风运动后,陈云同志提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至理名言。如果说“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范畴,那么“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则是陈云同志对其含义作出的通俗易懂的诠释,这也是我们党的一贯的工作作风。“不唯上,不唯书”,并不是上级的话不听、文件及书籍不读不汲取,而是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客观实际出发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决策,反对机械地照搬照抄照发,反对盲目地照着书本上的条文去做。“只唯实”,就是专注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的唯物主义态度,这体现的是一种执着、一种研究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决心。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思想原则。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客观事实,从中摸清事物所固有的规律,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理论上的创造。要把调查研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途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调研中不戴有色眼镜,不为调研而调研。

将上情与下情相结合。既接天线,吃透“上情”,真正把上级的精神和要求学深学透,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些大政方针的根本要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开展工作;又接地气,把握好“下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上情与下情的融合,为做好工作打下基础,从而真正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

十一、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

团结是一种领导理念,一种领导艺术,更是一种良好作风。***同志曾说,“一个班子,即使个人素质弱一点,但只要团结,在整体上就是一个强班子;相反,班子成员个人素质很好,如果不团结,整体上就会变成一个弱班子、软班子”。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所以说,讲团结是大政治,会团结是真本事,团结好是高水平。团结可以出生产力,可以出干部。当前,一些领导干部把团结的本意歪曲了、团结的方式庸俗了,有的奉行个人英雄主义,喜欢单打独斗;有的奉行“好人主义”,拿和气当团结;有的将“结团”当团结,搞“小圈子”;还有的抢功劳、推责任、扯后腿,他人深陷窘境时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凡此种种,都是不懂团结、不会团结的表现。要把各种各样的人团结起来干事创业并不容易,但是再能干的人也不能包打天下,总喜欢自我表现的人也只是小聪明者。领导干部要以事业为重,善于用事业凝聚人心,在共事、谋事、干事中增进团结。

要求同存异,形成共识。注意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要承认区别,虚怀若谷,懂得包容,求同存异,做到容人、容言、容事,及时有效地做好沟通交流,寻求团结共事的最大公约数,发出一个声音、形成一个拳头、拧成一股绳。

要相互补台,变成共为。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要珍惜一起工作的缘分,充分发扬民主,总揽而不独揽、领唱而不独唱,正确处理好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唱好将相和”“演好同台戏”,尤其要善于搭台补台,这样才能好戏连台。

要坚守原则,达到共赢。讲团结不是一团和气,讲和谐不是和稀泥。要坚持原则、纪律,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含糊、不和稀泥,充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在批评中增进团结,把团结作为一条政治纪律来要求,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努力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生动局面。

十二、善于听不同意见,善于用集体智慧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不想听也听不进不同意见,只要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不一致,就算是很好的意见建议也不愿意采纳,一些好的不同声音、意见被“软处理”,当面表示接受,事后弃之脑后。领导干部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用好集体智慧,既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弯路和工作失误,增强工作实效,也能够激发同事们主动思考尽心尽力干工作的积极性。相反,无视同志的建议意见,容不得杂音,那么开会听意见、征求意见就会成为形式,久而久之就很难听到真话。是否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善用集体智慧,是衡量干部有没有民主作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考察党员干部党性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做一个好的人民勤务员,就必须学会听取不同意见,用好集体智慧。

听意见要闻过则喜。对不同意见闻过则喜,透露出的是勤勉务实的态度、宽广胸襟的风度、海纳百川的气度,让闻过则喜蔚然成风才能从谏如流。要把听取不同意见作为提高工作水平、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作为理清个人缺点、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课题,广开言路、广纳真言。

做决策要民主集中。民主是集中的前提,集中是民主的结果。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当班长而不是家长,当“一把手”而不是当“一霸手”。重大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充分酝酿讨论、反复分析比较,最终形成集中统一的正确意见,果断做出正确决策,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十三、示范是最好的领导

所谓领导,就是既要发挥“领”的作用,把好方向盘;又要发挥“导”的作用,催生驱动力。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改进作风作出了最好的示范。正是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干事创业蔚然成风。但有的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做得还远远不够,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却相差甚远,甚至觉得权力受限制、要求太严、工作任务重,工作提不起精神,沦为混日子的撞钟和尚。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上行则下必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无限的正能量。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单位,形成一种风气。领导干部带头破除歪风邪气,以身作则,广大党员干部就积极响应,不正之风就转得快、改得彻底。反之,领导干部轻描淡写、不以为然、敷衍塞责,传递负面情绪,释放消极信息,作风建设就会停留在务虚功、走过场上,雷声大雨点小、阵势大实效小,最终让群众反感、社会失望。

正人者必先正己。“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强化带头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求干部群众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干部群众不做的自己必须先不做,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树好形象,用带头践行来赢得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

行动是无声的命令。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干出样子,领导干部既要善当指导员,也要能当战斗员,多用“身影”指挥,少用“声音”指挥,自然能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十四、做优秀的干部,不做优越的干部

优秀和优越虽一字之差,但意思却大不相同。优秀让人自信、自强、自立,可以成为榜样;优越则让人自负、自狂、自恋,往往让人讨厌,不敢接近。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是组织优中选优选出来的,都是干部队伍中的佼佼者,但不能因此就产生了优越感,错把平台当本事,自以为了不起,习惯于耍官腔、拿官调、施官威,不把同事和群众放在眼里。殊不知,离开了组织和人民,我们什么都不是,什么也干不成。事实上,具有优越感的人,往往是自卑心较重的人,他们需要借助这些外在的地位、权力、物质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虚弱,而真正的优秀就如同“怀孕”一样,时间久了自然就会表现出来,组织和群众自然也就可以看得到,根本无须自命不凡,时时处处地展现“优越”。

把人做大,把官做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守做人本色,认清自己的位置和身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珍惜自己的人格魅力,淡化“官”念,强化信念,志存高远而非好高骛远,善作善为而非碌碌无为,进贤兴功而非急功近利,坚决抵制庸俗腐朽的“官场哲学”、歪风邪气,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不断修炼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做一个组织满意、人民认可的好干部,做一个没有架子的贴心人、知寒知暖的好心人、解忧帮困的热心人。

把事做精,把名看淡。干部就是要干事的,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高标准、严要求,把工作当学问,把职业当事业,奋勇争先,争创一流,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在能力上要有危机感,在名利上要有满足感,在工作上要“不知足”,不能因为做了一点工作,就要待遇、要职务、讲条件,甚至要让人民感恩戴德,这就违背了党的宗旨和自己入党时立下的誓言。

十五、激情与理性缺一不可

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必须要发挥关键作用,必须要有关键作为。这要求领导干部既要有激情也要有理性,努力做一个充满激情的理性的人和充满理性的激情的人。没有激情,工作的热情之火就燃烧不起来;没有理性,工作的热情之火就会烧成灰烬。领导干部长期在高负荷、高压力下工作,难免会出现精神、身体吃不消的情况,进而患上“疲劳综合征”,干事没激情,工作不在状态,甚至产生“厌战情绪”,拖拉推等、敷衍逃避。从事领导干部工作,激情与理性偏废其一都不可取。激情过头,难免会陷入狂热,瞎闯胡来,急功冒进,甚至在一厢情愿中好心办了坏事;只讲理性,则难免会过于谨慎,陷于守旧迂腐,干事缩手缩脚,打不开工作局面,过于平静也是一潭死水,“涛声依旧”难有作为,贻误发展。如果说激情是发动机,那么理性就是刹车片,拥有激情、常怀理性是领导干部必不可少的素质。领导干部需要多一点英雄气概,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同时还要养成沉着冷静的好习惯,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

要鼓足干事创业精气神。信心贵如金,有信心才会有精气神。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保持“躺着想事、坐着议事、站着干事”的工作激情和创业冲动,激发工作的内生动力,才会甘愿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才不会因辛苦而抱怨、因困难而退缩,永远“乐此不疲”;也只有让理性插上激情的翅膀,才能让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理想目标。

要养成沉着冷静的好习惯。善于审时度势、学会“弹钢琴”,蹄疾步稳,冷静客观,以理性驾驭自己的激情,把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相结合、高昂的斗志和理性的思维相结合、饱满的激情和务实的态度相结合,趁热打铁,迎难而上,以更加铿锵的步履砥砺前行。

十六、脚上沾满多少泥土,对群众的感情就有多深

清水在于流动,感情在于走动。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鱼水情深”就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经常到群众中走动,既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良好作风。刘向《说苑·政理》有言:“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只有脚下沾满泥土,才能接通地气、增长才气。领导干部只有真正走进百姓中间,滚出一身泥巴,才能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才能摸准难题症结,才能与群众建立真感情。如果“白天不见影,晚上不见人”,当“走读干部”“候鸟干部”,必然冷暖不相知、感情淡如水。共产党人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增厚与群众的感情,就是要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意味着联系服务群众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带着“两腿泥”的工作作风,把脚步迈开,让裤腿沾上泥巴。

要经常迈入群众的门槛。带真情不带假意、带责任不带权力、带作风不带威风,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面对面、心贴心与群众认亲交友、平等沟通,看看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穿衣吃饭情况,看看土地情况、生产情况,看看劳动力、病残人口情况,看看群众受教育情况、子女上学读书情况,把每家每户的情况弄得清清楚楚,把问题摸得更透一些,把对策提得更实一些。

要争取群众的好反映。人心就是力量,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根基,是创造历史的力量。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及时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坚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真心实意地纾民困、排民忧、解民难,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十七、身处基层不等于接地气,既要“深入”更要“心至”

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虽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作风。有些干部身在心不在,对基层情况不能了如指掌,一问三不知,对基层发展也是心无良策。有些干部身在基层,却“官气”十足,高高在上,把自己看成是“上面派来的”,袖手旁观,指手画脚,当“甩手掌柜”。这是一个根本性的作风问题、思想品质问题。当领导干部是个苦差事,无官才能一身轻。“身入”是一种姿态和形象,而“心入”才是一种责任和作风。没有“心入”的“身入”,只能是游离于表面的形式主义,既体察不到基层真实情况,更不可能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反而会使群众失望,伤害群众感情,损害自身形象。

身在基层,心也要下基层。驻扎在基层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不把自己当“客人”,群众才会把你当成“家里人”,对你讲真话、说实情,我们也才会真正了解他们最急的、最难的、最盼的,即便是有些同志本身就在从事基层工作,经常与群众打交道,也要更加密切联系群众,彻底解决理想信念和能力作风的问题。

要把好事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人民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对群众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找准工作的目标和落脚点,抓实做细每项与他们利益相关的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办实办好每件事。

十八、大总结有大收获,小总结有小收获,不总结就没有收获

总结是在事后进行回顾梳理、分析评价,目的是对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进而得出经验,对失败和错误深入检查、找出原因,以利再战。善于总结者,往往能够不断把感性认识升华、发展为理性认识,最终指导实践、取得实效。***同志曾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我们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领导干部唯有多些思考、多总结,才能科学有效地为政,努力做到善政。一些领导干部不注重总结经验、反省错误,经常在同一个问题上绊倒两次,这也是进步提升不快的重要原因。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求为人处世要多总结多反省。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总结反省的重要性,把总结反省作为提高个人能力素质重要途径。

要全面辩证总结。既要总结正面的经验以增强我们的斗志和信心,又要总结反面的经验以汲取教训和提高认识;既要总结历史的经验以少走弯路,又要总结新的经验以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新常态;既要总结自己的经验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又总结别人的经验,以避免重蹈覆辙。

要把握规律总结。规律是客观的,把握不了规律,总结提升就偏离了方向,也就失去了价值。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水平,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特点和趋势,善于把平时零碎、肤浅、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全面、系统、本质的理性认识,使思想和行动既不落后也不超越于客观实际,切实增强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才能防止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要在总结中提升。总结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进步,要自觉把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务虚与务实相结合,勇于刀刃向内,及时革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在不断总结中实现个人能力、素质、作风的净化、完善、革新、提高。

十九、好的家风永远连着好的政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积淀和传承的处事方法、言行规范和价值观念,是家庭文化的集中体现。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或者家族的走向。中国人历来重视家教门风,从曾子杀猪教子,到诸葛亮的《诫子书》,再到《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无不为后人树立了典范,提供了遵循。领导干部的家风不只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事关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头连着党风政风,一头连着社会民风。近几年查处的党员干部腐败案件中,约四成与其家庭成员有关,往往是没有管好亲属和家人,后院起火不仅烧伤了自己,也严重烧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只有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引导领导干部践行好家训、培育好家风、涵养好作风,才能带动党风向好、民心向善。

要勤修己身做出示范。清白做人、干净做事,通过言传身教,为子女做出好榜样、树立好形象,才能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教育示范作用,这是树立清廉家风的良好基础。否则,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外面、台上大讲反对腐败,回到家里就大肆收受贿赂,是绝对不可能带出好家风的。

要严管家人守住底线。明家教,严家规,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营造积极、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时常提醒家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克服侥幸心理、补偿心理、攀比心理,不徇私情,不护犊子,不放纵子女及身边的人,面对配偶的“枕边风”和子女的“小要求”,守住底线不开口子。

要以好家风带动好政风。通过良好的家风建设,大力弘扬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作风,形成强大的精神正能量,进一步营造清明和畅的政风、党风、民风,涵养政治生态上的“绿水青山”。

二十、一定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

选人用人导向是从政环境的风向标,是政治生态的晴雨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只有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才能选出作风好的人。曾经一段时期,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坚持用好作风选作风好的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团团伙伙、亲亲疏疏、“小圈子”“小山头”等歪风盛行,破坏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影响了干事创业的从政环境。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这是辩证统一的,统一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重要思想中,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发挥好干部选拔任用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

用好的作风选人,就是要公道正派、精准科学选人用人。突出政治标准,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事业需要什么人就配什么人,岗位缺什么人就补什么人,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干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考察干部,全面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表现,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于部,带头“铲山头”“破圈子”“拆码头”,坚决防止带病提名、带病提拔,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山清水秀。

选作风好的人,就是要选拔使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大力选拔重用那些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干部,大力选拔重用那些“有信念、有思路、有激情、有办法”的干部,对那些在工作中阳奉阴违、阿谀奉承、弄虚作假、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要坚决拿下,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一条主线,贯穿于干部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激励各级干部到基层一线大展身手,使党的干部资源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资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干部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