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星云日记.13,法无定法 九月 四日 星期三

上午,会见了纽西兰佛光协会北岛分会会长赖耀森居士和纽籍皈依弟子戴伟仁先生。

十时,宏印、净耀、原本法师来访,除慰问我腿伤外,对佛教青年会的未来方向、展望以及官方对传教人员身份之尊重等问题,提出彼此的看法。

晚,七时,在檀信楼为丛林学院一九九一学年度第一学期各学部联合讲习会的学生开示“如何安住身心”。

身心不能安住,连天人都会五衰相现,我们在求道过程中,如何安住身心?

一、安住在慈悲里:

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今日佛教之衰微,是因大多数佛教徒无佛法,不知道慈悲,经云:“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宁可不聪明无智慧,到佛学院一定要养成慈悲心,慈悲是自己与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故要将身心安住在欢喜、柔和、忍辱、慈悲、喜舍之中。

二、安住在无恼里:

无烦无恼心自在,喜乐生活风光好。

修行学佛非消极、逃避,是要与烦恼交战——持智慧宝剑斩烦恼魔军,“烦恼”非一定是从外境而来,有时是庸人自扰。具喜悦性格者,较容易排除烦恼,受委屈和打击时想得开、放得下;苦难时不烦恼、不怨恨、能担当,自己做自己的工程师、医生、雕刻师,在无恼中安住自己的身心。

三、安住在大众里:

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真正修道者,皆不会想要离开大众而独居,我们谈佛,都会提到十方三世一切佛;谈法,一定都说十方三世一切法;谈僧,就会说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很少只提到一个,佛陀也常说:“我是众中的一个。”

独木不能成林(丛林),离团体不能称僧(僧团)。不喜与大众在一起则无“僧”的性格,学佛要有大众性格、社会性格,将身心安住在大众中。友爱大众,尊敬大众,与大众共存共荣,要像石灰一样:“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莫等闲;粉身碎骨都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四、安住在美好里: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凡事观照美好才能自由自在,世间美好不在天堂,而在我们心里,美化语言、美化容颜,不如美化我们的心理。在唯美观念中,记忆很美好,现实很美好,未来更美好,在弘法度众、服务人群的佛门生活中是多彩多姿的。能将身心安住在美好中,自能一切观自在。无门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五、安住在发心上: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要作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学佛怎能不发大心?在作务上要发心,在修持上要发心,在利人上要发心,并要发大心、恒长心,只要一发心,凡事无所不能。《劝发菩提心文》上说“发心为首,立愿为先”。所以将心安住在发心上。

六、安住在道念上:

能知隐晦心常泰,不恋繁华性自真。

“道”是根,有了根,才会开花结果,我们常以一个人是否有道念,而评鉴其好坏。在工作中要有道念,在弘法时要有道念,在利生上要有道念,念众生苦发大悲心将身心安住在道念上。所谓“能知隐晦心常泰,不恋繁华性自真”。

七、安住在学习上:

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博要能高。

学无止境,除佛法理论、宗派、大小乘、名相要学习外,世法的国史、哲学、电脑、会计、典座也要配合应用学习。把身心安住在学习上,会让人忙得很踏实。

八、安住在体谅上:

海不辞水为同事,水不辞海德具尊。

人与人间相处最宝贵者,不外有颗体谅的心,佛陀如果不体谅我们的罪业,就不会来度我们。对师长要求的体谅,对同门不相契的体谅,对恶人不如法的体谅,能原谅包容他人就是菩萨发心。把身心安住在体谅上,世界会更宽广;做人要像大海一样,能容纳百川河流。

九、安住在淡泊中: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

感情不能淡一分,道念就不能增一分。在佛门不是说不重感情,而是要以智导情,以慈化情;在物质上要淡泊,才不为形役;在心性上要淡泊,对功名、富贵、人情不要太热衷。把身心安住在淡泊中,精神会更升华。

十、安住在谦卑中:

我慢山高千万丈,法水涓流滴难进。

待人处事要低头,佛法才能弘扬出去。在谦卑的人面前世界很广大,在傲慢的人面前是寸步难行,从说话中谦卑,在处众中谦卑,在与人合作中谦卑而不计较、不比较,让身心安住在谦卑中,自然容易处众。

十一、安住在忍耐中: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

在所有的菩萨道修持中,唯有先修持忍辱,才能成就其他道业,在顺境时忍得住别人的赞美,逆境时受得了他人的毁谤,平时能承受误会、责难、生活上种种不便,才算是修道者,将身心安住在忍耐中,道业会更向前。

十二、安住在满足中:

有求莫如无求好,进步哪有退步高。

人生的美好是从缺陷中而有,对生活、对人生、对修道中所遇到的人情冷暖、变化无常,都能无求而感到满足,把身心安住在满足中,则能自适其适。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