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只要此心觉悟 如何修净土法门

我们早晨出门,知道晚上要到哪里,同样的,我们总要知道将来到哪里。当然,最好是预备到西方极乐世界。“人生百岁七旬稀,往事回观尽觉非”,大家百年之后到哪里去呢?为什么不早一点准备好自己要去的地方?

——《星云说偈》

“刀刀亲见弥陀佛,箭箭射中白莲花”,修行的人即使在军营里、在刀枪之下,都可以见到阿弥陀佛,那就是要以佛心去对待世间。

——《星云说偈》

我们现在所尊敬、所礼拜的佛菩萨圣像,虽是纸画的、木雕的、泥塑的,还有铜铁铸造的,但我们藉由尊敬他、礼拜他,也能启发自己心里的佛性佛心。

——《星云说偈》

世间上虚空最大,因为它能包容万物,因此我们要像虚空能容纳异己,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和谐相处,那必定是一个净土的世界。

——《星云说偈》

“未曾度者要须船”,还没有登彼岸,需要靠船,就是需要靠佛法。如何从苦的娑婆世界,到快乐的极乐世界;如何从迷妄的世间,到觉悟的世间;如何从虚假的人事,慢慢到真实的世界,这就必须靠佛法的船筏。

——《星云说偈》

“已到岸人休恋筏”,学佛、拜佛、念佛,不是说佛要我们拜、佛要我们念,如同我们要过一条河流,必须要有船筏,才能得度。但是当我们到了岸的那一边,就要弃船,意思是得度后,连佛法都要放下。

——《星云说偈》

一个人想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像出尘隐士一样地逍遥自在,喜欢山居无忙碌世事,又没有人情的烦恼困扰,这种悠闲日子,不是人人过得了的。很多人没有定力,隐遁深山还不是与草木同腐朽?自己心地不用功,不要说隐遁深山,就算住在天堂,住在极乐世界里,不念佛、念法、念僧也是没有用的。

——《星云说偈》

学佛的人有很多种,有的人喜欢念佛绕佛,有的人喜欢参禅打坐,有的人礼忏拜佛,有的人实践行佛。不管何种方式,只要心中不断观想佛是什么样子,净土是什么样子,经常观想佛像庄严,思维法义,自然佛常在心中。心中有佛,以佛心看待一切,世间万相皆美,现前即成净土。

——《星云法语·修心学佛》

有很多的人,只是想到深山里居住,找一些信徒来供养自己,让自己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别人沉沦在苦海里面,自己逃跑了,自私自利怎能得度呢?一个修道者不能太自私,“要学佛道,先结人缘”,这是菩萨发心。

——《星云说偈》

世界日益混乱,处在混乱的环境中,我们如何不迷乱?有了佛心,以佛心看世间,人人都是佛,世间就是佛国净土。

——《星云法语·净化心灵》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其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因圆果满,我若念佛,必得往生。信者,当笃信佛力,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子,一定蒙佛接引。愿者,愿以此身誓往西方,更愿既生西方,复回娑婆,度脱一切众生。行者,即老实念佛。

——《人间佛教系列·佛教与生活·生活与修持》

一般人在事业上要精进向上,要有毅力,若常常闹情绪,常常灰心,没有勇往向前的气慨,当然就不具备升迁的条件。我们要往生佛国,也一样要具备发久远的菩提道心,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

——《星云法语·升迁的条件》

信、愿、行,为修净土法门不可或缺的资粮。因此,古德的净土经论及现今的诸师净土论章等,凡谈及往生的要事,都离不了这三秘要之法。

——《人间佛教系列·佛教与生活·生活与修持》

有的人着重在每日拜佛多少、念佛多少,但是内心净化了没有,他可不管。很多拜佛念佛几十年的人,心里的贪瞋烦恼、自私怨毒比别人更多。所以真正的修行要能内外一如,形式、精神同等重要。

——《人间佛教系列·佛教与生活·生活与修持》

修持净土法门,当先建立信心,依信心为支柱,然后才能生起行动,才会因果圆满,否则佛门虽大,不度无信之人。有了信心,而后发愿,由愿生行,所谓信、愿、行为净土三资粮,譬如离家远行,一要资财,二要粮食,缺此二事,则难到达。

——《人间佛教系列·佛教与生活·生活与修持》

人生需要寻找依靠,阿弥陀佛也好,观世音菩萨也好,任何佛菩萨都可以做我们生命的依靠,所以信仰能使我们在虚幻的世相上建立安稳的依靠。

——《人间佛教系列·佛教与生活·生活与信仰》

信心、愿力、行持是往生净土的三要门。好比病患投医,先要相信医生的诊断,然后立志和医生合作要把病治好,努力服用药方,如此一来,沉疴的久病也能痊愈。

——《人间佛教系列·佛教与生活·身心安住的家园》

有佛心,眼睛看到的世界都是佛的世界,听到的都是佛的音声,说的都是佛的语言,手脚做的都是佛的事情。所有身心一切,就是佛国净土。

——《人间佛教系列·佛教与青年·佛教青年的生涯规划》

“心净佛土净”、“一念生极乐”,心净化了,自然便是佛国净土。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远其实不远,端看一念破迷;近也不是近,只是假相眩人耳目。这不就是“远近不二”了吗?

——《人间佛教系列·佛法与义理·佛教奇理谭》

学“禅”,先要学惭愧,自知惭愧才有禅心;

修“净”,首须修恭敬,能恭敬人才有净土。

——《佛光菜根谭》

能够“安住佛国”,是时“众苦不侵称极乐”;

能够“远离轮回”,是时“自性弥陀是吾家”;

能够“净念相续”,是时“六根坐断莲台现”;

能够“圆成佛果”,是时“西方净土随心生”。

——《佛光菜根谭》

修习正见,是到达真理之路;

护持正法,是开启佛国之钥。

——《佛光菜根谭》

大家一定很向往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但是也有人会怀疑:“奇哉!奇哉!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地方?”其实,真正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这个地方”,而是“你愿不愿意去这个地方?”因为极乐世界不但在“净土三经”中有明明白白的记载,并由印度的龙树、世亲两位大菩萨各著作论述,称颂弘扬,经过东晋慧远大师以来的历代高僧修持显扬,可见它绝对不是无法实现的幻想。

——《开示》

佛陀在《观无量寿经》中,教导韦提希夫人,欲往生极乐国土,当修十种净业。

1.孝养父母;

2.奉事师父;

3.慈心不杀;

4.修十善业;

5.受持三皈;

6.具足众戒;

7.发菩提心;

8.深信因果;

9.读诵大乘;

10.劝进行者。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身口意三业当勤行善法,储备往生佛国之资粮。

——《开示》

弥陀法门与药师法门到底有什么异同?人生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生,一个是死。在人间生活,要活得欢喜快乐、活得有意义,就要修持药师法门。修持弥陀法门虽然也有消灾延寿的功用,但是重在将来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求得安稳解脱。所以不论修何种法门,无非是想借此了生脱死,解决人生两个最大的问题。

——《星云日记》

曾经有信徒问我,南天寺为什么不建在悉尼(雪梨),而要选在远离市区的卧龙冈?这么远的路,信徒拜佛不是很不方便?我说,西方极乐世界与我们相隔十万亿佛土之遥,不也是人人念佛希求往生吗?悉尼到南天寺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不算远。远近是没有标准的,只在有心、无心。有心,则十万亿里也不算远;无心,即使近在隔邻也走不到。

——《星云日记》

虚空之中,哪有东西之分?所谓“佛佛道同”,《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云:修持药师法门可以随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弥陀圣号本身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时时称念,同样能够消灾延寿。所以,两种法门实则一而为二,二而为一。

——《星云日记》

有人说佛七是仗佛的力量才能往生西方,不像参禅是靠自力用功来明心见性。其实念佛不仅是自力也是他力。念佛时若不靠加行来自我精进,阿弥陀佛如何来接引?

——《星云日记》

心中有佛,用慈悲的眼神看人,即是“佛眼”;讲信心的话、欢喜的话、慈悲的话、佛的法语,嘴就成了“佛口”,语言就成了“佛语”;用慈悲的心、平等的心,表现在双手上,去做善事、行礼,就成了“佛手”。念佛、拜佛时,要用六根来表现佛,让自己眼、耳、鼻、舌、身、意通身是佛!

——《星云日记》

什么样的人能进入西方极乐净土?他必得是个不弃众生、不避世间、行菩萨道的人。我们所立足的世界,如果仍然垢秽不净,仍然人心险恶,仍然颠倒恐怖,菩萨的责任就未了。我们有何资粮往生净土?我们“得生彼国”的“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了吗?我们又如何来去自如?又如何能够往生净土呢?

——《往事百语·老二哲学·最高的管理学》

佛教的诸佛菩萨,个个发大誓愿,观世音菩萨十二大愿、三十三应身,寻声救苦;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为一切有情,建设无有老病的安养国土;药师如来十二大愿,一一成就众生,身无瑕秽,建立昼夜炽然光明的琉璃净土;地藏菩萨,久远劫来驻锡地狱,永作幽冥教主,一心为恶道极苦众生留一盏温暖的佛光。

——《修剪生命的荒芜·永不放弃》

学佛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求取功德,我们要外弘内修才能圆熟众生,庄严净土;真修实证,弘法利生,才能福慧具足,庄严佛国。

——《佛光世界·佛光会员应该注意什么》

“我们发愿普度众生,人间净土佛国现前。”净土是人人欣乐的境界,我们如何修行,才能到达净土佛国呢?佛陀曾说:“众生之类,是净土行。”意即唯有勤度众生,才能证得净土,因为离开众生,就没有净土可言。

——《佛光世界·佛光会员的信条》

念佛的人说参禅不好,参禅的人说念佛不好。其实,我们学佛的人要“行在禅净双修,解在一切佛法”。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提倡禅净要调和。如果参禅又念佛,就像带角的老虎,现世可以作人师,来生也可以作佛祖;假如没有参禅只有念佛,念佛很稳当,万人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又何愁不开悟?有禅没有净土,十人可能会有九人走叉了路;假如没有禅,又没有净土,更是危险,将来百年以后,地狱、饿鬼、畜生,铁床并铜柱,万劫千生没有人可以依怙,又如何能得度?

——《六祖坛经讲话·决疑品》

《阿弥陀经》文字优美,叙事说理周全,为我们世间提出了得救之道。把西方极乐世界种种自然界的庄严、社会上的和谐、人我关系的融洽,植入我们的心田。我们现在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念熟,认识清楚,八识田中就会有西方极乐世界,眼前就是莲邦净土。

——《如是说》

佛教主张“万法缘起”,认为法界中小至一芥子微尘,大至整个宇宙,彼此之间都具有互动的关系。唯有大家抱持一颗尊重心,让天地生机绵延不断,才能使一切众生的生存得到最佳的保障,这也是净土法门的基本理念与理想。

——《当代人心思潮·尊重与包容》

修习四摄六度,是为了度脱众生;庄严佛国净土,是为了接引有情。当我们在度脱众生,接引有情的当下,也就求得了自身的解脱。当我们无所为而为时,一切的羁绊束缚自然消失,那就是一片净土了。

——《佛教丛书·教理·解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