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依依乡情 §寒露絮语

虽已进入寒露,前段时间的气温却居高不下,均在30来度徘徊。老天的脸,说变就变,一夜之间,热冷两重天,气温急剧下降到翻箱倒柜找衣穿。

白露节气,一夜秋风一夜凉,一阵秋雨一阵凉。晶莹剔透的露珠,就在草尖、绿叶上歇息。进入寒露,便是由秋凉转到秋冷了,水珠成了白白的寒霜,放入掌心,不再是白露时节水样的惬意清凉,而是有些透心的冰冷。即便白昼秋阳高照,在皎月当空、繁星满天里,依然能隐约听到冬天由远及近的脚步声。

寒露天冷珠成霜,大雁南飞叶渐黄。

李白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杜甫的“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鸿雁应是24节气中出现最多的候鸟了。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往南迁徙。诗句除了借助对大雁寄托的许多情思,这物事也顺应了露重霜渐浓、雁群向南飞的寒露节气。

“秋应为黄叶,雨不厌青苔。”叶黄应是时至寒露的深秋特征,也是四季更迭的自然规律,节气转换的必然结果。雨,是否真不讨厌青苔,青苔是否更爱秋雨,依我看来全凭直觉。老屋的窗台、石阶的缝隙,墙顶的黛瓦,铺设的青砖……抑或墙根、竹林、树下湿哒哒的青苔,在我的眼里,它们都是那么滴翠、精神、细腻、厚实、应景。

《诗经》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九月”,就是告诉人们,寒露到了别忘添衣。“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则是吴地方言,意为身体从头到脚都不能裸露,要注重保暖了。这些谚语口口相传,代代相接,说法啥时有的,我也不明白,也不会去考证。但凡到了寒露的节气,人也好,物也罢,都能在自然界里深切地感受到。尤其在早年的乡下,天地空阔辽远,地广人稀、无遮无拦,“天寒加衣头戴帽、千万不要贪凉”自然就成了上辈人反复交代年轻人、小后生的口头禅。

深秋至,人静敛,宜滋养。寒露,虽然从凉转冷,阳气消退、阴气渐生,也是疾病多发季节,但在注意防治锻炼的前提下结伴出游,既动筋骨,又赏秋景,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