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蚕桑趣话 第10章 赣地蚕桑盛史

栽桑养蚕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据考古学家研究,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蚕桑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的传统副业生产,所以史书上总是“农桑”并论,赞誉为“农桑立国之本”,足见蚕桑生产自古以来在我国就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丝绸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生丝及丝绸享有很高的声誉。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蚕桑生产,制订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生产的措施,使蚕桑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69年我国蚕茧产量重居世界第一,1978年我国的生丝产量也占世界第一,1980年全国产蚕茧490万担,超过了历史上年产茧最高的1931年(441万担)。

江西养蚕生产历史悠久。蚕桑生产曾融入古代江西灿烂的文化。如今,又有了许多新的故事。

栽桑养蚕历史悠久

1974年江西省博物馆考古队在清江县大桥公社筑卫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500年前)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印纹陶饰,其中就有“蚕纹”纹饰,其他如万年仙人洞上下层、修水山背和清江筑卫城下层纹饰中,有的形态很像“蚕形”,可能也是蚕纹纹饰。此外,江西的吴城一期(商代中期)、二期,万年遗址(商晚)等尚有茧形纹、绞丝纹和蚕形纹(《江西地区印纹陶资料》,1979年)。

考古学家在贵溪县发掘“贵溪崖墓”时,发现崖洞中的尸骨上缠附有丝织品,据该丝织品推算产期也在春秋战国以前。

从以上一些考古方面的例子,似乎可以确认,江西劳动人民对于蚕儿的认识以及丝织品的使用,距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是十分悠久的。

至周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养蚕丝绸业已非常普遍,江西也和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一样,有当地的丝织名产(《蚕的生活和习性》,1977年)。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1-公元前221年)的越国(浙江),越王勾践在浙东(浙江省金华地区)奖励发展蚕桑生产(《浙江蚕业史研究文集》,1980年)。而浙东紧靠江西,栽桑养蚕技术有可能同时传入江西,或更早于此。

1955年出版的《历史教学(8)》中有这么一句话:“豫章郡东晋南朝时代蚕一年四熟”,说明距今1400~1700年的江西,当时养蚕生产已很发达,而且是一年多次养蚕(一年4次)。

1637年江西的宋应星在分宜任教谕时著《天工开物》一书,其中有一段养蚕的记载:“凡蚕有早、晚二种,晚种每年先早种五、六日出,结茧亦在先,其茧较轻三分之一,若早种结茧时,彼已出蛾生卵,以便再养矣。”这段话也活画出当时的一年多次养蚕的情景。

1884年瑞州(现高安)府尹江毓昌写了一本书,书名叫《蚕桑说》,详尽叙述了栽桑养蚕技术,特别是书中的“接桑简便法”一节,是我国第一次将桑苗袋接法总结成文字,这种袋接法一直沿用至今,而且还是我国当前繁殖嫁接桑苗的主要手段。据江西省科技情报所资料,1896年2月该省高安县已创办了一所高安蚕桑职业学堂,这是我国最早的蚕桑教学机构,比浙江省杭州市的“蚕学馆”(1897年)还要早一年。1897年张之洞给当时清庭的奏折中说“……江西亦有用西法养蚕缫丝之请……“(《中国近代史》,1954年)。

据资料记载,抗战前江西曾年产蚕茧1.11万担。

江西省蚕桑生产的分布,多集中在赣江等江河的中、下游两岸及鄱阳湖沿岸,省志中有“绢都昌出”的记载。李钟瑞著《实地养蚕法》一书中,亦说江西的南城、鄱阳、德化(九江)产蚕茧,这些都有历史记载。从现在实际情况看,赣江中下游的泰和、吉安、清江、丰城、南昌、都昌等县,鄱阳湖沿岸的进贤、波阳、余干等地及修水县等仍然是江西省蚕茧的主要产区。

资源丰富而又优越

从农业经济的角度看,蚕桑生产所需条件即积温、雨量、无霜期、海拔等,条件越优越,养蚕的成绩就越好,经济收益就越大,特别表现在积温上,桑叶的产量和积温呈正相关的关系。据调查,江西以气候条件对照,发展蚕桑生产的条件是十分优越的(我在另一篇学术论文中,详尽地列举过这方面的科学数据),季候的一年几度的优势,竟能把偌大一个内陆的冷僻区域的业绩,展示在世人面前。对于江西,自古以来都是每期的养蚕时间要安排得当,尽可能避开高温期,或对桑园配备灌溉设施,对蚕室采取降温办法,辅之以科学养蚕的技术,栽桑养蚕是完全可以获得好的成绩的。

同时,江西土壤资源也十分丰富,尚有上千亩可供开垦的荒地,这些荒地多是红壤丘陵,我们可择其稍优者来栽桑,并认真贯彻红壤改良措施,采取相应对策。利用红壤丘陵发展蚕桑生产,是大有作为的。例如进贤县蚕桑场有126亩桑园坐落在红壤丘陵之上,1980年生产蚕茧15853斤,每亩桑园产茧125.8斤;江西蚕桑场科研所试验小组在红壤丘陵地栽桑,第三年亩桑产茧53斤,第五年达到151.3斤。除红壤丘陵外,尚有赣江、抚河、信江、波江、修水等五大河流及许许多多的支流,在这些河流的两岸河滩地亦可栽桑,由于相当部分的河滩地水足土肥,桑树生长好,产量高,容易获得好的收成。如永新县里田乡里西村有40多亩桑树栽在河滩地,每年只要施1000~2000斤碳铵作催芽肥,由于河滩肥沃,桑树生长特别茂盛,每亩产叶达5000斤,1979年养春蚕30张,收入4800元。泰和县塘洲乡棚下村和修水县漫江乡宁红、新丰两村都是将桑树栽于河滩而取得好的收成的。特别是泰和县的棚下村,1979年养春蚕22张,3月31日出库,4月13日收蚁,经过25天饲养,产茧2170斤,平均单产98.6斤,总产值达5112.77元,获纯利2612.77元。

河滩栽桑见效快

江西人懂得,蚕桑生产是农民“治穷致富”的一门好副业,既然是这样,就希望它能尽快投入生产,并能达到高产稳产。实践证明,利用全省广泛分布的河滩地,加以整理种上桑树,是能达到以上目的的。

我国的主要产茧省是四川(占全国产量的36.5%)、浙江(占26.5%)、江苏(占15.4%)、广东(占8.6%),即所谓四大蚕区,其总产量占全国产茧量的87%,达425.8万担(1980年)。分析这些省的生产情况可以看出,它们的蚕桑产区多集中在多水之区,特别是浙江的杭嘉湖地区,水网交织,是我国著名的丝绸之乡,年产茧110.7万担,产茧量占全省130万担的82.8%;广东的珠江三角洲的栽桑面积占全省的80%左右,产茧量占92%以上;江苏蚕桑主产区是太湖之滨。四川由于近几年栽桑面积扩大很快,分布的面也较广,有的县或乡实现了人均有桑100株,甚至200~300株,由于推行种四旁桑,将桑树栽在田埂上,渠道旁,水肥条件也是很好的。

再从植物生理的角度看,桑树需水量也是很大的。全株桑树的含水率一般在60%左右,其中枝条含水率为58%~61%,桑根54%~59%,桑叶70%~75%。桑叶制造1克干物质所需水量达274克,一天所消耗的水为叶重的30倍左右,成林桑园每亩(按400株计算)每天由叶面蒸发水分可达1.4吨,这都说明桑树生长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水分供给,才能满足需要。

水分的多寡不仅影响桑树本身的生长,也影响到养蚕成绩的好坏。我们知道,蚁蚕从蚕卵中钻出来,它的含水率为76%;吃桑叶后,经24小时就上升到85%左右,一眠时达86%~87%,这增加的水分来源对蚕儿来说只有一条,就是从富含水分的桑叶中吸收,所以喂给新鲜而富含水分的桑叶,才能满足蚕体水分的需要。江西秋蚕期蚕茧单产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旱缺水。据测定,正常秋桑叶含水率72.3%,粗蛋白22.88%;而受旱害的秋桑叶含水率仅61.9%,粗蛋白14.2%。旱害叶含水率下降了10%,粗蛋白下降8%左右,用这样的桑叶喂1~2龄蚕,蚕的食下量、消化量、消化率顿减,龄期经过延长,结茧率下降,减蚕率达52.3%。养蚕学上对桑叶含水率的要求是一龄以78%为中心,二龄77%,三龄76%,四龄75%,五龄74%。

蚕桑业对水的要求就是如此严格,来不得半点马虎。

河滩栽桑基本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如浙江省台州地区是个新蚕区,现有桑园4.2万亩,其中溪滩桑园占90%以上,分布在永安溪、始丰溪等水系的两岸,1978年全区产茧14665担,1980年达19266担,增加近5000担。

由于河滩地势低,土壤砂质重,黏性小,渗水力强,有机质含量少,肥力不高,保水保肥力差,又易受洪水泛滥的影响,种植一般农作物是难于保收的,桑树又是多年生木本叶用植物,树高根深,抗旱耐涝,种于河滩,既改造了自然,绿化了荒滩,又发展了蚕桑生产,沿河逐步形成河滩桑树林带,还能起着防浪固土护堤的作用。

河滩栽桑的具体作法,本文就不详述了。根据经验,河滩栽桑前,必须对当地水文情况、土壤特性等进行一番考察,掌握其特点,以作为决定栽桑形式、贯彻土壤改良措施的依据。最好先利用那些土层较厚、淤泥较多、地下水位较低、洪水淹浸时间较短的地段栽桑,以先取得经验。在栽桑以及桑树的管理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全面规划,平整土地;(2)挖沟填土,多施基肥;(3)选用良种,栽植大苗;(4)顺水成行,宽行密株;(5)根据水情来决定树型的养成,要高就高,要低就低,不求一律;(6)桑树采叶及修剪时期要设法错开洪水季节;(7)专人管理,防止牛害。最后这点十分重要,因为江西河滩多为放牛场所,耕牛十分喜爱啃食桑叶嫩枝,所以要有专人管理,可以将桑树养成乔木型,让它分枝高,这样只要在初栽时派人看管,树长大后耕牛就不易为害了。

除了河滩栽桑,江西人民已于经验上掌握、科学工作者并从理论上认识到,可利用全省许许多多的鱼塘堤埂栽桑养蚕,这种生产方式叫“桑基鱼塘”,在江苏省苏州一带、广东省顺德县等地多有见到,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经营方式。广东省顺德县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河流纵横,容易受涝,农业生产不够稳定,当地群众利用自然特点,将低洼处深挖成塘,培土成埂,塘中养鱼,埂上种桑,把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生产形式。现在这个县栽桑面积占全省的40%,产茧量占一半以上。广东的英德县甚至有将低水位地区的稻、蔗生产改为桑基鱼塘生产的报道,广东省南海县还成立水产蚕桑局,将栽桑养蚕和养鱼生产并在一起抓。

让江西农村浮荡浓烈的桑香。

我喜欢朝桑树碧绿的地方眺望。

桑园广阔的红壤资源

红壤含蓄水分的能力差,所以有人又说红壤有四个特点:酸、瘠、板、旱。但是,红壤是江西主要的土壤资源,而且红壤丘陵特别是低丘陵和起伏丘陵坡度平缓,土层深厚,可垦荒地很多,只要认真贯彻红壤改良措施,采取相应的对策,利用红壤丘陵发展新桑园便是完全可能的了。这方面的事例前面已经列举了。

据记载,江西省从1957年开始在红壤丘陵大面积地栽植桑树,据资料统计,1958年和1959年两年栽桑4.7万亩,到1960年桑园面积稍有调整,1964年后全省桑园面积又缩小了一些(1964年3.45万亩,1965年3.4万亩,1966年3万亩),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红壤栽桑上缺乏经验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经过2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对一些蚕桑单位成功经验的总结,现在红壤栽桑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措施了,归纳一下就是:(1)由以前的直线顺坡栽桑改为梯田栽桑,重视了水土保持工作。(2)由稀植改为密植,原来由于强调机耕,行株距均较稀,亩桑园仅300~400株,现在一般均在600~800株,密植桑园也有1500株/亩的。(3)由中、高干改为矮干甚至“无干”,这和栽植密度的变化是相关连的,同时桑园密度加大了,行间的间作必须退出,这也就是平时讲的改间作桑园为专用桑园。(4)由不能灌溉改为能灌溉,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前面已经讲了,桑树需水量很多,土壤中的各种养分也要经过水的溶解,以水溶液的状态才能被吸收。现在灌溉的办法主要是沟灌,有条件的地方也有喷灌的。

1970年,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蚕茶所从浙江省引进了无干密植桑栽培技术,应用在省内的红壤丘陵之上,效果很好,1973年开始在全省推广。经过7年的生产实践的检验,证明在红壤丘陵地上建设桑园,采用无干密植栽培是一项传送丰收的技术措施,显示出节约用肥用水的效果。

小蚕共育高产稳产

“小蚕共育”省工、省叶,有利于消毒防病,是取得蚕茧稳产高产的有效措施。江西人曾从四川省获得信息,实行小蚕共育一般可增产10%以上,近几年来,这种养蚕形式在四川省普及面已高达40%左右,这也是四川省蚕桑生产发展快的宝贵经验之一。

小蚕共育的提出由来已久,但真正得以普及应用到生产上去的时间却不算很长,现在我国一些主要蚕区施行这一技术已很普遍了。在国外,日本有改卖蚕卵为出售三龄蚕给蚕农的作法,这种专养小蚕的作法叫小蚕专业化饲育,这对稳定蚕作,使蚕农收入得以稳定是有效果的。1981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召开全国养蚕技术经验交流会,会上重点介绍了这一做法,江苏省如东县实行小蚕专业饲养后,蚕茧产量提高10%。四川省蚕研所经过两年的定点试验,证明小蚕专业饲育不仅能得到高产稳产的效果,而且经济上也合算,可实行专业经营,自负盈亏。我写到这里,心情不禁像一行行桑树舒展着感情的狂想曲。光阴荏苒。春光明媚、姹紫嫣红的景象正伴随我们的智慧在猝然苏醒。

风儿每每低声细语时,我们也想起,家蚕按生产期可分为5个龄期,从卵壳中孵出来叫一龄,以后每脱一次皮就增加1龄,目前我们生产上用的蚕品种都是经过五个龄期才吐丝结茧的,从养蚕学上分,1~3龄叫稚蚕期,4~5龄叫壮蚕期,稚蚕期又叫小蚕期,所谓小蚕共育,实际上就是将各个生产单位(养蚕户)养的小蚕共养在一起,待到四龄饷食后,再将蚕分到各个生产单位去养,这种养小蚕的蚕室就专门取了个名字,叫“小蚕共育室”,有人将小蚕共育室比作蚕儿的幼儿园,那也是很恰当和风趣的。

《吴兴蚕书》载:“俗称蚕为忧虫,受一分病,则歉收一分,人之饲蚕,未有不期其无病者,而蚕之病,每中于忽微,为人所不及觉,故必加意调护,以杜其病”从古至今,蚕农最为耽心的是蚕儿生病。江西养蚕数量较少,养蚕人员曾多系新手,经验不足,技术人员又缺乏,多年来一些地区也往往受蚕病之害,导致减产减收,以致有人认为养蚕是水中财,失去了信心。小蚕共育则可以有效地减少蚕病发生,夺取稳产高产。据试验,一龄蚕中混入1%患中肠型脓病的病蚕(人工接种)后,发病率为26.2%,二龄混入的发病率为44%,四龄混入的发病率为8.3%,五龄混入的发病率仅0.3%。试验结果告诉我们,大蚕期的抗病能力较小蚕期强许多倍。据日本资料,小蚕期的叶质也直接影响到蚕茧的收成。资料指出,1~5龄蚕全部喂良桑(质量优良的桑叶),发病率为16.2%;1~5龄全部喂不良桑,发病率为88.2%;一龄喂良桑,2~5龄喂不良桑,发病率为34.6%;一龄喂不良桑,2~5龄喂良桑发病率为71.4%。试验结果说明,小蚕特别是一龄蚕用桑的好坏,对蚕作收成影响极大。小蚕专业化饲育有条件建立稚蚕专用桑园,对叶质等就有物质上的保证。

而小蚕共育的好处,除了能杜绝蚕病发生、增强蚕儿体质外,还有以下几点:(1)可以节约蚕室蚕具。由于共育可以调剂蚕室蚕具的余缺,能充分利用生产资料,比分散饲养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2)可以节约劳力。分散饲养,数量少时也要人看管,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劳动潜力;集中饲养,按饲养的数量配备劳动力,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既提高功效,又支援了其他生产。(3)可以节约用桑。分散饲养,由于养蚕技术水平参差,所养蚕的数量又少,用叶量往往难以估算准确,浪费桑叶多,据广东省阳春县合水乡高塘村经验,1979年全村共育蚕种372张,共育期间平均每张蚕种用桑29.3斤,而分散饲养的用桑量则要40斤。(4)便于统一订购,不误蚕期。特别是家庭养蚕户多时,共育室统一订种领种,更可调剂余缺,有利于生产。(5)便于提高共育人员的技术水平。有了共育室,县农业局蚕桑技术干部便可直接抓共育室的指导工作,做到按计划组织学习技术,真正实现科学养蚕,使养蚕人员的技术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小蚕专业化饲养实现了大、小蚕饲养的分工,养小蚕的专攻养小蚕的技术,从蚕种催青(10~11天)到收蚁到四龄饷食,约需11~12天结束,大蚕就分发到各养蚕单位(组、户)去养,由于大蚕期抗病性强,可以较为粗放,而大蚕期占用的面积却是小蚕的近十倍之多,这正适于分散甚至分到户养,经15~16天就可以上簇结茧了,减少了蚕农操作时间而不减收入,蚕农是欢迎的。

江西省已经认识到要迅速发展蚕桑生产,必须抓好小蚕共育这项工程,并逐步进行小蚕专业化饲育的试点,对养小蚕的专业组(户)要给予物质上和技术上的指导。一般地讲,小蚕共育工作搞好了,发展就比较顺利,蚕茧产量也比较稳定。小蚕共育室的房子不需要很讲究,只要适用,也就是平时要求的保温保湿好,消毒方便,最好配有专用的贮桑室,现在提倡的地坑蚕室,完全可以作为小蚕共育蚕室。还有一条要引起注意的就是小蚕共育室绝对不要养大蚕。至于共育的一些具体作法和经济管理,本文就不予叙述了。

发展家庭栽桑养蚕

1957年以来,江西省兴办了一些国营蚕桑场,生产蚕茧。20多年来,有些场在蚕桑生产方面进展不大,由于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加之养蚕本是一种副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季节性又强,室内养蚕的时间一年中还不到一半(仅指养蚕时间),致使成本较高。又由于这些蚕桑场多坐落在红壤丘陵之上,缺肥缺水,桑树生长不齐,不耐采摘,所以亩桑产茧量一般均较低,国家投资耗费多。所以有时就会造成人们对蚕桑生产的一种错觉,认为蚕桑难搞,甚至认为养蚕亏本等等。至于鼓励农民家庭栽桑养蚕,把蚕桑生产作为“治穷致富”的一种专业门路,就更少提起了。

发展蚕桑生产,必须改变过去把副业当成主业的作法。思维方式的变化,可以使普通的脚步变成激越的鼓点。要充分利用蚕桑生产周期短、季节性强,许多设备可以代用,宜于分散,劳动强度不算大,可以利用一些半劳动力参加的特点,这就要充分调动乡村和农民的积极性。条件较好、土地成片的地方,村里可以发展成片桑园集体养蚕,成立季节性的专业组,联产计酬;或小蚕在村里实行共育,大蚕分户养,按产计酬。在集体统一经营不便而又适宜个人零星栽桑、分户养蚕的地方,则应放手让农民家庭去搞,鼓励他们个人或合伙栽桑养蚕,真正做到“谁栽桑谁所有,谁养蚕谁卖茧”,使分散的零星资源也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特别是有些地区,房前屋后,塘旁沟边的零星土地很多,水肥条件又好,种上桑树,再注意一下管理,都能很快投产。据江西省的有关资料,1978年全省农业劳动力人均拥有耕地1.4亩,加之当时农村生产项目还比较单纯,劳动力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同时全省妇女、老少等半劳动力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人的劳动积极性,挖掘劳动潜力,可以让这些人参加繁育桑苗,栽桑养蚕,增加收入。由于养蚕的时间很短,养一期大蚕仅十多天,又可以利用农民家庭现有的房屋、用具来养蚕,大大减少投资,节省费用。每户农民只要在菜园地四边、房前屋后、塘边地角栽上40~80株桑树,养成乔木桑,既可绿化环境,又可采叶养蚕,每株树一次可采用40~50斤桑叶,一户人家一年便可养春蚕一张、夏秋蚕1~2张,而真正用在养蚕的时间也只有两个多月,农民家庭养蚕,全家人都可以动手帮忙,利用早晚工余采桑叶、喂桑叶、除蚕砂,不必占用正式劳动日。这种做法在修水、宜黄、泰和等县都有。南昌县岗上一带农民素有养蚕习惯,1980年产蚕茧21000斤,收入达3万元左右,这些蚕茧全是农民家庭饲养的。例如这个乡兴农村共有847户,其中养蚕户720户,达85%,1980年全村养蚕90张,产茧8170斤,收入13000元左右。村民李福则在1980年春养蚕1张,产茧100斤,收入165元;黄细河养春蚕2张,产茧160斤,收入270元。岗上乡蚕石村457户,其中养蚕的有95户,占20%,蚕石村雷良平1980年养春蚕1张,产茧62斤,收入104.16元。南昌县共有十个乡(镇)养蚕,其中以岗上、广福、向塘、富山四个乡最多。修水县黄坳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1977年在房前屋后栽桑10多株,1979年养1张春蚕,产茧84斤,自己缫丝织绸,获得纯利315元。泰和县万合乡家庭养蚕1981年收茧3000来斤。

综合利用增加收入

栽桑养蚕,养蚕收茧,蚕茧用来缫丝,蚕丝用来织绸,这并不是整个蚕桑生产的起始和结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栽桑养蚕过程中有许多所谓的“废物”,现在已能加以利用,有些在技术处理上比较简单,适合农村企业以及家庭进行加工。但是开展蚕桑的综合利用还必须得到商业、轻工、供销社等各个方面的支持,组织收购,协助加工,解决必需设备,才能得以实现。

桑树除了可以采桑叶供给养蚕用外,还可以将立冬后的冬桑叶收集起来,卖到中药店去,这就是中药“冬桑叶”,它是清热祛风的常用中药。浙江省农民将落下的桑叶晒干贮藏,又是绵羊过冬的好饲料。桑树根的皮,叫桑白皮,撕下来晒干,也是一味利尿的中药。桑枝条在农村一般都供作燃料之用,1亩成林桑园一年可提供桑条600~700斤,如果从新鲜桑枝上将桑皮剥下来,它是制造高级纸的好原料,也可以用来制造人造棉和人造丝,剥去皮的桑树枝还可以编织椅子,轻巧美观,现在浙江省杭州市土产商店已有这种椅子供应。桑树上结的果叫桑椹,可加工成“桑椹蜜”,有补血滋阴之效,香甜适口,是一味美味的补药。每百斤桑果可淘洗出3斤左右的桑子,供销部门收购,其收入也很可观。近年来江西省桑子大多从广东调入,由于路程远,运输麻烦,影响发芽率,其实省内只要组织收购,数量也是很可观的。

养蚕中的一些副产品,也可用来加工利用。如蚕粪,中医称为“蚕砂”,是一味祛风化湿的药材。蚕粪还可以用来提炼叶绿素,叶绿素出口换汇率很高。已得到的信息还有,山东省益都县蚕种场就是开展了蚕粪提炼叶绿素糊的加工业务而扭亏为盈的。至于家庭缫土丝,做丝棉,由于和工厂争原料,创造的价值又不高,浪费了宝贵的蚕茧,不宜提倡。

江西正在获取国外的另一些经验,如养蚕户也是综合经营的,一般和养鱼、养鸡、种花、种稻结合起来开展,蚕室蚕具在不养蚕时,也可用来培育木耳、蘑菇和养鸡等,提高设备利用率,调剂农事,增加收益,这些都值得借鉴。

一次一次颖悟,使江西的蚕桑史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