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上,世事成败 执拗与机变的差异与分寸

第十回(上):勤王室马腾举义

在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一书的序中,“有孔璋画虎之讥”这句话,倒是说的三国期间的逸事。

孔璋,即陈琳,是文学史上的建安七子之一,他的名篇《饮马长城窟行》诗,广为人知。他的文学成就,世所公认,但在曹操的两个儿子之间,评价不一。陈琳籍贯广陵,南人。汉末魏晋,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门阀也以中原为主,北人占据政权核心地位,看不上南人。但曹丕独具慧眼,在《典论》中对陈琳评价不低,认为他是“时之隽也”。而曹植则与其兄唱反调,认为这个南人,长于奏表,拙于辞赋,在《与杨德祖书》中说:“以孔璋(陈琳的字)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

三曹,实际是建安文学的主力,曹丕肯定陈琳,一是文学上着眼,二是政治上选边。他不能、不会、也不敢抹杀他老子的基本定调。因官渡大战后,曹操就把这个在檄文里骂得他狗血喷头,原来为袁绍做笔杆子的陈琳捉住,不但没有杀头,反而用为记室。看来曹丕明白,老头子很高看他。而他的弟弟就没有这个政治判断力,曹植在文学上也许具有如谢灵运所说的八斗之才,在官场斗争上却是没有什么斤量的末流,偏要和更为幼稚的杨修,联合起来为反对而反对。无非针对曹丕那一言九鼎的口气。植、修二人没想到,这样反对陈琳,其实是在间接地否定曹操。那时,曹丕尚未正大位,所以,曹植敢奓毛,但不开心的是曹操,你给老子反什么嘴?后来选接班人,为曹丕而非曹植,孔璋画虎之讥,陈留王小节之误,让老头子不开心,也成败局之因。

《三国志》称:“是时,文帝(曹丕)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顾。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看来,在《三国演义》这部讲计谋的书里,谋士也是有良莠之分,好坏之别,高低之差,善恶之异的;导致成败之不同,命运之顺逆,结局之悲欢,后世的褒贬,毁誉之不一。在三国鼎立、谋士逞能的局面中,唯有这个贾诩是不可等闲视之的人物,也是这部书中唯一大获全胜的超级谋士。诸葛亮,应该说是谋士中最为光辉的,也是被千古认定的典型,然而他不是最成功的谋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便是他最大的遗憾。

只有这个贾诩,从助纣为虐开始,到为张绣出谋划策反曹,继而投身曹营,一直为曹操、曹丕父子效力,计无不立,谋无不成,行无不利,战无不胜,一生总是立于不败之地,而且,绝大部分时间是为曹操服务。曹操是什么人,眼里不揉沙子,特别热衷于收拾文人和谋士,但他却能平安无事地活到耄耋之年,功成名就,享尽荣华富贵而逝。《三国志》说他“算无遗策,经达权变”,这位最懂得在“伴君如伴虎”的环境下求生存的谋士,才是最杰出的谋士。

贾诩,是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人物。从助纣为虐开始,虽在李、郭、张、樊麾下,贾诩屡劝他们“抚安百姓,结纳贤豪。自是朝廷微有生意”。到为张绣出谋划策反曹,后来又为曹操、曹丕父子效力。计无不立,谋无不成。在最坏的情况下,争取稍好的状态,头脑始终保持清醒,人格能够不离大节,助善而不从恶,谋成而不居功,也实属难能可贵了。

曹操杀掉那么多谋士和文化人,贾诩在他手下,能功成名就而逝,也是这部书里唯一的大获全胜的谋士。这位谋士,他深知执拗地去做成一件事,和机变地去做成一件事,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分寸感。一个有着坚定信仰而无我的人,为信仰付出代价,与世无补,和那些并无坚定信仰却有我的人,总能顺水行舟,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两者,究竟谁更值得后人取法呢?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