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上,世事成败 祸从口出蔡中郎

第九回(上):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作为连环计的总策划,那时的王允,表现不俗;可接下来的所作所为,水准之差,前后判若两人。大凡人处于劣势环境中,放眼望去,人悉为敌时,若没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双眼,打叠起百倍的精神,去应付恶劣的局面,那很可能被对手吃掉。但开顺风船无往不利时,所有人都向你致敬、问候、叫好、喝彩时,倒没准由于自信、大意,听不进别人说的你不乐意听的话,而船翻人亡。

他巧妙施计,驱暴除恶,如此庞然大物董卓,他不动一兵一卒,只是起用一小女子,就将这害国贼点了天灯。其处心积虑,其煞费周章,其把握尺寸,其应对有方,看得出他是个多么有心机的人物。该哭时哭,该装时装。但是,除董以后,不是抓住有利时机,联络诸侯,稳定大局,徐图进展,而是感情用事,以其不可遏止的报复情结,除恶务尽。他大赦天下,独不赦李、郭等人,为渊驱鱼,促其生变,从而激起新的战乱。一向擅于战术攻守,更有战略眼光的他,没想到这么快就走向自己的反面。

恶党固不可宥,遗孽亦不可留,但首恶必办,余党从宽,胁从不问,这是任何一个政客都懂的常识,再说,大树倒,猢狲散,个把怙恶不悛者,慢慢收拾也还来得及,何必急赤白脸地兴师问罪,定谳受刑?我一直认为,王允的这种迅速发生的性格变化,与貂蝉走出司徒府,随吕布而去,有莫大关系。对王允而言,貂蝉一走,他心灵上留下的空白太大,再也无法填补,所以,再不是昨日那个心存大局的王司徒,而是偏执狭隘、不肯宽容的执政官,这也让我们懂得他为什么要收拾文坛大佬蔡邕,很简单,他付出太多,得到很少。否则,他为什么非要这样别扭呢?

蔡邕,东汉名流,文名很高,学问很大,但狂放不羁,有点不拘小节,只因董卓曾经对他破格提拔,特别礼遇,所以,他为之掉了两滴眼泪,说几句感念之语,王允恼了,捉将官去。谅不至于要杀头弃市。他要是聪明人的话,本可以不说,他若了解王允的偏执心态,本可不去冒犯。但他,是个真性情、不设防的文人,还是把不说也可的话,说了出来。没想到这下子被王允抓住了话把。按说,王允和蔡邕有着较多的共同经历,都为反对宦官干政而战斗过,都因斗不倒阉竖而受害过,都被迫逃亡,在江湖间流浪过,怀着同一颗爱国爱民的拳拳之心,看在这一分相似点上,高抬贵手,有那么困难吗?结果,偏执到极点的王允,大笔一挥,“收付廷尉治罪”。

《三国演义》说,“众人惜邕之才,皆力救之”,太傅马日䃅还私下疏通,王允不听,“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以言定谳,不足为奇,思想犯罪,古已有之,但这种人性之常,感情闪露,便十恶不赦,必死无疑,也太过分了。虽然,古往今来,杀文人者,多为帝王;但操刀者,则常是文人同行。中国文人祸从口出者不胜枚举,而像蔡中郎这样简直是没病找病的傻瓜,真是少见。王夫之说过:“蔡邕之愚,不亡身而不止。”至此,蔡中郎方才意识到同类的可怕,连后悔也来不及了。

杀了蔡邕,王允算出了口气,哪知却寒了所有知识分子的心。有一个叫贾诩的谋士,那时还不出名,跟董卓余党混在一起,就对王允颇不以为然。“且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王允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使者回报李傕。傕曰:‘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谋士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他只用了一句话,本来只有一个董卓,一下子冒出来四个董卓。我估计,后来成为曹操第一谋士的贾诩,肯定会冷笑一声,王司徒,我看你怎么收拾这个残局?

剑走偏锋,人忌极端,退后一步,海阔天空。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