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探路者——李庆云与“环渤海” §第五节 客商情缘

七年创业,三年再造,一年整理,又是三年再造,14年间,“环渤海”市场在孵化众多品牌客商的过程中,也与创业客商结下了不解之缘。

“圣象”的足迹

圣象地板的领军者李连节是环渤海市场最早的一批创业者。1997年8月,环渤海市场装饰城(a厅)落成,他从北京经贸大厦移师这里,起初他还有些担心,拿不准地问李庆云:“李总,天津的消费水平能接受圣象地板吗?”李庆云肯定地说:“你把德国圣象地板引进天津,是给天津老百姓家居生活带来的一个福音。这个牌子的地板我在1996年德国汉诺威的建材博览会上见过,印象特别好,当时德国厂商将地板铺满一个很大的展位,请来模特在地板上溜旱冰,让我大开眼界。我相信这个地板在中国肯定有生命力。你在北京销得好,在天津肯定销得比北京还好。”

李庆云的看法坚定了李连节的信心。从此以后,每逢视察者、参观者、学习者、检查者、购买者进入环渤海市场,只要有机会,李庆云都会把他们带到圣象展位进行现场推广,而且他总是习惯地掏出钥匙在地板上反复划,以示其坚硬度和耐磨性。不到一年时间,圣象地板已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知名品牌,先后开设了十几家分销点,销量一路飒升,圣象的销售奇迹引得其它品牌地板争相入驻环渤海至今这里仍是北方地区最大的木地板专卖市场。

“柔然”,两代人扎根“环渤海”

刘桂杰是柔然壁纸第一代天津代理商,刘玉柱子承父业,接棒成为第二代天津代理商。父子两代人扎根环渤海建材市场,辛勤创业,殚精竭虑,与“环渤海”共存共荣,刘氏父子的故事早已成为“环渤海”的佳话。

刘桂杰曾任天津市第四塑料厂副厂长,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与李庆云有过业务交往。当时,李庆云任天津建材供销公司副经理,1985年,李庆云率领天津代表团参加了武汉全国建材订货会,刘桂杰是成员之一。订货会上,金象牌壁纸拿到的订单相当于它的全年产量,被评为夺魁产品。没想到在环渤海建材市场,两位老友重逢,刘桂杰很快在“环渤海”抢得先机并且站稳脚跟。虽然当年他只租下18平方米店铺,但他凭着自己专家级的经验和眼光,决定专营“柔然”壁纸,迅速获得天津地区代理权。从2005年开始,刘桂杰扩大经营,在“环渤海”建材中心新厦7号新开辟了一间200平方米的大店铺,走上了在环渤海市场的专业化经营之路,一下子提升了营销档次和品位。

有两桩大事件让刘桂杰一生难忘。

一天,刘桂杰遇到车祸被撞至颅骨碎裂,危难时刻,环渤海市场热诚扶助,免去部分租金。当时他因住院手术,仅医药费就花去几十万元,加上正值店面扩容,他的流动资金出现缺口。这时,李庆云了解情况后,马上责成专人出面为他担保,让他顺利申请到30万元贷款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再有就是他的儿子刘玉宝临危受命,扛起“柔然”壁纸的天津大旗。李庆云更是差不多手把手地传帮带,让这位少帅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并胜任了使命。

客商大哥——黄宝金

黄宝金是天津人,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经营建筑五金,1996年引进西班牙瓷砖,1998年引进意大利佛罗伦萨散热器,因为参加全国建材展销会而被引进到环渤海建材市场,属于前辈级的天津早期建材经销商,因其资格老、年龄大、经营有道、为人热情而在“环渤海”被尊为“大哥”,同时被公推为环渤海建材中心批发市场的客商股东董事。黄宝金经营的佛罗伦萨散热器在1999年的全国建材会上展出后,犹如装饰品一般精美的挂片立刻引来无数参观者。当时,天津市委书记张**率队到会视察,他驻足佛罗伦萨散热器展位前,听过李庆云介绍完产品用途和性能后问:“老百姓接受这个产品吗?”

李庆云回答:“现在家居生活的文化品位不断提高,这种散热器引领了暖文化的需求,销路特别好。”张**对身旁的副市长杨栋梁说:“现在天津许多生产厂家陷入困境,转型上马住宅配套产品不也是一条出路吗?”杨栋梁说:“我们下功夫做做‘文章’”。

转年的全国建材会上,散热器展位在展会上占据了很大份额,而且主要是天津厂商,他们的产品与佛罗伦萨品牌相比毫不逊色。黄宝金无奈地对李庆云说:“李总!你帮我做大了我很感激,可你引来的同业竞争快要把我淹死了。”李庆云笑着说:“这就是市场经济,这就是经济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逼着我们再提高,再发展。你是暖文化的领军人物,这个功劳不可磨灭。”

“马大胡子”与立邦涂料

马德成因为蓄有一脸浓黑漂亮的络腮胡子而被称为“马大胡子”,他的颇为不羁的文化人外表使其成为立邦涂料在天津地区的形象大使。马德成热情、上进,为人忠厚,经营有道,是“环渤海”忠诚度最高的商户之一,他常对别人说,李总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我跟定他了!“环渤海”改造提升,他带头拆迁,重装铺面;李庆云提出做总部经济,他率先成立“隆德立邦公司”进驻写字间;李庆云在塘沽环渤海市场建设景德镇工艺品市场,他随团到景德镇参观、采购,并请陶艺大师王锡良题匾,在“环渤海”陶瓷卖场中立起“隆德轩”;李庆云开建汽车城,他又在环渤海汽车城增建“汽车商行”;李庆云投身慈善事业,他又积极认捐,成为“慈善之星”。

徐培植——“环渤海”培育了我

徐培植很幸运。机遇选择了他,他也把握住了命运。作为东鹏陶瓷的天津代理商,他1998年进驻环渤海建材中心。14年来,他带领一支优秀的销售团队创业,在环渤海建材中心这片浩瀚的大海上乘风破浪,不断得到环渤海金岸集团的支持与帮助,又借助“环渤海”的行业声誉,使东鹏陶瓷在天津市场上的品牌亮点愈加醒目。如今,徐培植不但在天津统领着由10个直营经销店组成的销售网络,而且他在“环渤海”首创的旗舰店也充分显出大家风范。

每每谈及“环渤海”对商家的支持与帮助,徐培植总是深有感触地说:“没有‘环渤海’,就没有东鹏陶瓷在天津的品牌优势。”

他至今难忘的是2007年8月,“环渤海”全力协助筹办“东鹏中国陶瓷文化节”活动的前前后后……

活动前,“环渤海”集团安排企划部专员帮助他制定活动方案;李庆云主持了两次协调会听取“东鹏”活动筹备情况汇报,提出许多建议;“环渤海”物业部门还提前疏散了停在建材中心前广场的几十辆汽车,免费搭起舞台、提供桌椅、挂上彩旗、立起展架和拱门。活动当天,艳阳高照。一大早,广场上就聚集起许多闻讯而来的顾客。一天活动结束后,天津地区签下了500多个订单,一炮走红。

回顾14年的不平凡发展之路,徐培植对“环渤海”在规范管理、培育品牌、提升商家知名度方面立下的汗马功劳大加赞赏。虽然他已是久经沙场的老牌经销商,但他还是舍不得缺席“环渤海”举办的各种培训与论坛,他说,那是一个难得的广采杂收、自我充电的最好机会。

“环渤海”的迪克张

迪克装饰工程公司是早期入驻“环渤海”的创业商户,以工程装修为主,家装为辅,掌门人张立泉,从35岁开始到“环渤海”自立门户,至今已满14年。他为人诚恳,讲义气,人送雅号“迪克张”。2002年,环渤海大厦顶层露天广场进行园林装修,张立泉一举中标。6月的天气干热炙人,李庆云检查装修情况时,看见张立泉剃了光头、光着膀子和工人一起挥汗施工。他禁不住在心里说:这个老板好样的!从那一刻起,李庆云与张立泉结下不解之缘。环渤海市场每次装修都首选张立泉的公司,张立泉更是知恩图报,不少零零星星的碎活儿一律免费,结果,“迪克张”的名头越来越响,“环渤海”遇到棘手之事,像解决事故和客商纠纷之类的头疼事,总习惯先找他。张立泉更愿以“我是环渤海人”自居,时时处处忠实捍卫着“环渤海”的利益。

刘毓林:我是鱼,“环渤海”是水

谈及入驻“环渤海”的十年历程时,高远装饰材料公司总经理刘毓林曾说过一句话:“我是鱼,‘环渤海’是水,是‘环渤海’把我养大的。”如果清楚了刘毓林的经历,就会觉得这句话丝毫也不做作和夸张,它准确地道出了当年随“环渤海”一同艰难创业的老商户们的心声。

刘毓林是最早一批进驻的商户,风风雨雨在环渤海建材大市场上整整奋斗了14个年头。1998年4月1日,刘毓林在环渤海装饰城租赁了一间50平方米的库房,开始了他在“环渤海”的艰难创业。那时他经营五金行当,是名副其实的一个人在打拼,里里外外全靠自己忙乎,既要当销售员,又兼着仓库保管,还要管账、采购、送货、安装,一天到晚没有片刻的清闲。到北京进货,舍不得租用汽车,只好自己骑上一辆轻骑摩托车充当运输工具。秋末冬初的一天中午,天下着小雨,他饿着肚子驮着一箱球型锁返回天津,过度疲劳让他两腿发软,过铁路道口时,车子一颠,身子一歪,摔倒在地,弄得满身满脸都是泥水。眼见包装箱摔破了,球型锁散落一地,他无比沮丧,索性也不收拾,一个人坐在道边抽上了烟。他委屈地想,我这图的是嘛呢?当年在国营厂子里当头儿,出来进去有车坐,现在可好,混成了这个样子!可他转念一想,那种端着饭碗等人舍粥的日子难道就好过吗?再说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哪个不是从头做起勇于承受磨难呢?谁让咱选择了这条闯荡之路呢?既然闯荡,就不能怕吃苦。想着想着,刘毓林的委屈消散了,心态渐渐平衡下来。那时,他干得很投入,也很辛苦。经常一个人做商品陈列,一干就到天亮。生意兴旺一些后,他买了一辆二手的“松花江”面包车,每次外出上货,他总恨不得把车厢的空间全部用上。装满车后,他怕耽误工夫,饭也不吃就马不停蹄地往回赶。最后只给自己留下车门口的一块方寸之地,勉强容得一个人蜷曲蹲下。但即便如此奔波劳碌,刘毓林的身上却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

刘毓林的生意渐渐做大了,50平方米的库房再也摆布不开。2004年冬,他向“环渤海”负责人提出扩店请求,希望做成一间“前店后厂”式的店铺。尽管当时摊位紧张,周转难度极大,但“环渤海”负责人没有拒绝他的请求,多渠道物色既符合安全、防火标准又适合他要求的场地,终于在后院腾出400平方米的库房,帮他解决了销售加工的最紧迫难题。刘毓林始终对此铭记在心,他说:“环渤海拿我们商家当主人,我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租赁关系,而是亲密的合作伙伴。‘环渤海’的服务意识很强,与商家联手,做大做强,共同打造环渤海建材大市场,这是天津市所有市场从来都没有过的经营理念。”

刘毓林越来越离不开“环渤海”这个难得的载体与平台,他认为“环渤海”的服务和管理很到位,很超前,对于环渤海市场发展的长远目标、短期目标、实施计划乃至具体落实措施,李庆云都考虑得细致周到。他对“环渤海”充满信任,把他的旗舰店和主要专卖店都设在了“环渤海”,把他经营管理的主要精力也都放到了“环渤海”。

刘毓林的事业不断壮大,他的“高远”公司现在经营着3个“东丰”五金店、4个“顶固”滑动门店、3个“三峰”木门店,营业面积将近700平方米,营业人员也增加到60多名,而且建起了自己的占地1000平方米的加工厂,效益比10年前翻了10倍。

多年来,刘毓林的“高远”与“环渤海”一起奋斗,一起成长,早已成为商场上的亲密伙伴。2008年4月,李庆云邀请他和部分商家一起考察美国奥购公司,回国后,李庆云连续三次听取各路商家的考察汇报,跟商家共商“环渤海”发展大计,论证今后“环渤海”要不要引进、如何引进美国奥购公司配送营销模式的问题。刘毓林切身感受的是“环渤海”领导层善于学习借鉴国外营销理念,构建“环渤海”全新经营模式的前瞻性眼光和大胆的创新精神以及与商家团结合作的一片诚意,他说,他的成功源于找对了“环渤海”这个千载难逢的合作伙伴,这里不但是他的思想发动机,更是他的生意聚宝盆。

“环渤海”高参——陆柯

纯正欧式风格的瑞士卢森地板2005年入驻“环渤海”,其经营风格如同瑞士人一样低调、平和,不宣传,不推广,只凭“环渤海”展位稳健运行;展位布局温馨、淡雅,细心的消费者发现了卢森地板的与众不同,渐渐地,销售业绩不断上升。

2006年6月,李庆云受邀赴瑞士地板生产厂考察,由此认识了卢森地板中国地区总代理陆柯先生和卢森地板营销总监海米先生,在参观生产过程中,陆柯先生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海米先生进行沟通,并向李庆云一行介绍着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质量保证系统。用了三个多小时,李庆云仔细了解了卢森地板从原材料处理到加工生产过程,再到耐磨涂层的喷制静压合成,再到产品检验入库,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瑞士人的生产态度决定了产品品质,生活态度决定了与人为善的性格。于是与陆柯先生的交流内容更加广泛起来。从生产环节的质量保证系统到产品行销的流通环节,从中国与瑞士的消费习惯到中国家居卖场优劣格局,从红星美凯龙到居然之家,再到天津“环渤海”,他们谈论的问题由广泛到具体,最后,谈到了“环渤海”应采取的营销策略。李庆云欣赏陆柯先生的坦诚、直率的独到见解。陆柯先生信服地接受了李庆云关于卢森地板在中国应采取的文化促销方式。

此后的六年中,陆柯先生把瑞士的文化带到中国,带到天津,在“环渤海”每年组织一次卢森地板的大型文化促销活动,使卢森地板开始家喻户晓。陆柯先生每到天津必和李庆云研讨交流市场动态及应采取的经营策略,他的每次建议都成了李庆云运营决策的依据。

穆尤历的诗意感言

“环渤海”是一支曲子,和谐的主旋律,在不同阶段演奏不同的乐章,形成自己的主题特点。李庆云是个出色的演奏家,指法不错,因此我欣赏他。

每年的元宵节,“环渤海”都有一个开市活动,邀请商户代表讲话,我讲的是:在“环渤海”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总结出来是四句话:改革开放是创业基石,“环渤海”是创业的平台,李庆云团队是保障,“环渤海”的未来是我们成功的希望!

“环渤海”1000多个商户,与市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唇齿相依。回顾天津建材市场的发展历程,大家一路风雨走过来,“环渤海”的今天,凝聚着李庆云团队的辛劳,也凝聚着所有商户的辛苦,大家共同托起了“环渤海”。

作为“环渤海”的商户,一直以来,我与李庆云侧重于一种私人交情。我在“环渤海”也是多重身份:商户,董事,监事。“环渤海”的发展需要李庆云这样的人,现在“环渤海”进入新的十年发展期,李庆云一直思考要创新业态。

李庆云有一种人格魅力,他的思维跳宕活跃,听他说话总要紧紧跟随。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不能做钱奴。我本想退下来,但是李庆云说:我都不退,你也别退,我们一起做事业!

我认为李庆云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成功的企业家,我向来鄙夷那种为富不仁和来路不正的发迹者,但李庆云磊落旷达,气贯长虹,真正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李庆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设定一个游戏规则,与他人求同存异,其实不一定要求别人必须复制你,很多时候是需要对方与自己不一样的东西。企业多元化,也意味着人才多元化,在这一点上,我佩服李庆云的心智境界。

李庆云很清醒,总是知道“环渤海”的问题在哪里,总是让自己的方向基本正确。我认为李庆云经历了王国维治学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我加盟“环渤海”,没有看重她的过去,却非常看重她的未来。我们携手,定能“脱手斩得小楼兰”。

在环渤海市场,像这样的品牌客商比比皆是,而且每一位都洋溢着蓬勃的活力。

听李庆云讲“环渤海”与客商的关系,完全是鱼和水,树和藤的关系。

2007年,正月十五的“环渤海”客商春节联谊会上,商户们发自内心地喊出一句听似戏言的话:“跟着李总走,吃穿不用愁。”

在他们心目中,李庆云是能给客商随时提供定心丸的老总,这种追随,有人格魅力的一面,而更重要的一面,是出于对李庆云把握市场能力的高度信任。

“市场与商户的关系是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在李庆云眼里,市场的主体是入驻市场的经营商,是市场本身的运作对象,也是第一服务对象。建设名牌市场,必须以名牌客商和名牌商品为依托,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培育他们做优做强,是对市场负责,也是对消费者负责。

名牌市场和名牌客商的“捆绑式”成长,规避了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的风险,一石三鸟,市场本身的信誉度和知名度也会直线上升。现在的环渤海市场内,客商品牌过硬,商品档次分明,80%以上是厂家直销和一级代理,形成了面向不同消费层面的源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