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能力和语言习得的关系
只要一个人不存在某些身体缺陷,任何人都可以掌握与教育程度无关的特定语言。我们将该语言称为母语(一般称为本国语言,但国家和语言并不一定对应,所以在语言学中使用母语这一用语)。
母语不是一出生就会说的。通常,婴儿出生后半年左右,就会发出“babu”的发音,不久,就会发出像“妈妈”这样有意义的单词。单词最初也是一个一个使用的,之后开始并列使用两个单词,慢慢地使用的单词数量逐渐增加,变得更像语言了。在5岁左右的幼儿虽然和大人说的话还有差距,但是几乎他们已经掌握了语言的结构。
那么,为什么人类能够学会语言呢,难道是因为周围的大人拼命教导的缘故吗?确实,如果是热衷教育的父母的话,应该会教给孩子各种事物的名称,帮助他们学习语言。然而,无论父母的热情如何,孩子迟早都会学会语言的。因此,父母的帮助不是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一点上,语言习得与孩子学会站立走路的过程相似。孩子刚出生时不会走路,但不久就会爬行,然后扶着物体站起来,最后再到迈开脚步。这一过程,无论时间长短,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相同的过程,并不需要特别的训练。即使不经过特别的训练,一定的时间后,孩子就会掌握这种能力。这可以解释为,能力本身是先天性的,只是作为实际的能力表现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语言习得也可以理解为发现先天具备语言能力的过程。
当然,学习语言也可以通过在学校学习而掌握更高级的语言能力,在这一点上,虽然与走路的能力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至少一部分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
问题可能在于其先天能力的内涵。关于这一点,研究者之间也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原本,基本上每个人的走路方式都是一样的,但就语言而言,地球上有成千上万的语言,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说同样的语言。无论生物学上的父母说什么语言,孩子都会学会抚养他的人的语言。通常情况下,生物学上的父母也是抚养者,所以父母和孩子会说同样的语言,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被父母以外的人抚养,如果那个人说的是不同的语言,那么孩子也会说不同的语言。
由此可见,学习语言除了先天能力外,还需要在语言习得期听取实际语言的经历。也就是说,父母等周围人所说的语言,会成为我们发现将孩子原本所具有的语言能力作为实际语言的契机。既然如此,那么即使先天具有语言能力,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有可能是模仿周围人说话的过程。
当然,模仿需要语言能力才能实现,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模仿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那么先天掌握的语言能力只是提供了一种使模仿成为可能的认知框架,通过模仿的后天学习对获取语言更重要。
相比之下,从注重先天语言能力的角度看,人在诞生之初已经基本掌握语言的语法,出生后的几年里,与其说是模仿的时间,不如说只是为了发现和确定天生掌握语法的一段时间。
前者的想法接近认知语言学的想法,后者的想法接近生成语法,但两者的想法都各自存在问题。
小知识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能力作为人类认知能力的反映。1980年代以后在反对生成语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渊源在于兰盖克的空间语法、雷科夫的生成语义学和菲尔莫尔的框架语义学等。
首先,根据前者的想法,仅凭先天的语言能力,只能规定笼统的语言形象,所以每个语言的复杂语法都会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掌握。但是,这应该通过怎样的机制才能做到呢?另外,在孩子智力能力充分发育之前,这样的事可能发生的吗?当然,人类的语言能力,在经过后天的学习后,提高也可能会是出乎意料的简单,这样的话,有必要更好地说明我们通常认为的相当复杂的语法和出乎意料的简单的语言学习之间的差距。
而在后者的想法中,所有语言都有先天共通的语法,但是具体来说,所有语言中通用的语法是什么语法呢?
世界上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站在后者的角度上所设想的语言能力,与前者相比更加复杂,所以回忆起天生掌握的语法过程就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但对于智力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的孩子来说,我很怀疑能否处理这种复杂的语法。根据智力能力,即使在复杂的语法中回忆起更简单的部分,也有必要说明如何区分哪些是简单的部分。
无论如何,这都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