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语言接触、体系缺陷的补充
无论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还是1000年前使用的语言,虽然都是日语,但其内容却是不同的。实际上,就像我们阅读《源氏物语》原作并不容易一样,同样是日语,在1000年的岁月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如果作为工具的语言发生变化,交流就会出现障碍。
首先,语言会发生变化是事实,但变化通常是缓慢的。因此,应对这一变化,并不是那么困难。对于语言的变化,越年长的一代越有抵触的倾向,即便如此,语言也确实不会发生急剧变化,而影响到代际之间的交流。因此,可以说即使语言有所变化,但交流也不会受到阻碍。
话虽如此,从《源氏物语》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宝贵的文学作品因为日语的变化而变得难以阅读,这不是很可惜吗?虽说这些变化对交流没有影响,但如果语言不发生变化,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然而,改变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语言是一种习惯,既然是习惯,就不可避免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有时会使用语言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这时,如果只使用相同的表达,表达就会变得过时,表达效果就会逐渐丧失。因此,我们经常试图使用引人注目的新表达方式,这就是语言变化的一个契机。
这种措辞,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表现得很突出,所谓的年轻人用语中“很、非常”“超、非”“真厉害”等表示强调的词语不断出现。另外,电视演员所使用的表现手法让人们跃跃欲试,瞬间成为流行语,这也是我们寻求新表达的表现。
当然,正如荣获流行语大奖的新词大多短命一样,并非所有新生的表达方式都能被社会所接受并扎根。但是,语言的使用者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新的表达方式的行为,无疑是语言变化的契机之一。
当语言发生变化时,也不能忽视来自其他语言的影响。当多种语言在邻近地区使用时,由于不同语言的使用者相互往来,产生了被称为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语言接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是词汇,比如,日语自古以来就与汉语关系密切,从汉语传入日语的词汇占日语词汇的一半以上。
在英语中,来自法语的单词也占据了词汇量的一半以上。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地理位置上两者相近外,也很大程度受到1066年说法语的诺曼人征服英国的历史事件的影响。
受语言接触影响的不仅仅是词汇。事实上,从日语的情况来看,作为标记的汉字也是从汉语引进的,像“キャ”(注:罗马音为kya)这样的拗音是受汉字发音的影响而在日语中固定下来的,因此日语在发音方面也受到了汉语很大的影响。
小知识
汉字发音:汉字不仅表示意思,也表示声音,但是意思很难改变,而声音却容易改变。汉字的音读被称为汉字发音,在日本,根据从中国传入的时期,同样的汉字读音也有吴音、汉音(奈良时代以后)、唐音(镰仓时代以后)三种。
另外,长期以来日本正式的文书都使用汉文,而近代,正式的文章则使用汉文训读风的文体,在文体方面汉语的影响也不小。
并且,从其他语言的影响来看,有时也会产生双向影响,但是像汉语和日语这样,更常见的情形是文化水平高的语言单方面影响文化水平低的语言。
那么,语言变化的原因,也有语言内在的原因。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体系,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另外,由于某种原因,如果体系本身有些许缺陷的话,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也会发生变化。例如,所谓“ら抜き言葉”(注:指一部分日语单词变形时省略假名“ら”的表达方式)的出现。五段活用动词有专用的动词表示可能,例如,“書く(注:写)”的可能态为“書ける(注:能写)”,在一段活用动词中,可能和被动以相同的形式表示,例如,“見る(注:看)”对应的“見られる(注:能看;被看)”既表示可能也表示被动。正是由于这样不均衡的存在而发生的变化,变化的结果,对于一段活用动词也成立了“見れる(注:能看)”这样的可能专用形式。由此,不均衡得到了消除,文意也变得明确,作为合理的变化迅速得到了人们的支持。
当然,如何把握这些变化是因人而异的,“ら抜き言葉”至今在官方的语法中仍然被认为是错误的,特别是年长者中,虽然有不少人回避,但语法的合理性是其语言的使用者自身决定的,所以既然有这么多的人实际使用,就已经很难说是错误了。
也就是说,从采纳多数意见的语言学的角度来说,“ら抜き言葉”已不再是是或非的问题,应该看作是半完结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