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人类是从黑猩猩、大猩猩等类人猿的同类中分离进化而来的。而且在进化过程中,只有人类获得了语言。
照此推理如果我们教人类的远亲黑猩猩使用语言,它们不就能掌握语言了吗?实际上,以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饲养的取名为“艾”的黑猩猩为例,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很多实验,从实验中可以看出,黑猩猩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也具有使用语言的能力。
黑猩猩从口腔到喉部的解剖学构造,决定了它们能发出的声音是有限的。因此,在教授黑猩猩语言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想办法用各种形状的板子和计算机画面上的图形等代替声音。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图形不是能使人联想到单词意思的形状。因为,在人类语言中,单词指向的对象(例如香蕉这种水果)和用来指向单词的语音(这种情况下发音是“banana”)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的确,在我们的头脑中,香蕉这种水果和“banana”这个发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那只不过是学习了说同样语言的人之间约定俗成的结果,说同样语言的人只要达成共识,把香蕉称为“nubobo”也不会有任何障碍。
像这样,单词指向的对象和指向单词的语音的结合只是一种惯例,没有任何必然的理由,这就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在日语中被称为“inu”(狗)的动物在其他语言中像“dɔɔɔ”(英语)、“hunt”(德语)、“∫jɔ̃”(法语)一样,用不同的发音来表示,也是因为具有这种任意性。
因为具有任意性,关于单词所指向的一个个对象,我们有必要记住指向它的单词的发音。如果是自己的母语,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但在外语表达上并非如此简单。实际上,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因为记不住单词而感到吃力是因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所以如果只考虑背单词的事情,可以说没有任意性比较好。
那么,为什么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呢?
如果语言符号没有任意性那会怎样呢?没有任意性,意味着只要听到某个单词的发音,我们就能知道它指的是什么。
不同的动物之间语言符号也不同
但是,如果指向的对象是能用语音表达的事物还好,例如,只要听就能联想到“樱花”的发音是怎样的,如果对象是抽象的概念,就更难以想起这样的发音了。
另外,如果发音和其指向的对象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那么具有相似发音的单词指向相似对象的可能性较高,但如果发音过于相似,那么将会给单词之间的区分带来障碍。例如,如果“木”“林”“森”分别是“ki”“kiki”“kikiki”的发音,虽然记住很简单,但在实际会话中反而很难理解。正因为像“ki”“hayasi”“mori”这样发音明显不同,所以更容易联想到各个单词所指的对象。
也就是说,在匹配各种概念的单词时,没有任意性反而不方便,正因为有任意性,才能提供与之相对应的数量庞大的单词。人类的语言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的交流手段,是因为人类能够掌握多种多样的概念,使之成为可能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这也是人类语言最重要的性质之一。
因此,如果黑猩猩能够学会人类的语言,那它首先就能够记住单词,而且该单词要与它所指示的对象任意地联系在一起。
以黑猩猩“艾”为例,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诸如方形、圆形、波浪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作为单词。图形的组合和它所指示的对象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
也就是说,为黑猩猩“艾”所准备的单词具有与我们人类语言相同的性质,“艾”能记住100多个这样的单词。当然,这是多年来不断教授的结果,与即使不进行指导也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很多单词的人类儿童相比,只能说有能力上的差距。
然而,“艾”能记住的单词几乎都是指具体的物体,它很难学会表示抽象概念的单词。但是,即使是最基本的水平,黑猩猩也确实具备了能够使用与指示对象本来就没有任何关系的符号来指示该对象的能力。
人类儿童在这种能力上远远超过了黑猩猩。但是,成年后再学习语言的话,这种能力未必能充分发挥出来。我们还不太清楚这种情况的原因。
小知识
类人猿和语言:探索类人猿语言能力萌芽的研究,虽然盛行于20世纪下半叶,但由于是在实验者管理下的结果,所以很难判断其是否真的理解了概念和语言表达的联系。另外,语言的分层结构是任何类人猿都无法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