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郑端编著,黄爱平、钱寅译著,党建读物出版社,13.3万字,2021年3月第1版,38元)
△6部分:[1]初任事宜:戒营求、谨贷负、问民情、讲律招、防嫌疑、勿干求、待祖饯、止人役、觅内书、造履历、答迎接、住公馆、辞礼物、谒圣庙、拜士夫、会宾客、安穷苦、图地理、贵有恒、尚节俭、慎起居、养性情、示信行、谨衙门、择各役、通乡音、访事实、记手摺、置行筒、备火食;[2]日行规则:置底簿、查房科、谨金押、理堂事;[3]居官立政:服官、守谦、果断、崇默、立信、远嫌、谨始、居敬、克偏、惩忿、戒独任、去先意;[4]四事箴: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5]戒石铭:戒石铭;[6]事上接下:待上司、待同寅、待前官、待佐贰、待博学、待士夫。
〇《为官须知》是清代学者型官员郑端编著的一部官箴文献,收于郑端的《政学录》中。郑端(1639—1692),字司直,清初名臣,河北枣强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殿试金榜三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江南巡抚、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居正二品。著有《日知堂文集》《朱子学归》《孙子汇征》等著作。
〇官箴文献,是中国传统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经典《尚书》中记载了舜对群臣群吏的训诫之语:“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在出土文献中,秦简《为吏之道》是目前已知现存最早的官箴专文,将“吏道”概括为“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到了两汉时期,贾谊、董仲舒、桑弘羊、司马迁、扬雄、马融、荀悦等学者或政治家也都对如何为官有着自己的论述。唐代武则天招揽文学之士元万顷、刘祎之等人撰写《臣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全面论述了该如何做官的问题。北宋陈襄的《州县提纲》探讨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官员行为规范问题。南宋吕本中的《官箴》辑录了居官格言;理学家真德秀提出为官“四事”、“十害”之说,对官员提升自我修养和强化自我约束有着积极作用。随着元、明、清三代政治格局的变化,官箴文献更是频出,如元代徐元瑞《吏学指南》、张养浩《为政忠告》,明代薛瑄《从政录》、汪天锡《官箴集要》、吕坤《实政录》、佘自强《治谱》、清代黄元鸿《福惠全书》、汪辉祖《学治臆说》。
〇从内容上分析,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官员的行为规范是儒家的:首先,忠君和爱民,为官者处于君民之间,上应对君主负责,下应对百姓负责;其次,清廉公正、勤劳、审慎、不畏缩,任劳任怨,能够吃苦忍耐;最后,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如何对待上司、同僚、下属等的技巧和方法,以及如何安抚百姓,征收赋税,防捕盗贼、审理案件等的策略,迎来送往的礼节,等等。此外,也有权谋策略的成分掺杂其中。
〇在现代社会,传统的官箴文献之意义:对重新认识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有着史料价值;中国的为官文化有独特的传统,至今有借鉴意义。但要有所思辨。吸取其精华,舍弃其糟粕。
〇居官清廉、秉持操守、心系百姓、善用智慧、完善制度。
〇言语,是吉凶荣辱的关键。
〇汉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〇“居处恭,持事敬”。敬,是谨慎的意思,做到“敬”才能不怒自威。清廉、仁爱、公正、勤勉。
(2022年6月16日夜11:00阅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