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十八卷·读书札记(第一〇三辑) 【6910】中国韧性:一个超大规模文明型国家的历史足迹

(中华文化学院组织编写,李勇刚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3.2万字,2021年8月第1版,58元)

△5章:[1]中西文明:同心圆与拼图的差异;[2]从殷商到周代:上帝的退隐与“德”的凸显;[3]从周朝到秦汉:封建的失灵与郡县的确立;[4]唐宋之间的变化:豪族社会的终结与平民社会的兴起;[5]从元朝到清朝:迈向“大中国”时代。

〇这本书聚焦促成中华文明向心力绵延不断的原因,通过考察几个重要历史节点和时期——殷周之变、周秦之变、唐宋之变,由元而清以及古今之变——梳理了历代促进薪火传承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制度要素。最终得出结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依靠的是超强的抗压力、极大的包容性和务实的灵活度,依靠的是不断应对挑战,寻找解决方案的集体意志、决心和能力。这些品质也体现在当代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上,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〇汤因比(1889—1975)认为: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在政治上富有成功经验的历史,而且今天还在以“人民共和国”的形式继续存在着。……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更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〇中华文明也曾一次次面临崩溃的危险,但她总有一种力量让自己一次次起死回生、屹立不倒,并且日益浸润更广阔地域,惠及更具多样性的人群,实现文明自身的“生长”与完善。这种几乎独一无二的“中国韧性”,最终锻造出一个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并为周围的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宁。

〇一个黄土沉降形成的黄土高原,加上一个河流冲积形成的华北平原,形成中华文明早期的核心农耕区。近100万平方千米。“中原”。还有“江南”。大运河,中原和江南的有效连接,让两个庞大的农耕区连成一片,共同成为中国的向心力的重要来源。

〇民本:德治的本质。

〇周代天下体系的普遍性,远超希腊的城邦政治。

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获得的解决方案是——早产。孕期九个半月,就是为了胎儿的头颅,能够快速通过母亲狭窄的宫颈口和产道。

〇“大一统”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统一度量衡,实现经济整合;通过编户齐民,实现社会整合;通过车同轨,实现交通整合;通过书同文,实现文字整合。

〇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认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从豪族社会到平民社会的转变。

〇元朝:“大中国”时代的全面开启:[1]通过行省制度,强化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2]实现交通与物流系统的升级;[3]元朝建构横跨亚欧的贸易大循环。明朝:“大中国”格局的维护和深化。清朝:“大中国”格局的全面整合。

(2022年6月19日夜10:25阅毕)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