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荐张彦同志的《一个驻美记者的见闻》,并且自告奋勇地要为这本书写一篇序。
1979年中美建交后,两国第一次交换记者。当时,张彦同志被推荐去任《人民日报》的驻美记者。这当然是个崭新而又艰巨的任务,去还是不去,颇费筹躇。他曾经就此事商筹于我,我力主他去。我说:“我至今还记得,50年代,***、陈毅同志去印度尼西亚参加亚非会议,你作为随团记者,和另一位同志一起为《人民日报》写过不少漂亮的通讯,报道了***折冲樽俎、创立和发展了至今仍是国际关系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情况。现在事隔三十年之后,你在记者生涯中磨炼得更为成熟了。去美国当记者,向我国人民报道美国,这是一件大好事,我相信你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我还特别附加一句,“我还有一个特别的想法,这个想法甚至是我怂恿你去美国的主要动机。那就是你可以借此机会深入美国社会,去探求美国之所以为美国,有意识地积累材料,回来写一本介绍美国的书。你就为这一本书而奋斗吧,但不是‘一本书主义’。”
我不敢说,我的怂恿对他去美国当记者起了多大作用。反正,他终于决定去了,终于在两年之中为《人民日报》写过一大批大家喜欢读的美国通讯,而且回来后终于写成一本书,这本书便是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一个驻美记者的见闻》。
张彦出国之前,我们曾经讨论过如何认识和报道美国的问题。这几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出国的人不少,去美国的更多。报道和介绍美国的书刊文章不少,读了很长见识。而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我们搞四化建设也大有益处。但是,不知为什么,我读这些文章,总是联想起外国人写的中国报道。那些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观,读起来总觉得有浮光掠影、隔靴搔痒之感。那是在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宰之下认识的中国,隔实际的中国有一个颇大的距离。我们写的美国报道是不是有同样的问题呢?也就是说,是中国人眼中的美国观,是从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对他们那个社会的理论剖析上来认识的美国,读起来也难免失之于偏颇,失之于表面,没有能够从他们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底层和人们的心灵深处来认识美国。至于在文字上缺乏形象化,不够生活化,写得不够生动和有趣,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张彦出国回来了,写了这一本报道美国的书,是不是注意克服了这些毛病呢?我想,读者会做出客观的判断。我知道,他是做了努力的,而且他利用了别的记者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那就是他在美国早已有一些老朋友,这些老朋友是他在四十年前的昆明结识的,真可以说是推心置腹。他们又热心地给张彦介绍了许多新朋友。在各地旅行访问,张彦可以随便住在这些美国朋友的家里,和他们促膝谈心直达深夜。也就是,他有机会深入到美国普通人的生活底层,通过他们的心灵窗户来了解美国之所以为美国,美国人之所以为美国人。用事实来说话,少做抽象的剖述,我以为这就是张彦写的这本书的特点。
话已经说得不少了,再说下去就有为“我的朋友张彦”吹嘘之嫌了。那么,就此打住,请读者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吧。
198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