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马识途文集:序跋游记 §贵在创新——《创新川菜》序

我不是烹饪大师,也不是美食家,但是我乐意为《创新川菜》写序。

或者有人会奇怪:你,一个作家,对川菜烹饪一窍不通,为什么要为川菜写文章?莫非是被他们用油水糊了你的嘴巴,或者写作有瘾,想混几个稿费?

我说,我虽不懂川菜烹饪,但我是四川人,对川菜当然是有口同嗜;同时,烹饪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我作为一个作家,不能毫无兴趣。中国自古对于烹饪就看重,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把治国和烹饪联系起来,所以有厨人可以相国的说法。至于文人喜烹饪,至少在四川我就可以举出两个,一个是李劼人,他不仅食精烩细,并且还开过“小雅”菜馆。另一个是张大千,他会吃会做,在中外早已是大名声的了,由人整理的《大千风味菜肴》即将问世。那么我为中日创作出版的《中国名菜集锦(四川)》写序于前,现在又为《创新川菜》写序于后,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然而我为这一本书写序还在于“贵在创新”的主题。

中国菜在世界有名,四川菜在中国以至世界有名,是有口皆碑的了。我历来说过,川菜的烹饪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艺术。要做好一道菜,技术上完全合格,吃来可口,这并不难,但如果要求在色香味上出神入化,另有风味,却是一种艺术的追求,并不那么容易的事。四川有那么多名菜、名点、名小吃,就因为有独特的风味,许多烹饪大师都各有千秋。这便是精湛的艺术,文化的上乘。四川不乏这样的名菜和名师的。

但是我有一种感觉,许多年来,川菜停留在那些大师的水平上,创新不足,给人有“老一套”的印象。许多大师对于川菜的创造立过功,但在盛名之下,不觉出现保守的倾向。如果步武其后的青年厨师,还是亦步亦趋地故步自封,必然会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一代不如一代,终有一天会落后于别的菜种。这次全国烹饪比赛,虽然有些值得议论之处,但是川菜没有取得较好的应有的名次,却是事实。当然,听说中国四大菜系,这次都没有入首选,这正说明越是有名的菜系越来越凝固,反不如后起之秀那么新鲜活泼,富于生气。在这次四川烹饪比赛中,不仅专县的烹饪水平有长足的进步,赶上成渝大城市的水平,且有颇不起眼的如万县张克勤厨师的“百花豆腐”,竟在省里和全国都夺得了金牌。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烹饪艺术也不能故步自封,而必须改革和创新。每一个菜系都有其特殊长处,都应该研究吸收,融会贯通于川菜。就是外国菜也并非没有可以取法之处,比如西菜很注意营养价值上的考较,而这正是中国菜普遍的缺点,总是油腻过重,蛋白质超量,且为了夸丰盛,菜的道数太多,桌上堆成宝塔一般,花了很大功夫做出的菜大半都浪费掉了。西方珍惜物质,珍惜时间,很注意发展快餐,只是味道差一些,如加上中国的美味技术,就更妙了。凡此种种都是川菜的改进应该考虑的事。陈规不除,旧法不改,川菜也可能陷于绝境。从这次全国大赛,已看出端倪。

令我十分高兴的是四川今年的比赛,很注意创新问题。许多厨师,特别是中青年厨师,除能继续保持和发展川菜的固有特点和优点外,很注意吸收一些新的做法,以至造型装饰,都有新招儿(当然,有的过分注重形式,中看不中吃,是其缺点),能保持川味而又吸收各菜系各地方新的做法样式,出了一批新味型的面点、小吃,的确使川菜从老套走出来,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这是最值得称道的事。

这一本《创新川菜》就是这一次大赛的成果。在这本书里,许多传统的、众人熟知的川菜,都没有收入,而专收有别于传统、有新意的而又确是川菜的菜肴和面点谱法。如果在这些新谱的基础上,更加琢磨,更加出新,稳定味型,无疑问对于川菜的改进,推陈出新,在新的全国烹饪大赛异军突起,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乐意用“贵在创新”这句话来推荐这本书给读者。

1988年除夕灯下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