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农民工阶层 §【现状】

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单调而乏味,甚至可以说,他们除了干活就是睡觉,偶尔间杂一些闲聊、逛街,根本就没有“业余”生活。

像本案例中的那些农民工,能去看看录像,业余生活就算是比较“丰富”的了。如果有其他选择,他们也不至于五六十个人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内看录像,当然也就不会出现事后的悲剧了。

具体来说,农民工的业余生活现状表现在以下4方面:

业余生活,除了睡觉就是闲聊

农民工业余生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睡觉就是闲聊。没有其它地方可以去。既没有那个时间、那份闲情逸致,也舍不得花那个钱。

因为缺少睡眠,所以需要睡觉

新华社记者在北京进行的一份调查表明,80%的农民工收工后的时间,主要是靠“睡觉”和“闲聊”来打发的。在这些农民工中,高中以上学历占19.5%、初中毕业占49.5%、小学毕业占25.3%、文盲占5.7%。虽然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包括建筑工人、餐厅服务员、保姆、保安等,但都具有这一“共同爱好” 2。

调查表明,47%的农民工说他们每天要工作10小时以上;只有不到10%的人表示,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 3。由于工作时间太长,经常要加班加点,所以他们普遍感到太累,最缺的就是休息。自然而然,倒地便睡,就成了他们业余时间的主要爱好。

在北京西单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这里和其他工地一样,没有阅报栏,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在农民工的工棚里,没有电视,甚至找不到一本书。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60.9%的人说在工地和宿舍里从来没有看到过报纸,80%的人说在工地和宿舍里从来没有看到过体育设施,90%的人说工地上没有提供阅览室和棋牌室 4。

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娱乐设施,除了睡觉和闲聊,还能做什么呢?

在北京市东郊四惠东地铁站南1000米附近的建筑工地上,一位来自河北省的农民工说:“平时工程紧的时候每天要干好多活。夏天每天要干14个小时,冬天每天也要10个小时。干活后累得就想睡觉,哪里有时间看电视、看书呀?上眼皮一碰下眼皮,倒下就睡着了。不养足精神,施工容易出危险。”

他抱怨说:“我们咋不想出去转转呀!出去是要花钱的。这里快到东五环了,太偏,走出去要1个小时。出去了,坐车要花钱,想看电影、看戏,票太贵。我们工资一个月只有几百块,能看几场电影?10个月了,工地就演过2场电影。组织看电影、外出啥的,公司要花钱,人家能老花那钱?” 5

60%对业余文化生活“不满意”

在同一份调查中,59.7%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文化生活“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只有28.7%表示“满意”。

“不满意”是很显然的。因为80%的农民工下班以后就蜗居在狭小的工棚里“睡觉”、“聊天”,外面城市里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都与他们无关。甚至,他们在这个城市呆了几年,都没有进过一次大商场、没有去过一个公园、没有看过一场音乐会……可想而知,他们又怎么会满意这样的现状呢?

分析表明,少数人“满意”,其实也是对现状无可奈何的服从。

调查发现,几乎每个农民工都对丰富文化生活充满渴望。他们最现实的渴望是,晚上能看到电视、能看到电影,还有极少数人“梦想”着能够读免费夜校,以便开阔眼界、实实在在学到一些科学致富手段。

一些农民工在记者调查时“大胆”憧憬说:“你们城里人如果能把不要看的书、淘汰下来的电视机给我们看看就好了!” 6

文化孤岛,远离城市远离生活

就业余文化生活而言,农民工和城里人是相互隔绝的,有人称之为农民工在“文化孤岛”上生活。

浙江省城市调查队对该省11个地级市上千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城市里的生活面临着诸多困境。除了住房条件差、超时劳动、子女就学难、社会保障严重缺失等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精神文化生活贫乏。6成以上的农民工从来不看电影、不上公园、不参加体育运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专门从事人口流动研究的专家王春光说:“这一调查结果应该说可以反映农民工这一群体的普遍现状。迄今为止,我们对农民工的生活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关注不多,了解不深,主要因为他们的生活处于‘孤岛’状态,远离城市居民,远离城市生活。” 7

农民工的“文化孤岛”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缺少公共生活空间

虽然城市里的生活空间如咖啡屋、酒吧、电脑网吧、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特色公园、风景名胜区数量众多,甚至马路也越来越漂亮,可是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不是没有时间消受,就是受到城里人的种种歧视和限制,无力消受。

例如在广东省东莞市,某公园门口悬挂着的一个告示牌上,明目张胆地写着:“禁止外来工入园,违者将罚款100元。”许多农民工虽然愤愤不平,可是却无能为力。

他们说,他们有些人休息时间想到这个公园去玩一玩,却经常遭到管理人员的阻挠。这个告示牌在那里挂了一年多,直到有人举报才被摘下来。

管理部门称,悬挂告示牌只是为了限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并没有歧视外来工的意思。受限制进入公园的人,主要是着装不整的社会闲散人员,有违法和作案动机的人 8。

但显而易见,一律“禁止外来工入园”,又怎么会没有歧视和侮辱外来农民工的意思在内呢?

无法了解城市文明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文明。由于初来乍到,或者根本没有时间了解这个城市,许多农民工对城市文明一无所知。

城市文明中的物质文明,虽然几乎都是农民工创造的,可是他们却无法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尤其是各种参观、游览都要收费,门票动一动就是几十元、上百元,这对月工资只有几百元的他们来说无疑过于奢侈了。

与城市居民缺少交往

根据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划分,农民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如建筑工人,他们长期过着性别失衡的“单一化”生活,基本上和城市居民没有交往;另一类如保姆、服务员等,她们(他们)虽然和城市居民交往较多甚至朝夕相处,可是由于身份、地位、地域等因素,基本上是井水不犯河水,心理樊篱太重。

农民工和城里人通婚的情形极其少见,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心理封闭,问题严重

农民工进城后,对许多社会现象无法理解。再加上封闭状态下的生活空间,使得他们缺乏心理疏导和自我成长途径,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孤独、自闭、相互残杀、自杀、同性恋等。

可以说,城市文化将他们排斥在外,是形成“文化孤岛”的最大原因。

无人问津,放任自流随风飘荡

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无人问津,用人单位对他们通常是放任自流,如果要说“管理”的话,就是告诫他们不要随便外出;而他们呢,也基本上是随风飘荡。由于外出动不动要花钱,他们更多的时间是留在工棚里睡觉。

当城里人的文化已经成为一大产业、休闲成为生活一大主题时,农民工们对“文化”还感到十分抽象和遥远。

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没有”业余生活

农民工大多数从事的是苦、累、脏的职业。劳累了一天,巴不得好好休息一下,根本没有心思娱乐。所谓娱乐,也就是在一起散步、聊天、打扑克。完全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根本“没有”业余生活。

2004年11月11日晚上,郑州市花园路口的一处建筑工地上,农民工们正围坐在床上打扑克。在旁边一幢大楼的地下室里,横七竖八摆放着的木板上,凌乱地放着一些被褥和行李。靠近门口的墙边,一位34岁的农民工一边听广播,一边和另外3个农民工打“双升”(一种扑克游戏)。隔着几个铺位,一位27岁的农民工正裹在被子里翻看一本1995年出版的《现代兵器》杂志。他说,这本书是在外面旧书摊上买的,便宜,只要1块钱。另外一些农民工,正在马路上逛街。

当天晚上10点左右,在郑州市黄河路上另一处工地宿舍,一位25岁的农民工正坐在床上看电视。他说,电视机是花30元钱在外面买的,除了干活,一般不出门,就喜欢看电视。虽然电视机屏幕上堆满了“雪花”,可是他仍然看得津津有味。在他边上的床铺上,大部分床铺空着,人都去加班了;另外几张床铺上,已经传来均匀的鼾声 9。

想来想去,只有早点睡觉

几个月前,当一位农民工离开湖北省郧西县老家,到繁华的北京闹市区来打工时,他根本没想到,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会如此孤独。每天都要煞费苦心地思考同一个问题:今天晚饭后干什么?

可不是吗?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5点,19岁的他又在工地保安室里等着下班、想着心事了。他本来是油漆工,因为临近春节,一些保安请假回家了,可是给工地看门不能缺人,所以领导把他叫来临时担任保安。

他想:晚上能不能看书呢?当然可以,可是自己住的工棚里找来找去只有一本书,那还是自己很久以前买的合订本《射雕英雄传》,早就被自己翻烂了。

那么能不能看看报纸呢?工棚里倒是有报纸,可那是糊在墙上的,也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的旧报纸。

城里的年轻人都喜欢上网,能不能去网吧呢?这玩艺自己既不会,又要收费,还是不能去。

买个收音机听听广播,不是很方便吗?的确,自己也确实花10元钱买过一个,可是用了没多久就坏了,至今扔在那里。

逛大街总不要收费吧?当然,也只有逛街不收费了。可是工地上有规定,不能随意外出。当然,即使没有这个禁令,也总不能每天都去瞎溜达吧?

左思右想,他觉得,下班后首先得把脏衣服洗一洗,然后就是闭目养神,早点睡觉。

来自河南省驻马店市一位43岁的农民工,在北京已经做了10年地基工,转战过的工地不下二三十个,跟随他的永远是那个铺盖卷,以及永远不变的业余生活——睡觉。

他深有体会地说:“我们确实没有什么业余生活,特别是晚上。也许,这就是我们民工的生活:劳动,然后睡觉。” 10

对农民工的关注还很不够

从2002年开始,新华社记者就开始进入农民工群体深入调查。

2003年春节前夕,他们把话题聚焦在农民工工资上。可是当他们不停地向有关方面采访,了解究竟有多少农民工无法按时、足额领到工资时,居然没有一个部门、一个社会调查机构能够给出明确说法。无奈之下,他们自己设计调查问卷,结果得出了72.5%的农民工曾经有过程度不同的工资拖欠。

2004年春节前夕,他们把话题聚焦在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上。可是当他们再次不停地向有关方面采访,了解究竟有多少农民工子女不能正常入学时,仍然没有一个部门、一个社会调查机构能够告诉他们答案。无奈之下,他们又只好自己设计调查问卷,结果得到这样两个数据:65%的农民工子女只能在条件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就读;58.4%的农民工,最大的心愿就是他们的子女能够“和城里的孩子享有同样的入学待遇” 11。

自娱自乐,打工打出打工文化

农民工的业余生活近乎荒芜,然而,再荒芜的地方也会长出一咎咎青草,乃至开出一两朵鲜花、奇葩来。

近几年来,农民工群体中通过“自娱自乐”的形式,出现了为丰富农民工业余生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但从根本上说,这更是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需要全社会努力。

农民工业余生活的三大需求

从现状看,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主要有以下3方面需求 12。只有了解和认清他们的真实需求,才能谈得上更好地予以满足。

一是文化需求。劳动之余,农民工同样希望有文化生活,如看书读报充实自己、看电影演出放松心情等。由于这些都需要花钱,从而令他们苦恼不已。最好是有关部门提供免费书刊、免费演出。

二是情感需求。农民工只身进城务工,已婚的没有性生活、未婚的不方便谈恋爱,无论已婚未婚,都很难见到家人。种种乡愁使得他们的喜怒哀乐无法与亲人分享,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三是发展需求。农民工尤其是年轻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后,迫切希望能够在城里找到发展机会。可是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面对城市中的各种发展机会,能够抓住的却不多,迫切希望学习培训。

情感需求迫切需要得到满足

农民工的情感需求迫切希望得到满足。调查表明,部分地方的农民中已经出现了同乡会、农民工协会、打工者联合会等自发组织,打工文学、打工杂志、打工者艺术团等艺术形式,以及专门针对农民工的培训,也已经出现 13。

2003年11月,一位在北京市西北角肖家河已经打工8年的农民工,在自己不足10平方米的窝棚里,开通了一条“烦忧热线”电话。一年多来,这条热线一共接到1300多个电话。由于当地居民和外来农民工的比例是1∶3,所以这些来电范围早已超越社区,反映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从欠薪、求助、倾诉、土地纠纷到法院执行难等,但绝大部分是情感问题,始终超过50%,最高时达到百分之七八十 14。

这充分说明,农民工有着大量的精神文化需求。虽然这位农民工并不一定具备心理学知识,可是他愿意听别人讲,从心理学角度看,就是给了农民工一个倾诉的地方,有利于缓解精神压力。

文化需求正在引起社会关注

2004年9月,京文唱片公司推出了一张名为《天下打工是一家》的唱片,其中收录了《想起那一年》、《生命之歌》、《打工打工最光荣》、《我们的理想终将实现》等10多首歌曲。

令人关注的是,这张唱片的创作者和演唱者,都是外地来京打工者。包括京文唱片公司总经理许钟民,以前也是农民工,做过建筑工人、厨师、推销员等,该公司大部分员工也是外地来京打工的农民工。唱片主要创作和演唱者、29岁的孙恒,1998年辞去教师工作来到北京,抱着一把吉他在地铁、酒吧、工地上演唱;来自宁夏的键盘手徐一平,是一家打工子弟学校的音乐教师;吉他手吴高波,出身于电焊工。两年前,他们联合几个爱好文艺的打工青年,在北京郊区组成了“打工青年艺术团”,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为农民工兄弟姐妹义务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他们的音乐反映了农民工群体特有的精神风貌,不但赢得了繁华都市背后那些身穿廉价破旧衣服、依靠体力劳动养家糊口的农民工,而且还激起了社会其他群体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 15。

1 本案例参考了郭莹:《众民工看黄碟突遇警方检查,跌入粪池2人死亡》,2004年11月29日京华时报。

2 《调查显示:八成农民工业余生活是“睡觉”和“闲聊”》,2005年2月2日新华网。

3 同前。

4 《调查显示:八成农民工业余生活是“睡觉”和“闲聊”》,2005年2月2日新华网。

5 《调查显示:近6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不满意》,2005年2月2日新华网。

6 《调查显示:近6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不满意》,2005年2月2日新华网。

7 《别让他们隔绝在城市文化之外:专家呼吁重视进城农民工的“孤岛化”生活》,2005年2月2日新华网。

8 尹仁祥、周桂平:《东莞一公园悬挂告示牌“禁止外来工入园”》,2004年7月5日信息时报。

9 张兴军:《进城务工人员:业余生活单调,最怕干活不给钱》,2004年11月18日新华网。

10 《空工棚:农民工业余生活散镜头》,2005年2月2日新华网。

11 《农民工调查何时不再沉重?》,2005年2月2日新华网。

12 张铁:《今日谈:关注农民工更多需求》,2005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13 李斌、张宗堂:《苦闷烦忧,农民工精神文化现状扫描》,2005年1月31日新华网。

14 同前。

15 邱红杰:《打工者自编自唱〈天下打工是一家〉,已出唱片》,2004年8月17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