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洋务自强 一个官办企业的样板——福州船政局

晚清重臣,必提曾左李。但曾左李三人,在办洋务上,风格稍有不同。曾左二人,固然也主张学习西方,但是,他们中国化的心情要更急迫一点。最初,在他们看来,只要中国人认真讲究一点技艺,西方的玩意,我们也能弄。在刚刚接触轮船,在仅仅了解一些皮毛知识的情况下,曾国藩就让他的手下组织能工巧匠,用手工的方式,打造出一艘小轮船。左宗棠也是如此,造了一艘小火轮,在西湖上试航。当然,他们的尝试并没有成功,造出来的小火轮,虽然能走,但速度很慢,而且没几天就坏掉了。

这个教训,让他们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没有西方的“制器之器”即加工机械,造不出来西方的坚船利炮。第二,在手艺方面还得跟西方人老老实实学。于是,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被曾国藩派到美国去买机器了。而左宗棠,则发起成立了福州船政局,里面的核心企业是马尾船厂——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造船厂。

福州船政局,是太平天国战争后,左宗棠担任闽浙总督时筹办的。闽浙总督,说是管辖浙江和福建两省,但由于驻节福州,而浙江另有巡抚,所以,能管的只是福建一省,只是官阶比巡抚高一格而已。左宗棠办船政局,就是为了自己造船。目的有三,一是重建水师,也就是中国的海军,巩固海防;二是造轮船,收回被西方轮船业夺取的利权;三是借助学习造船,培养一批中国自己的技术人才,以后为别的洋务事业服务。所以,从一开始,福州船政局的规划,就有一所新式的技术学校,求是堂艺局,聘请洋人来教外语和格致以及机械制造,用来培养自己的造船和驾驶人才。

光绪六年(1880年)福州府城图

所以,左宗棠于同治五年(1866)六月初三得到朝廷批准之后,马上派自己的钱袋、此时已经挂名按察使衔的红顶商人胡光墉(即著名的胡雪岩)来主持建厂工作,选择厂址,选购机器,托人赴欧洲挑选科技人员。厂址定在福州罗星塔马尾山后,所以后来人称马尾船厂。同时由于在浙江与左宗棠合作办中法常捷军的关系,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与左宗棠有很深的交情,所以,这两个法国人,被聘为正副监督,等于是建厂的包工头。大概的框架出来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由于随后西北发生了“回乱”,左宗棠奉命调任陕甘总督,而胡雪岩又是左宗棠不可或缺的筹饷财神,也随之西去。办船政局的事,左宗棠推荐了时任江西巡抚的沈葆桢。

船政洋监督日意格像。日意格,海国海军军官,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来中国,1861年任宁波海关税务司,1866年助左宗棠创办船政,任船政正监督。

沈葆桢也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脱颖而出的干才。他是福建人,林则徐的女婿,在仕途中,曾受惠于曾国藩,但却不属于任何一个派系。为了朝廷的大业,即使是恩主曾国藩,他也敢抗命。左宗棠一直都不服气曾国藩,所以,很喜欢沈葆桢这个倔劲儿。推荐沈葆桢来完成他未竟的造船大业,的确相当合适。在那个时候,如果这个使命不是沈葆桢担当,也许事在一开头就会砸锅。

当年的中国,即使这些主张办洋务的人,对于西方与西方科技基本上都是白痴。一张嘴,就要办一个能够造大船的现代化工厂,两眼一抹黑,只能托给可靠的外国人来办。幸好,经过太平天国战争,李鸿章和左宗棠都结识了一些合作多日的外国人。在跟日意格和德克碑的合作中,左宗棠感觉这二人挺诚实可靠的,所以,办厂的事务,实际上就委托给了他们两个。当然,沈葆桢是个明白人,他虽然跟这俩人没有什么交情,但一来左宗棠的面子必须给,二来,就当时而言,他没有其他的选择。这俩人跟洋枪队的华尔一样,都是以个人身份,投入清方的剿灭太平军的事业中来的,并不代表他们的国家。但虽说都是从海上漂过来的,做过海军,当过船主,但对于制造业,其实并不真明白。况且,两个法国人干这个事,重心肯定向他们的母国倾斜,但当年的法国,既不是海军大国,也非造船业的巨子。由他们两人主持的造船大业,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就当时而言,就左宗棠来说,除了这两个人,他不可能选择别人,比如通过英国人赫德从英国找人。当年的洋务事业,说白了就是这些强势督抚个人的事业,每个,都会打上他们个人的印记。

在1866年,洋务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兴办这样的厂子和学校,所招致的反对,遭遇的困难,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要多得多。来自各方面的刁难,经费的短缺,以及当地绅民的反对、抵抗,使得船政局的开办,步履维艰。幸好沈葆桢是个练家子,能干而且有百折不回的毅力,他和跟他有同好的提调周开锡,干脆就住在工地,监督工程的进程,使得船厂自1866年12月开工以来,进展顺利。经过将近8年的努力,一个包括船坞、船台、各种厂房和学校、办公处的大型综合性企业,终于建成。由于这样的企业是平地起高楼,没有一点社会基础,造船所需要的东西,什么都得自己制造。所以,预算不断需要扩张,厂子越建越多。连建厂用的砖和石灰,都得设立专门的厂子来生产。到建成的时候,福州船政局的马尾船厂,已经成了具有十多个分厂的联合企业。在洋务企业中,福州船政局属于相当节省的,整个建成,才花了47万两白银,比起后来动辄上百万千万的洋务企业,简直就是节约标兵。

马尾船厂,首先建的,就是船台船坞,主体船厂有了模样之后,边施工边生产,在那个所谓同光中兴的年月,很有点冲劲儿。在1868年,即开始建造第一艘轮船,次年即下水,由于是商用轮船,被命名为“万年清”,万年清排水量达1370吨,580马力,最高时速,可达十节。中国自己的船厂,一上手就能造出这样的轮船,应该说是不小的成绩。

马尾船厂即将下水的“万年清”号

船厂最初的建造和开工生产,基本上属于外包型的。由日意格和德克碑两人全权负责。机器是从法国购买的,技术人员,也多来自法国。后来,沈葆桢等人眼界渐开,才逐渐从英国和其他国家选择人才,船政学堂的学生派出留学,也去了英国。

无疑,日意格他们的工作是很卖力的。他们没有像李泰国那样,肆意挥霍清政府的钱财。购买机器,招募技术人员和建厂、造船,都非常负责任。但是,他们造出来的船,在西方的标准来看,还是落后的。他们不可能从西方买到最先进的设备,也不可能招募到一流的技术人员。这一点,中国办不到,日本也办不到。显然不是日意格他们不想办到,而是条件所限,他们根本办不到。当时的西方国家,可以卖给中国比较好的军舰,但绝不可能把自己最先进的技术和人才输出给中国。应该说,日意格们以及后来的中国工程师,造出来的船的确有缺陷,但这些缺陷,却不是他们有意为之。那个年代,马尾船厂的整体技术和工艺水平,就是那么高。

船政大臣沈葆桢手书的“万流砥柱”

1875年以后,马尾船厂开始进入自行造船阶段。经过前一段的学习,无论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工厂的工匠,基本上掌握设计计算制图和基本工艺流程,开始了自己对西方造船技术的模仿。此前,他们做这些事情,还是在西方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现在,已经开始自主设计并施工了。这是一个飞跃。因为在此之前,中国不是完全没有机械制造的能力,但是工匠式的手工制作,没有基本的物理化学知识,不知机械原理,不懂机械制图,不懂操作加工机器,只靠心灵手巧,虽然也能把东西做出来,但一个东西一个样。经过学习和师傅带徒弟的训练,从此以后,现代的机械制造,就进入了中国。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虽然还不能像西方一样,属于绅士阶层,但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工匠,再后来,他们都变成了中国工业界的宝贝。

进入仿制阶段的马尾船厂,在某些局部环节,中国的工程师也有自己的创造。整个工厂,在技术和加工工艺上,也在逐步进步中。来到船厂参观的外国人看到,船厂在中国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掌握之中,他们英语流利,操作娴熟。到1887年,已经造出了平远号铁甲舰。虽说这艘排水量达到2100吨的巡洋舰,虽然比不上德国造的同类军舰,但已经是北洋舰队骨干舰只之一。

建在马尾的福州船政局,颇具规模。

比起造船,福州船政局的教育事业,成绩更大。福州船政学堂在当时称求是堂艺局,实际上是附属于船厂的一所技术学校。那个时代的优秀中国人办事业,大多离不开办教育,这也算是一种中国特色。福州船政学堂比船厂开办还要早,校舍没盖好,借了房子,就开办了。1867年1月,福州船政学堂在福州城内借地开学。这年冬天,马尾的校舍盖好,船厂八字还没有一撇,学校已经上轨道了。

福州船政学堂附属的电报学堂,洋教习在给中国学生讲课。

船政学堂按教室的前后,分为前学堂和后学堂,前学堂以法文授课,学制造,又称制造学堂。后学堂以英文授课,教驾驶,又称驾驶学堂。1867年10月,学堂又增设绘事院和设画馆,一学船图,一学机器图,附属于前学堂。1868年,再增设一所艺圃,专门用来训练技术工人。到了1877年,学堂在经费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开始派遣学生留洋,后来成为北洋海军骨干的军官,大多是这些留洋学生。

船厂造出来的40余艘船,大多在中法和中日战争中沉入海底,或者被日军俘获。但是,福州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人才,虽然一部分人也在战争中损失掉了,但是,剩下来的,还是成为中国海军骨干。一直到民国,海军依旧是福建人的天下,多半要归功于福州船政学堂。这个学堂,还培养出来一个奇才严复,他编译的《天演论》,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几代士人,建构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进化论的价值观。应该说,在晚清,这是一所最成功的新学堂,虽说,它的程度还仅仅是西方技术学校的档次。

福州船政局,由于创办人和经办者的努力,在那个时代,是最少官气与衙门气的一个官办企业,比起其他的企业,损失浪费也少得多。碍于关系,船政局也不得不接收一些关系户塞来的人,但是,人浮于事的现象,比其他企业少多了。虽然如此,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教育基础更薄弱,在造船业上仅仅靠嫁接产生的造船企业,跟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造船不如买船,在价格和质量两方面都是如此,这已经成为定局。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清政府有心将船政局转为商办,商家也不愿意投资。所以,船政局只能维持官办,始终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一直靠福州的海关关税和部分地方茶税来维持。长此以往,这样的企业当然没法维持下去。所以,眼睁睁地,企业在中法战争之后,就一天天衰落下去,直到1907年彻底停办,走完了它半个世纪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