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洋务自强 从海军衙门到贵族海校

人们一直都说,总理衙门,是清朝新政之前,中央政府唯一的新机构。其实不对,至少在中央政府还有一个新衙门,这就是海军衙门,全称“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清朝有水师,无海军,这是因为这个朝代只有两支前现代的军队,谈不上严格的军兵种的分别。沿海地区的水师,属于绿营的一种,分属督抚管辖。建海军之后,中国军队,出现了海陆军两个兵种的迹象,随着海军的日趋重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海军管理机构的呼声越来越高。按总理衙门最初的意图,是打算让李鸿章做海防大臣,统辖沿海的海军,驻节烟台。李鸿章宦海泡久了,知道如果放弃直隶总督这个最重要的地方大员位置,去做那个浮在空中的海防大臣,吃力不讨好,容易变成被架空的虚官。毕竟,在一个督抚专权的时代,没有地盘是不行的。所以,此议就旋被搁置。

中法战争过后,战争中中国海军的惨败,刺激了国人,也刺激了朝廷。建立海军统一管理机构的呼声再起。此时,李鸿章的意见,是建立海部,即在六部之外,另成立一部。但是,经过满族贵族的掺和,这个事最终变成了成立一个类似总理衙门的机构,连名称都仿造总理衙门,称为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这个衙门,给了西太后那拉氏最亲近的醇亲王奕譞。

西太后那拉氏,在任人唯亲上,走得相当远。虽说为了避嫌,她没有直接提拔自己的娘家兄弟子侄,但是,她任用的满人亲贵,基本都跟自己有着某种特别的亲戚关系,奕譞、荣禄和奕劻,都是这样的人。奕譞和奕,都是那拉氏夫君的亲兄弟,论能力,论人缘,当然奕要比奕譞强太多。但那拉氏却更信任奕譞。原因就是,奕譞的福晋,是她的亲妹妹。后来同治皇帝载淳早丧,那拉氏强行选择与同治同辈的载湉做嗣君,就是因为从娘家那儿论,载湉是她的亲外甥,拿来做她的继子,比较放心。有了这层关系,当然奕譞就更亲近了。

当时的奕譞,没什么像样的差事,只负责主管神机营。这个神机营,是辛酉政变之后,西太后为了拱卫皇室成立的亲卫部队。负责神机营的醇亲王奕譞,成了海军衙门的领班王大臣。这个奕譞,也真的会过日子,一点儿不讲究,就在神机营署内,腾出几间房来,海军衙门就算成立了。一连好些年,这个衙门的关防,即大印,都借用神机营的,办事人员,也都是神机营的官佐兼的,在外人看来,好像是个神机营的附属机构,很不像样。

当然,最初的时候,海军衙门也没有什么事可做,奕譞也不大想有作为。这个光绪皇帝的本生父亲,不仅能耐不大,野心也不大。自家儿子被西太后那拉氏挑选进宫做了皇帝,深知这个大姨姐性情的他,就更加谨慎小心,生怕一时不慎,惹到这个女人,招来不测之祸。反正海军的重心,已经移到了北洋,而北洋海军,有能干的李鸿章在管。

没用的奕譞,没用的神机营。

到了1888年,北洋海军已经有了模样,订立了《北洋海军章程》,而西太后有了另外的打算,要用得着海军衙门了,到这个时候,海军衙门,才有了自己的关防,自己的印信。衙门的人员,才算配齐了。在此之前,统领海军衙门的奕譞,只奉命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在1886年5月,到天津、旅顺和威海,视察北洋海军。显然,这是西太后那拉氏要看看李鸿章事干得怎么样,实际上是一次北洋海军的大考。所以,醇亲王奕譞的随行人员中,居然有太后身边的亲信太监李莲英。为了应对这次大考,李鸿章费尽了心机。麾下的海军将士,也把自己刚学到手的本事,尽量展示出来(当然,有很多作弊的猫腻),舰队编队航行,进退有序,舰炮打靶,炮台打靶,个个有准。鱼雷发射,也都中标的。一场大点校,旌旗猎猎,炮声隆隆,大小军舰鱼贯而行,非常壮观,也非常好看。一场好戏,看得奕譞心花怒放,李莲英也满心的高兴。当然,西太后也就高兴了。太后老佛爷一高兴,给北洋海军的拨款,就更多了。

海军衙门模仿总理衙门,大臣均为兼职,多为有海疆的地方大员兼职,但真正有权的,就是领班王大臣和李鸿章。在1890年醇亲王奕譞死后,另一个受西太后宠信的亲贵庆亲王奕劻接掌海军衙门,这个衙门,又成了奕劻和李鸿章的领地。

当然,西太后那拉氏同意成立一个海军衙门,的确有防止海军大权旁落的意思,让满人亲贵,把新兴的海军,抓在自己手里。但是,对她来说,另外一层意思可能更要紧,这就是借海军的名义,挪用经费修复三海和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

载湉入继大统,名义上是西太后那拉氏的养子,但是,这个四岁入宫的小皇帝,到1886年,就16岁了。按清朝的规矩,小皇帝满16岁,就该亲政了。皇帝亲政,临朝听政的太后,最好另找个地方,不能总是待在宫里,不然的话,皇帝什么也干不成。清朝的皇帝跟明朝不一样,个个都比较勤政,想有所作为。一直生活在母后的淫威之下的光绪,居然也是如此。所以,他希望修个园子,让这个强势的母后住进去。至于西太后,虽说她未必想把权力交出来,但有个玩的地方,还是比较开心,紫禁城实在是太逼窄了。西太后尽管是个强人,但毕竟是个女流之辈,爱玩,喜欢玩,也能玩出名堂,让她总是待在紫禁城里,对于这个享受过圆明园的女人来说,实在太难受。加上眼见得她就往60上奔了,如果能活到那个时候,怎么也得找个宽敞的地方为自己庆寿。就这样,紫禁城的母子二人,都在打修园子的主意。

但是,清朝是个特别讲规矩、讲祖制的朝代。大兴土木修宫苑,自古以来,都有点儿说不出口。虽说中兴了,但国步艰难,人们都是看得见的。作为统治民族的满人,贫困程度日甚一日。这种时候,皇帝和太后大张旗鼓为自己修宫苑,朝野舆论,悠悠众口,而且满人这边,也不会答应。满人政治,虽说已经式微,但仍然有力量可以毁掉一个太后。所以,借海军衙门,以海军经费的名义敛钱,移花接木,暗度陈仓最好。

就这样,海军衙门一成立,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后两者合称中南海)工程就开工了。皇家的工程,都费钱,但钱还是源源不断地从海军衙门流过来了。这次修建,还在三海安装了电灯和取暖的锅炉,后来甚至还建了一条长达三里的,从北海到中海的小铁路,让西太后过一过现代化的瘾。过了两年,到1887年,已经被西太后拖后一年的光绪亲政日子到了,清漪园的修复工程,也上马了。三海工程毕竟规模小,尽管有人在底下议论,还不好端上台面。但清漪园就不一样了,园子大,工程大,没法偷偷摸摸地干,必须找个更合适的借口。

这个借口,还真就给醇亲王奕譞找到了。恢复祖制,在那个年代,是一个说得出口的理由。这个祖制,就是昆明湖水操。当年乾隆盛时,一日忽发奇想,要学汉武帝在长安昆明池训练水军,也在清漪园的昆明湖练水军,还为此造了若干大船,装模装样地比划了一阵儿,也就搁下了。此番恢复祖制,当然不能造帆船,就说是要建一所专门针对满人贵族的海军学校,昆明湖水操学堂。有了这个堂皇的借口,清漪园的修复工程,就大张旗鼓地全面推开了。但是,修园子是修园子,建学堂是建学堂,两者差得太多,纸包不住火,消息很快就泄露出来,引得朝野大哗。

舆论大哗归大哗,但园子是非修不可。就算西太后想打退堂鼓,光绪也不肯。为了平息舆论,光绪干脆公布了修园计划,把清漪园改成颐和园,以孝道的名义,公开修缮。为了安抚反对者,西太后只是将原计划缩减了一点,这个园子,到1895年,还是修成了。修园子的钱,当然还得挪用海军经费,虽然后来都还了,但一进一出,对海军的伤害还是很大的。当年国家那么穷,羊毛出在羊身上,用来修宫苑,就没法买军舰。

虽然修建水操学堂变成了修颐和园,但水操学堂也不能不建。中国的海军史上,最后还是出现了一个怪物——昆明湖水操学堂。重修一所被毁掉的园林难,但建一所学堂容易。这所学堂,于1887年1月开学。分内外两个学堂,内学堂主要学驾驶,外学堂则学行船、布阵以及枪炮。学制五年,课程全面模仿天津水师学堂。学堂就设在昆明湖旁边,昆明湖就是他们操练船只的场所。所以,这所满足贵胄的海军学校,从一开始,就是一所“湖”军学校,学出来的学生,根本下不了海。

用海军军费修建的颐和园

下不了海的满人海军学生,伺候西太后却是可以的。内学堂的学生,负责驾驶小火轮,拉着西太后在湖上游览。为此,海军衙门特意在天津机器局订制了三艘明轮的小火轮,作为西太后游湖之用。这三艘船,现在还剩下两艘,依旧在颐和园里。而外学堂的学生,也有差事可做,负责安装和维修颐和园的电灯。大概是心思都用在伺候太后身上了,所以,整个一所学堂,学生学习得马马虎虎,5年毕业,熬下来的学生35人,经过天津水师学堂复考,只有两人达到天津水师学堂的水平。因为都打回去让满人亲贵面上不好看,所以,有22人留在天津回炉,剩下11人无论如何都没法造就了,就打发他们回家了。勉强,及格率达到了68%,实际上只有不足6%,在别人看来,一所学校,办成这个样子,丢人都丢到家了。然而,这已经让操办昆明湖水操学堂的满大人欣喜若狂了,海军衙门居然大肆奏请皇帝和太后褒奖有关人士,从海军衙门到水操学堂,一共保举了46人。5年才培养了24人,其中绝大多数都得回炉,能不能算成功,还很难说,却保举了46人。这样的学堂,真正奇葩。但在那个年代,满人上军校,能有这样的成绩,据说已经是奇迹了。

陪老佛爷玩的昆明“湖”军学校学生

海军衙门的设置,从面上看,是为了让满人亲贵掌握海军大权。但是,跟总理衙门一样,王大臣挂帅,但掌实权的,还是李鸿章。这个衙门,最大的成绩,是修建了一个全新的颐和园。作为给修园子做挡箭牌的昆明湖水操学堂,建是建了,但成绩跟修园子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充其量,是给西太后培养了几个特别可靠的游船驾驶员——自己人,没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