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是灯。新的观念将照亮一片片新的天地……
观念是眼。新的眼光将找到一条条新的致富之路……
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领班人。
领班的人是那亮在深山里的灯!
一
1996年9月。北京。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中国历史上一个异乎寻常的大会正在这里举行。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举行的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等,都在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这是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党中央吹响的在我国土地上铲除贫困最强有力的进军号角!
在这之前的1995年3月,李*总理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首脑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庄严宣告: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
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12亿中国人民在本世纪末向全世界发出的宣言!
贫困,是国际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铲除贫困,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统计资料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些情况:1945年以来,国际社会的财富已经增长了7倍,但现在仍有13亿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虽然全球有足够的食物养活每一个人,但有8亿人——其中2亿为儿童——长期营养不良。全世界收入阶梯中处于上层的20%的人口,得到了全球的百分之83%的收入,而底层的20%的人,只得到1.5%。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为铲除贫困而不懈地努力着。他们把仁爱洒到了全球各个贫困的角落……
我们这次在贫困地区采访,无论是在湘西的崇山峻岭中,还是在湘南的大山深处,都不时看到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建的引水扶贫工程。隆回县用世界银行的低息贷款,修建了数十公里高标准渠道,把县北部六都寨水库的水,调到了县南部的干旱区,使数万亩农田实现旱涝保收。在湘西的花垣县,一天,我们从一座高山上下来,看到一条岩石垒墙,水泥护底的渠道里,清水流淌。这大渠道里的水,通过一条条小渠道,进入广阔的田野,滋润着长势正旺的庄稼。在一处渠道经过公路的地方,我们看到一块石碑。看了碑文后,我们方知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建的项目。在这个县的雅桥村,老支书领着我们看他们新盖的学校,看他们自己修的村内水泥公路……兴致勃勃地诉说着他们村这些年的变化。有一个问题,我颇为不解,这个村一不靠河,二没大的水塘,更没有水库。当时正值干旱,他们村里的稻田里,水满满的。“你们村稻田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哟,那条渠道!”老支书挥手一指。原来,世界粮农组织援建的这条渠道,正从他们村子旁边流过……
尽管,许多热心人在为消除贫困奋战,然而,全世界的贫困人口不是在减少,而是每天以6.5万的速度在增加!
我国呢?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贫困人口每天以3.1万的速度在减少。
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0.7%,贫困人口达2.5亿。1978年,农村吹开了清新的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的积极性得到空前的调动。一大批自然条件好的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1985年,我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25亿。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30.7%下降为14.8%,下降了近16个百分点。但是,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对数仍然很大。随着我国政府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到1995年,我国贫困人口减少到6500万。
从1979年到本世纪末,21年中,我国将消除2.5亿人口的贫困。2.5亿,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呢?它占世界总人口的4.5%,占世界贫困人口的19.2%,相当于日本、英国、法国人口之和,或整个美国人口的总数。这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和我国人民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胆识和魄力!世界上,常有一种声音在叽叽喳喳,叫嚷着要人道呀,要人道。消除贫困,让人人过上温饱的生活,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人道呢?
不把贫困带人21世纪!这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末向国际社会发出的最强音。
不把贫困带入21世纪!这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书写的闪烁着巨大人道价值和光辉的历史。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这只巨轮的舵手们,12亿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们,有过多少不眠的长夜的思考,有过多少风雨兼程的考察,付出了多少心血!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在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留下了江总书记的足迹,西北高原那昏暗的窑洞,西南山区那潮湿的草房,有过李*总理的身影。一条京九铁路,从大别山、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穿过,融进了党中央对革命根据地人民的一片深情,每个地方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扶贫工程,而这是全国最大的扶贫工程。这条路,凿开了多少山门哪。将使这些革命的山地,贫穷的山地,插上致富的翅膀!
京九铁路建成以后,***总书记匆匆上路,对沿线进行考察。他那只手,敲开了多少寻常百姓的家门,以一颗平常心,与一个一个普通群众交谈……
1997年夏天,李*总理到四川凉山州视察。一到首府西昌,他就提出:去看看贫困地区,去看看那些生活还困难的农户。车行一小时,他们来到了全国贫困县普格县的五道箐乡采乃洛搏村一组。顺着高低不平的田间小道,总理首先走进了一间低矮的土坯房。这是村民乃古有合的家。
没有窗户,没有电灯,借着电视记者的照明灯光,李*好不容易才看清守着火塘席地而坐的一位古稀老人。
“老人家,你好哇!”弯下腰,李*想和老人交谈几句。穿着破旧成人妇女服装,脸上刻满皱纹的老人抬起头,一副木然的神情,半晌无语。
在场的乡村干部介绍说,老人是乃古有合的母亲。乃古有合虽然年过40,但由于智力不全,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和照顾母亲的生活,去年在3亩耕地上仅种出了200公斤粮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家中的生活十分困难。
环视空空如也的四周,李*的心情十分沉重。他神色凝重,关切地向当地的干部询问道:“这家里什么都没有,她吃什么?拿什么买衣服穿?生了病怎么办?”
乡村干部解释说,乃古有合家是特困户,常年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由于当地条件差,乡村一时也难以拿出更多的钱来帮助他们。
这位共和国的总理,看看老人,看看烟雾腾腾的房间,陷入了深沉的思索……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就在这次中央的扶贫工作大会上,***总书记很动感情地说:“我在西南、西北一些地方看到,有些农户家徒四壁,连玉米糊糊都喝不饱,有的吃盐、喝水都相当困难。看到这些心里很不安!古代有的政治家尚且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我们作为共产党人,看到群众生活如此困难,更应寝食不安、食不甘味!到本世纪末,建国半个多世纪了,如果还有几千万人吃不饱饭,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在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有105个革命老区县。老区人民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如果到那时还不能帮助群众摆脱贫困,我们将愧对先烈,愧对老区人民!”在这次大会上,他还说:“前几天,我沿京九线考察了大别山和赣南革命老区,看到这些地区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他们的主要经验,一条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一条是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他们取得一些成绩,使我们增强了信心,看到了希望。”“全国扶贫工作已进入了决定性的攻坚阶段。希望全党进一步动员起来,全社会进一步动员起来,全体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进一步动员起来,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去夺取扶贫攻坚的胜利。”
这是大进军的号角!
这是党中央吹响的扶贫攻坚大进军的号角!
二
就在这昂扬的进军号角声中,彭楚政又一次来到了他的扶贫联系点古丈县河西镇。
河西,顾名思义,在一条河的西面。这条河,是湘西人民的母亲河——酉水河。它的对面,就是永顺县的王村镇。那是一个著名的旅游之所。猛洞河,就从这里汇入酉水。猛洞河,其险,其奇,不亚于小三峡。两岸百丈高崖,如刀削,似剑劈,猴儿攀不上,鸟儿无处落。一带碧水,从中奔腾而出。多少游客,在此销魂落魄。千百年来,这碧玉闺秀,锁在这百丈高岩之中,不为人识。80年代初,人们推开了集世上名山之大成的张家界的山门,也惊奇地发现了这猛洞河。看过张家界的山,如果不观这猛洞河的水,那将是一大遗憾。而位于猛洞河口的王村镇,为此身价大增。后来,古华的小说《芙蓉镇》改编为电影,独具慧眼的导演谢晋,相中了这里,刘晓庆于是来到这个山镇的石板街卖起了米豆腐。王村更是名声大震。从此,一年四季,这里游客如织……
然而,仅仅与王村一水之隔的河西镇,却年复一年的冷冷清清,无人问津。老辈人说,是河西边的山生得不好。全是一色的叩头山。而东部王村的山,一座座如坐佛。西边的山,全是给东边的山叩头的。所以,自古以来,东部就比西部繁荣、发达、富裕。那时,世上还没有铁路,没有公路的时候,人们出山进山全靠这条酉水河,过往商人、船老板和架船佬,到这里歇息,都是住在王村。那时,王村就有了自己的秀色,一层一层的石板,铺出了一条长长的、窄窄的爬山的街。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山镇。历史上,她就成了土家族首领土司王的所在地。而西部,只有几间不像样的茅棚。
1972年,国家在酉水注入沅水的口子上,筑起了一道大坝,将酉水拦腰截断。大山里奇迹般地出现了一个大湖,这就是风滩水库和风滩水电站。许多人因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家园成了泽国只好外迁。河西镇成了主要的淹没区。山里人有大山一般的胸怀。为了国家的建设,他们承受了又一种牺牲。然而,这却使他们多了几分生活的艰辛。河西,成了古丈这个贫困县里的特困镇。1986年以前,这个1240户、3805人的小镇,有一栋砖房(我真不解当时这里一栋砖房都没有,为什么要称之为镇?这仅仅是对着河那边的王村来的吗?),一辆单车,一块手表,人均收入只有110元。全镇有937户、2850人处于贫困之中。有一年,一个移民因无法养活一家人,而一时想不通投河自杀了……
1987年,彭楚政挑选这里作为他的扶贫联系点,一联就是10年!
10年里,他每年都要在这里的弯弯山道上,在这里的田间地头上,留下自己的许多脚印!
1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瞬间。然而,对一个人来说,却是一段不短的人生。人,活在世上,能给社会留下一点什么,能给人民奉献一点什么,就无悔了。看到河西镇这10年的变化,老彭,你这段人生,应是无悔了!
最穷的镇里,有一个最穷的村。
那就是河西村。村小,82户人家,315口人,80亩田。现在的村党支部书记,坐在她漂亮的小洋楼里对我说:80年代初,她是村秘书。那时,全村人平收入只有50多元,人平粮食只有100多斤。村民的生活来源是5个“子”,即竹篙子(撑船捕鱼)、鱼钓子(钓鱼)、秤杆子(做小生意)、抬杠子(搬运)、柴刀子(上山砍柴卖)。
那一年春天,彭楚政和军分区、县武装部派到这个镇上的扶贫工作队的3位同志一起,来到了河西镇。走过几个村之后,他一头扎到这个村里。一家家贫困的景象,使他们每一晚都睡不安稳。贫困,如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全镇人民的头上,要怎么样才能推翻这一座山,让全镇每一个人都扬眉吐气地昂起头来呢?
成群的大雁在天空飞翔,征程万里不迷失方向,靠的是一只好领头雁啊!雁如此,人也如此。如果说,党中央是全国人民心中的一座明亮的灯塔。那么,村党支部,应该是全村群众心中的一盏灯啊!这盏灯不亮,人心就散,力就聚不到一起,劲就使不到一处,做事,就没有主心骨。我们到这里扶贫,不可能老是不走。如果把村里的班子建设好了,那就等于留下了一个永远不走的工作队。思来想去,彭楚政觉得,工作千头万绪,首先就是要抓好每个村的班子。只有把村村寨寨的灯点亮了,党中央这座灯塔的光辉,才能照亮这山山岭岭……
想到这里,彭楚政心里豁然开朗。于是,他把工作队的同志召集到一起,道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并决定先从河西村的班子抓起。他和大家一起,认真分析了这个村班子的情况。当时,这个村只有两个党员,没有独立建立支部,与河南村共一个支部。支部书记是河西村的,老党员,60多岁了,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
“一、两个村独立建立支部。二、好好物色物色,看有没有更合适的支部书记人选?”彭楚政经过认真考虑之后,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就那么两个党员呀!”
“视野放开一点,现在不是党员,可以发展嘛。”彭楚政说。
彭楚政走了。
过些日子,他又来到河西。这时,两个村独立成立支部了。河西村正好从部队复员回来了一位退役军人,有3个党员了。支部书记仍是那位60多岁的老党员。
“为什么还是他?那个退伍兵怎么样?”彭楚政问。
“接触过几次,好像……”驻镇工作队的同志摇了摇头。“倒是有一个人可以,就是还不是党员。”
“谁?快说说。”
她叫王锡玉,是村上一个30多岁的十分能干的女人,初中毕业生,在村上担任秘书。她个子不高,但头脑灵活,很有思想,胆子又大,十分泼辣,且很能吃苦。当时,她自己办了一个水磨石厂,销路很好,厂子十分红火,有二三十个工人。现在,她又把眼睛盯到山上了,开了几亩山,种上了橘子树。由于办厂,要跑营销,所以她在外面交际很宽,关系很广。
“这个人的政治素质怎么样?有没有愿意作出牺牲、为群众办事的精神?”
“我们考察过,有。这些年,她富了,乡里乡亲有什么困难,她乐于帮助。”
“你们和镇党委谈过吗?”
“谈过,镇党委也很支持,觉得这个人不错。”
“那好,你们向村支部提出,发展她入党。”
“难就难在这里,老支书不同意。”
“唔。”彭楚政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沉思片刻,他问:“老支书对她有什么成见?还是担心发展她入了党,自己党支部书记这把交椅坐不稳了?”
“原因很复杂,我们讲不清。可能主要是怕她抢去了支部书记这个位置。”
“那你们要好好做工作。自己没有能耐带领群众把一个村搞富,就应该让有这个能耐的人来搞。作为一个老党员,应该有这样的胸怀。”
连续两天,一个穿军衣的人,在老支书家里几进几出。老支书是一个认死理的、但又是很纯朴的山里老汉。听说要发展王锡玉入党,他的脸都红了:“她怎么能入党?你看她的水磨厂里,雇了多少人?这是剥削哪!现在的共产党是不是变了?容许剥削分子进门?”
军人深长地叹了一口气,只好退出门来……
三
最深层次的改革,是改变人们的观念。
观念是灯。新的观念,能照亮一片新的天地。
然而,时代是负重前进的。
旧的观念,如一座大山,压在人们的心头;旧的观念,又如一堵铁门,把一个精彩的世界,关在门外……
时代的脚步,每每向前挪动一步,都要冲破很大的阻力!人们要敲开这堵铁门,闯入外面那个精彩的世界,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这位共产党最基层的领班人,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你能责备他党性不强?
也就是在此前不久的1985年,一个秋天的晚上,在我们共产党一个县委的常委会议室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激烈的、耐人寻味的争论。
那就是邵东县。一个如今个体私人经济搞得十分红火,在全省很有名气的县份。
这个县有一个乡镇农机站长,颇有一点超前意识。别人还没有干的事,他敢试试。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个社会还很坚固,只偶尔在不太正规的场合很谨慎地提提: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辅。当时许多的物资,被计划统得很死。他所在的乡盛产煤炭,有很多的村办煤窑,和土法炼焦窑。焦炭那时在许多地方很行销,而本地的焦炭过剩,销不出去,却又四处设卡,不准外销,造成焦炭严重积压。当时钢材本地很缺,要一点点钢材,都得找这个、那个领导批条子……这个农机站长,偷偷地与江西一家钢铁厂签了一份合同,并打开了一条地下通道,组织了一些车子,在黑夜里将本地的焦炭拉出去,到江西那家钢铁厂换了钢材回来……于是,本地积压的货物找到了主,本地奇缺的钢材也有了。农机站的利润当然也可观。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在当时,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县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这个农机站长被专政机关拘留了。
材料很快送到了县委常委会上。
是判?还是放?县委常委会上的争论是十分激烈的。
“他们这样目无国家的法纪,倒卖国家的计划物资,牟取数万元的暴利私分(当时农机站由站长牵头承包)。这不是明目张胆地挖社会主义的墙脚?这样下去,我们用鲜血打下的江山,就会败在这帮人手里!对这样的人,我们丝毫不能心慈手软,应该狠狠地打击!”
“我们党这次整风,就是下决心去除那些生在自己身上的毒瘤!”
“对,只要是毒瘤,我们当然应该切除。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农机站长是不是我们党身上的毒瘤?希望大家实事求是来进行些分析。”有人提议道。
“他把我们这里积压的焦煤送出去了,他把我们这里紧缺的钢材搞回来了,他搞活了流通。应该说,是为我们做了好事。”有人说出了不同的见解。
“可是他违反了国家的文件。”
有人马上拿出了一个红头文件。
“早几年我们全党不是展开过一场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么,你是说这个文件错了?”
“我什么时候说这个文件错了?我只是说,真理要在实践中检验!”
“……”
在当时,这场争论是不欢而散了。结论当然无法做出来。有意思的是,两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都不认识那个小小的农机站长。他们完全是对事不对人的。这场争论看似平淡,细细想来,十分有趣,且非常发人深省。
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转变,一种体制取代另一种体制。这时候,人们的观念难免混乱,于是会闹出一些笑话,于是会付出一些代价。这种代价有时候是十分沉重的。
多少年以来,我们一直这样教育我们的干部和群众: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唯一标准。历史已经在我们一代干部身上,搁下了一个沉沉的包袱。我们丝毫也不应该去责备他们。换一个角度看,这还是一种高度的党性原则呢!当然,这是他们,也是我们许多人的一种悲哀。
那时,建国已30多年了。历史,在我们面前划下了多少沉重的问号!在这个历史时期里,我们丧失了多少使我们民族经济腾飞的机遇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平同志才为我们举起了一束火炬,照亮了一条路。渐渐地,我们的红头文件里,我们的报章杂志上,我们干部的报告里,便出现了一些当时颇为耳目一新的提法:“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商品经济。”“私有制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种有益的补充。”别看现在读来,这些提法都十分平淡,十分轻松,甚至已经过时,但在当时,这每一种提法的出现,都经历过一种沉重,都付出过一番代价。诚然,也推动时代向前移动了一点点。
那个农机站长终于放出来了。
结了近40年的一块坚冰,开始松动了……
四
如今,古丈县人民武装部党委会上,也正在展开一场热烈的讨论。
彭楚政特意赶来参加了。
驻镇扶贫工作队的同志,镇党委的负责同志,多次找那位老支书谈心,做工作。这个倔老头,就是接受不了那个他认定“雇工剥削”的王锡玉入党。后来,他勉强同意拿到支部会上讨论一次。4个党员(后来又从部队复员回来一个),表决结果2:2(有一位党员是老支书的弟弟),形成不了决议。这可难坏了扶贫工作队的同志。
彭楚政听了大家的意见以后,也忍不住在会上说了自己的见解:“那位老同志,在过去的年月里,有过他火红的人生,为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时代前进了,他头脑里那固有的老观念,不仅影响了他本人,而且影响了一个村的经济发展。现在,只要不搞邪门歪道,谁有本领尽快把一个村搞富,就一定要支持谁上台。这就是小平同志说的,不管***,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我们天天说改革。我看,改革的最深层次、最高档次,就是改变我们的观念。同样一个问题,观念不一样,看法就不一样;看法不一样,行动就不一样;行动不一样,效果当然就不会一样。今天,我们一定要用新的观念选拔干部。如果还用这位老支书这样的人当家,来领导一个村,这个村怎么能脱贫?”
“那你说怎么办呢?入党得要党的支部大会通过。现在,就是再开10次支部会,也会是2:2。”一位工作队员很着急地说。
“跟镇党委商量一下,你们3位的党的关系,能不能都转下去,放到有关的村里。”
“对,对,这样,村支部再讨论,就不会是2:2了。”那个刚才很着急的工作队员笑了。
……
1990年,王锡玉这个河西村的能人,终于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年以后,她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这个村寨的灯,终于亮起来了!
王锡玉的能力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她的劲不光用在办自己的小厂子上,而是往更大天地里使了。她带领全村群众,把一个个山头垦翻了。全村,开发桠柑350亩,茶园100亩。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果园。村里也有了自己的企业,集体经济也发展了。集体有了钱,党支部这根全村的主心骨,更硬扎了。
河西村,一年变一个样了。几年过去,一栋一栋的茅屋在这里消失了,30多栋漂亮的小洋楼耸立在酉水河边。家家户户有了原先城里人才有的彩电、冰箱。这个只有300多人口的小村,年总产值达130多万元,人平年纯收入过了3000元。难怪省委书记王茂林同志参观了这个村以后,高兴地说:“你们可是湘西的小康村!”
王锡玉呢,成了省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
全镇最穷的村变了,全县最穷的镇也变了。彭楚政抓一个村引路,来推动全镇的工作。他提出山里人住山吃山,必须靠山养山。穷山坡上有富路,关键是看我们怎么走。在他的倡导下,镇党委带领全镇人民大力开展“千、百、十”和“113”活动。即:规划一个千亩桠柑示范片,办好列溪村的速生林、镇武装部的劳武基地、河西村的椪柑开发等3个百亩示范点,各级抓好10个特困联系户;力争到1996年全镇人平纯收入1000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000万元,在全县创造人平纯收入、开发总面积、乡镇企业利税3项第一。到1997年,全镇的人平纯收入已经达到1050元。如今,茅房不见了,电视机普及了,吃穿不愁了,农民唱起了卡拉ok,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原来的937户贫困户,有843户脱贫了,705户达到小康水平。全镇现有机动车辆60余台,新建砖房120多栋……
昔日那一座座朝东边叩头的山,现今全都昂起头来了!山上,牛羊满山跑,山腰,花果遍地香,山下,新城拔地起……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个村。
在湘西、湘东、湘南的大山深处,一盏盏明亮的灯,照亮了山山岭岭,正在送走贫穷,迎来富裕。湖南省从省级机关、地市机关、县级机关,抽调了1万多名干部,进入3500个特困村。他们进村第一件事,就是下大力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班子整顿好。让这些已不太明亮的灯,一盏盏都亮堂起来。村里有了主心骨,与贫穷奋战的劲头便更足了。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工作,已有许多村摆脱了贫困,过上了温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