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明朝帝王师 8

如果把“清醒”这个词,用到刘伯温身上,可作两重意思解。一是清;二是醒。刘伯温为官清廉、清白,同时又法眼常睁、事事明白。朱元璋欣赏刘伯温的清廉,却又不喜欢他的精明。至于官场,是既不屑于他的清廉,更痛恨他的精明。如此说来,刘伯温岂不成了官场的“毒药”?这还真不是玩笑话。刘伯温知道自己无法待在朱元璋身边了,他想学张良,功成身退从赤松子游。但他清楚,朱元璋的心狠手辣远远超过汉高祖刘邦,像张良那样飘逸而去是不可能的。

洪武四年(1371),刘伯温在追随朱元璋十一年之后,终于如愿以偿退休归田。

退休之前,在京城最后一个春节,刘伯温写了一首《元夜》:

玉漏迟迟出苑墙,星河疏淡月辉煌。

送寒梅蕊清香细,报喜灯花紫焰光。

金阙晓霞来若木,瑶池春色满长杨。

君王注意防骄佚,万岁千秋乐未央。

从这首诗的寓意来看,刘伯温仍不忘作一个诤臣。他要朱元璋防止“骄佚”,他可能是看到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的变化,即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一面正在消失,而骄横之气正日益滋长。由于开始屠戮功臣,朝廷已人人自危。

尽管是委婉地规劝,朱元璋也是不高兴的。他不承认自己“骄佚”,更不希望别人提醒他防止“骄佚”。因此,他同意刘伯温的退休请求,让他回到老家安享晚年。

六十一岁的刘伯温回到老家后,既为了避祸,也为了娱心,便彻底做了一个田舍翁。他每日只做两件事:饮酒和弈棋。当地的一些官员慕名求见,他一概谢绝。这么一位曾为“帝者师”的诚意伯归来,青田县令出于礼节,也为自身计,觉得不晋见说不过去,于是屡屡登门造访,但都被刘伯温谢绝。青田县令于是身着便衣,扮成游学的先生登门,刘伯温秉着斯文同骨肉的旨趣,便让家仆领进门来,寒暄之后留饭。刚摆好菜肴正要入席,青田县令憋不住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刘伯温顿时大惊,朝县令一揖说道:“山民刘伯温见过县令大人。”言毕进到里屋再也不肯出来。经过这一次,除了乡邻,任何生人他都不见了。

尽管刘伯温如此谨慎,但他还是惹来了大祸,差一点让朱元璋砍了脑袋。

南田有个地方叫淡洋,一直是个盐贩聚集、盗贼出没的地方,海盗方国珍就是在那里起事的。刘伯温还乡之后,淡洋的治安状况并没有改善,仍然是个土匪窝子。为家乡计,亦为朝廷计,刘伯温便委托儿子刘琏给皇帝上书,建议在淡洋设立巡检司,调派军队驻守,使奸民无法在此作乱。

这封信没有通过中书省,而是直接送给了朱元璋。尔后朱元璋将这封信批到中书省处理。时任左丞相的胡惟庸,看到这封奏书,心里头便很不是滋味。当初,刘伯温在朱元璋的面前进言,说胡惟庸既无宰相之才,亦无宰相之德。不知何故传到了胡惟庸的耳朵里,胡惟庸早恨得牙痒痒的,巴不得生吃了他,只是找不到机会而已。拿到刘琏的信后,他便找来心腹密谋报复之计。

不久,被胡惟庸派往青田调查的兵部官员回来,向朱元璋上奏了调查结果。说是刘伯温夜察天象,看到淡洋这块地方有王气,便想在这里建造自己的墓地,以利后代。但淡洋居民极力反对不肯迁出。刘伯温想借朝廷之力,设巡检司以驱民。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胡惟庸的构陷。这位奸相太了解朱元璋了,大明的开国皇帝什么都不怕,唯独担心的,就是说某地出了“王气”。如果说别人占了王气,朱元璋也不至于紧张,但是,刘伯温欲占王气,这就是天大的事了。朱元璋一看到这份调查报告,顿时暴跳如雷。不问青红皂白,即行下旨褫夺刘伯温的俸禄。

圣旨到达南田之日,刘伯温诚惶诚恐,一天也不敢在家待了,即刻动身,前往南京向朱元璋当面谢罪。朱元璋在气头上,也不召见。刘伯温便以戴罪之身客居京城三年有余。在这期间,胡惟庸深得朱元璋信任,取代汪广洋当上宰相。刘基得知消息后,对儿子说:“我早就看出胡惟庸不是好人,如果我的话不灵验,那便是苍生的福气。”

风烛残年的刘伯温,面对一个记恨于他的皇帝,一个欲置他于死地的宰相,可谓凄风苦雨度日如年。不久病倒于客邸。胡惟庸听说后,假传圣旨,指派御医前来问诊。据说吃了御医的汤药之后,腹中便长了一个拳头大的石头。在今天来看,这也许是一个肿瘤。但是,在明代,若用药之后而生肿块,便叫“中蛊”。睚眦必报的胡惟庸,欲假郎中之手夺取刘伯温的性命。

腹中肿块越来越大,刘伯温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在洪武八年(1375)三月上书朱皇帝乞求返还故里。朱元璋批准同意。刘伯温回家不到一个月,便撒手尘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