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如此,便对吗?
—— 鲁迅
见刘浩同意报考税警总团,方琴心里很高兴。这样的热血男儿就该去这样的军队,说不定以后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
小丫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姐姐,上前拉住方琴的手说道;“方姐姐,你以后能常来吗,教小丫读书写字。小丫还想上学读书,可是,,,,,。”
小丫说道这里,院里的一家老小都沉默无言。是啊,小丫才十岁的年龄,正是读书上学的大好年华。却要每天出去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辛苦的卖报。哎,可伶这个孩子了。
家里人一下子都不说话了,小丫知道可能触动家里的环境而造成的窘迫,马上大声说道;“其实小丫很能干的,聂叔叔还帮小丫专门写了歌,现在小丫每天能卖好多报纸呢。”
方琴爱惜的摸着小丫的头发说道;“姐姐一定以后常来,教小丫写字,陪小丫玩耍,和小丫一起唱歌给爷爷奶奶听。”
“哦也。太好啦,我也有姐姐啦!”听见方琴答应了,小丫比吃了果果还高兴,小眼睛笑成月牙一般。
“哎呀,”方琴看了下手上的腕表,说道;“我要回家啦,爸妈可能要担心了。”显然这是个极其懂事和孝顺的女孩。
“那个浩子,去送下小方。”母亲李素芬看见这个温婉贤淑的女学生,也是极其喜爱。就如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找个贤惠温顺的老婆,其实八字还没有一撇呢。
刘浩显然不喜欢李素芬在外人面前叫“浩子”自己的小名,听着“浩子”就像“耗子”老鼠的名字一样。瞪了母亲一样,转头打开院门。方琴口里“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小丫”一个个的点头示意后,才和刘浩一起走出了院门。
“看着孩子,多有礼貌,多懂事啊。到底是大户人家的孩子,又聪明又贤惠。”看着两人那么和谐的背影,李素芬不由感慨道。
“别自作多情啦,人家闺女是什么身份,怎么会看上咱们这样的家庭。”刘强冷言的说道。
“不一定啊!方姐姐连我都看的上,怎么会看不上咱大哥呢?大哥哥比我帅,比我高,比我强多了。”小丫嘴里塞着果子还不忘说话。
“哎,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看造化吧。”李素芬唯有叹气的说道。
老城厢狭窄的小路上,刘浩和方琴两人并排前行着。
刘浩低着头,只是埋头走着。“耗子,呵呵,原来你小名叫老鼠啊。你怎么不说话啊?,还为车被砸不开心啊。”
方琴看见刘浩低头不语,出声问道。
“浩子是浩子,老鼠是老鼠,有我这么大的耗子吗?
车是李老师帮我交的押金,一辆黄包车80多个大洋呢,还不知道怎么和李老师交差。”刘浩心情郁闷的说道。
“我找家里要,先帮你把钱还上。”方琴仗义的说道。
“不用,你是你,我是我。我不会要你家的钱的。”刘浩理智的说道。
见刘浩果断的拒绝,方琴有点失落。随后又一想,男人都是有自尊的,随即坦然些了。
“那以后你去税警总团,我可以给你写信吗?”方琴说道。
“我不知道,军队的管理可能会比较严。”刘浩回答道。
“那你给我写吧,我想知道你在税警总团的故事。然后讲给我的同学听,告诉他们,我朋友在中国最好的军队里面。”方琴接着说道。
“那个,那个,,,,,,”刘浩迟疑的说道。
“别磨叽了,一个大男人。害怕我吃了你啊,我是觉得小丫很可爱,想多陪她,也能教她点学习上的东西。”方琴见刘浩犹犹豫豫的样子,一时有点生气。
“好吧,我会定期给你写信。是寄到你家里的地址吗?”刘浩对方琴其实也有好感。人家大户家的学生,能够放下架子,帮小妹学习,自己反而扭扭咧咧的,太不果敢了。
“嗯,不要寄到我家,寄到我同学家。我同学的名字叫杨露,她家有专门的门房,寄到她那里比较好。我把她家的地址给你。”
方琴将同学家的地址告诉给刘浩。然后要刘浩再念一遍,直到刘浩熟练的一字不差的念出来后,才放下心来。父亲管教极严,万一刘浩的书信被家里人发现就不好了。
送到路口到了大马路,刘浩说;“好了,你沿着这条街过去,再转弯,就到了,,,,,,,然后,,,,,,,、”
“我知道啦。”方琴打断刘浩的话,从包里拿出5个大洋,递给刘浩说道;“这是我攒的私房钱,你先拿着吧。以后有什么难处就和我说。”
“不用了,谢谢你的好意,我心领啦。”刘浩决然的拒绝道。
“你拿着嘛,再说你家里这么困难。”方琴还想继续。
“真的不用,草民不受嗟来之食。再见,我会给你写信的。”刘浩十分果断的说完,然后转身就走。
“这个呆子,哼。”方琴有点小恼怒,但马上又放开心来。君子不受嗟来之食,这个家伙还真有性格。
刘浩朝李老师的住处走去。李老师是中学的老师,以他的收入和条件,完全可以在市区甚至租界里找到好房子。可是李老师说喜欢老城厢的氛围,这里民生淳朴,单纯。虽然租界洋楼高大洋气,繁华喧闹,连人行道上的铺装也是全石材的,井然有序中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恍惚穿了一身的新衣服,但冷风过处,依旧少了温暖和体贴。
新城,租界,只有马路,没有街巷。按照严格的功能区块把城市划分为居住、办公、休闲、娱乐、餐饮,人们住在盒子状的公寓里,喧嚣冷却,不见了饶舌,也不会为了东家西家的长短而纠结,在自由中隐私着生活,那也是现代人的追求,圈子之内,是我的是你的是他的,圈子之外,都是妖怪的盘旋。
少了街巷,就少了人情,很少见到穿着拖鞋、叼着香烟的包租婆,也不见用筷子插着油条腋下夹着报纸的老先生,不见成群的孩童们在狭窄的里弄里玩耍的闹声和女孩子们跳绳一上一下银铃般的笑声。
更遑论路边烟雾缭绕的蜂窝煤炉子,以及,竹椅、躺椅、蒲扇、鸟笼、象棋、茶壶,巷子那头的打情骂俏,巷尾的锅碗瓢盆声。
李老师喜欢这里的人情味和市井味道,所以在一直就居住在这里。但是李老师家的房子明显要比其他的房子要好些,是一所两进
两出的院子。有主房、配房、客厅、书房、门房等,并带有后院,就是这样的院子也只要80个大洋。
不过80大洋多绝大多数老城厢的百姓来说事天价,但在李老师这里就根本不是事。为什么呢?因为他是老师。
有人可能会问,不就是个老师吗,那时候的老师很有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