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林海音:城南依稀梦寻 9

“为何我写作?我心中所蕴蓄的必须流露出来,所以我写作。”(贝多芬语)林海音正是这样。那么她如何把握小说题材呢?她所钦佩的前辈女作家凌叔华,当年和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吴尔夫用英文通信时,吴尔夫一直鼓励凌用英文写作,要写自己切身熟悉的事物,说:“……继续写下去,自由地去写。不要顾虑英文里的中国味儿。事实上,我建议你在形式和意蕴上写得很贴近中国。生活、房子、家具、凡你喜欢的,写得愈细愈好,只当是给中国读者的。……”林海音是在写作40年以后才读到这段话的,但她不禁心中惊喜:自己的文学写作同这样的写作理念是这么地接近呢!

林海音的文学创作生涯始于1950年写的一篇小小说《爸爸不在家》。在此之前,她一直从事的是新闻工作。从北平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她就进入了成舍我先生创办的《世界日报》当记者。林海音觉得,新闻写作一定要忠实地把各方面所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它只可以解释,却不能加入主观的见解。比如一件刑事案,在未破案和法院审判以前,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下断语。她自然格守这做记者的本份,但这样的采访、记录工作,日久天长一成不变,心里便厌烦起业。她会对那案件发生疑惑,关心结果怎样了,而且她也有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新闻的照实记录渐渐不能满足她的写作欲望,她要做的是把自己编排的故事写成小说,她要假设那案子的主角涉案的动机,人物的类型,按自己的想象虚构故事的进展。

林海音开始阅读二三十年代作家的作品,正是她读初中时。那时中外作品也真丰富,中国的她喜欢凌叔华、沈从文、苏雪林、郁达夫等人的作品,外国的像俄国的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英国的狄更斯、哈代,德国的歌德,法国的莫泊桑、巴尔扎克,日本的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林芙美子等等,都是她喜欢的作家。她贪婪地阅读着。

林海音的小说创作大都以女性细腻的眼光,透过妇女的遭遇,来表现民国初年以来不同阶层、不同类型妇女不幸的婚姻故事和悲剧命运,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女性艺术形象。而她的可贵,不仅仅在于以渗透着人性的女性写作,形象地描写与反映妇女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忍受着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痛苦、不幸和折磨,而是“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叶石涛语)

林海音执拗地把题材只限于女人身上,而又以女人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来雕塑成一个女人的世界。翻滚在这个世界里的女人们,虽然有的也尝到过生活的欢乐甚至刻骨的真爱,但没有一个女人得到真正的幸福。林海音的小说几乎都是写女人的悲剧,婚姻,家庭,儿女,老人自始至终是她描写的对象。“在这狭窄的天地里,她洞悉人性的诸相,生为当代中国人的苦难。虽然她的探求使得她触摸了家庭以外社会枝枝节节的诸现象,那是无意触及的,也令人觉得无关宏旨的陪衬,她真正有兴趣的,就只有最古老又深刻的问题——女人的命运。”(叶石涛语)在林海音的笔底,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沦桑和时代的推移,都是透过女人悲戚、酸苦的心声来寻觅表现的。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