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林海音:城南依稀梦寻 5

林海音成为一个北京小姑娘的生活,起步于椿树上二条的新家。在这里,她开始穿打了皮头儿的布鞋,开始穿袜子,开始喝豆汁儿,开始吃涮羊肉,也开始上师大附小一年级。清早,扎紧了狗尾巴一般的小黄辫子,斜背着书包,沐浴着晨曦去上学,是多么的快乐、兴奋、温暖。严格的父亲不许她上学迟到,不许她坐洋车上学,要“自个儿”走着去。这是林海音从父亲那里得到的人生第一个教育。

也是在这个时候,《城南旧事》里的重要人物——宋妈出场了。她是海音新出生的弟弟的奶妈。那时,小英子常随母亲和宋妈去下斜街的土地庙买家用品。她最爱吃灌肠和扒糕,想想都要流口水。她总喜欢玩套圈儿的游戏,可却总连个小泥狗也套不着。

海音在新帘子胡同的家因在胡同尽头,又是个死胡同,所以很安静,每天放学回来,一撂下书包,她就跟宋妈带着弟弟妹妹到大街上看热闹。有时候,放学回来时,宋妈领着弟、妹已站在门口儿“卖呆儿”等她了。她见过出大殡的,那行列能有几里长,足够看上两个小时。那时,只有钱有势的人家死了人才出得起大殡,也是要“死后哀荣”,专选一些大街绕行,做一次最后的煊赫!沿街的店铺有的在马路沿上摆个祭桌,待披麻带孝的孝子走到这儿,叩头道个谢,倒叫那店主感到莫大荣耀似的。而看热闹的人们,并无哀悼之意,好像对死者能有这般的死后哀荣,心中有无限的艳羡。

虎坊桥是英子成长中最难忘的地方。这时,她的二妹也从台湾送了来,而母亲又生了四妹、五妹,家里人丁兴旺,虑坊桥大街上也多姿多彩。英子上三、四年级了,每日仍是走读,从早到晚所看见的人和事可太多了。她的幼小心灵里开始装上对现实人生的种种情绪:怀疑、同情、感慨、兴趣……。一条街包含了许多的人生世相,小英子开始了对人世间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她在这里看到过“出红差”,就是要把犯人押到天桥一带枪毙,看热闹的人跟在囚车后面,和车上的犯人呼应地叫喊着。犯人喊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人群便爆一声“好!”这哪像去送死,完全是众友欢送的行列。

那时正值北伐“闹革命”,也是新文化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发展到高峰。英子也在时代的潮中剪了辫子。有一天,她还和妹妹一起,站在门前,每人手上举着一面青天白日旗,被日本报馆的记者照了相,登在一本日文的记述北伐成功的杂志上,上面说:中国街头上的儿童都举着他们的新旗子。

英子在虎坊桥的童年生活是丰富的,大黑门里的小个小女孩常常琢磨发生在周围的事情,见到那个穿着蓝布大褂卖假当票的瘦高个儿,她会气红了小脸,手掐着腰,瞪着眼气势汹汹地为受了骗的乡下人鸣不平:“骗人是不可以的!”英子打小就有的不平的性格,一直到她老年都还一样地存在着。林海音是个顶热情的人,心眼儿好,悲天悯人,爱打不平,对弱小者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充满了同情和谅解。这从她长大以后成为作家写的作品里可以读出来。文如其人嘛!

林海音想起虎坊桥,便忘不了街上那个又脏又胖的老乞丐。她常在冬天的早上看见他,穿着空心大棉袄坐在英子家的门前,晒着早晨的太阳拿虱子。身旁放着个没盖儿的破砂锅,里边盛着乞讨来的残羹冷饭。英子见他食指舔了唾沫沾身上的虱子,就恶心。看到他抱着一砂锅的剩汤水,仰脖灌下肚的样子,小肠胃直往上翻。她好奇地问宋妈,他怎么不肯找事做呢。

宋妈告诉她:“没听说吗?要了三年饭,给皇上都不做。”大人的答复怎能让小英子满意,她又在心里寻思开了。林海音后来写了不少小说,都有以此地为背景的,这也该得益于英子幼年的细心观察和小脑瓜的爱思考吧。

英子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家搬到西交民巷。那里街头常走过一队队的救世军,穿着灰色的制服。救世军的摇鼓一响,各家小孩都往外跑,看热闹,听传教。父亲要英子周末去“福音堂”听洋人传道,至少可以学点英语。其实她是喜欢那儿发的书片。英子打小就喜欢新鲜刺激的玩艺,在“福音堂”,英语是没学会一个字,倒是学会了这样的歌:“耶稣爱我真不错,因有圣书告诉我,凡小孩子都牧羊……”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