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离开大陆以后,一直到晚年,连语言带生活形态,依旧“比北京人还北京”。听她在电话里用纯粹的京腔聊天特别开心,那话语又甜又脆又热,开心极了。这时,我眼前便浮现出了带调皮劲儿的英子来。我听得最多的是林先生在电话里跟我用她那干净利落脆的京腔聊天,那声音直暖到我的心脾,就觉得是在听祖母给我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她总爱说“赶明儿个”、“这么样儿啊”之类的口头语,让我感到她似乎就贴在我的耳畔。
真是的,难忘北平,林海音从京味儿开始的5岁,一直到80岁的现在,连语言带生活形态,就像别人常说她的:“比北京人还北京!”她的文章也是有着浓厚纯正的京味儿。“英子的乡恋”以亲切的京味儿语言,写出了老北京的色、香、味,老北京的风采神韵、人情物事尽在笔底,全然一幅用文字绘制成的展现老北京市井风貌的“清明上河图”,人文、历史、民俗、自然风光、百姓生活等等,都在这画卷里了,那刻骨铭心的乡思和沉甸甸的怀念,渗透在每一滴笔墨中。
林海音怎么忘得了北平!如果把林海音这辈子分成两半,她的前一半是在北平度过的。怀念“老北京”,介绍那里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就成了下笔难忘,习惯成自然的事。她的《家住书坊边》整本都是写老北京的,真是一本京味儿回忆录。她写老北京的文章可太多啦,连题目都透出京味和乡恋,像《虎坊桥》、《北平漫笔》、《苦念北平》、《骑小驴儿上西山》、《老北京的生活》、《访母校?忆儿时》、《我的京味儿之旅》、《城墙?天桥?四合院儿》。林海音说:“我漫写北平,是为了我多么想念她,写一写我对那地方的情感,情感发泄在稿子上,苦思的心情就好些。”
台湾是林海音的故乡,北平是她长大的地方。在北平的时候,常幻想自小远离的台湾是什么样子,回到台湾台后,却又时时怀念北平的一切。她是多么希望将来有一天,“两个地方接起来,像台北到台中那样,可以常来常往。那时就不会有心悬两地的苦恼了。”她在北京住得太久了,童年,少年,而妇人,最美好的生命都在这里度过,像树生了根一样。她在北京——她生活在此时叫做北平——住了二十六年,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了这座古城。她是多么熟悉这里的季节啊!她会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到中山公园细细地品赏牡丹、芍药。许多夏季的黄昏,她懒洋洋地倒在太庙静穆松林遮掩下的藤椅上,捧着一本心爱的书,喝几口清淡的香片茶,听几声悠长的夏蝉鸣。
北平秋的气味最好闻。林海音小的时候,逢秋最爱去的是西单牌楼。那里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街道上和人群中。刚捧定一包热栗子,另有阵阵清香的味儿飘过来,嗬,原来是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海音喜欢吃这些秋之果。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掰两截,水都不流,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嫩而无渣。“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秋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合不拢嘴。西山枫叶红透的时候,海音常约了同学踏上海淀道去寻秋。看红叶,听松涛,或者把牛肉带到山上,吃鲜美的松枝烤肉。回来时,不忘摘几片红叶,夹在书里。
到了冬天,骆驼队来了,就停在英子家的门前。看过电影《城南旧事》的读者该记得这样一个好玩的情景:英子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着吃草料。丑脸,长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了胡须,它们咀嚼得那样安静。英子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不自觉跟着动了起来。
领头儿的骆驼长脖子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路来“铛、铛、铛”的响。英子问爸爸为什么会这样。爸说骆驼很怕狼,脖子上挂个铃铛,狼听见了,知道有人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英子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与大人不同的想法,她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英子是多么想念北平,想念童年住在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她住过的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风光。她默默地想,默默地写,北平的景色、童年和人物就扑面而来,于是就有了展现二十年代北京风土人情和生活真态的《城南旧事》。它以朴素的写实风格,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有学者说它是“人生最朴素的写实,它在暴行、罪恶和污秽占满文学篇幅之前,抢救了许多我们必须保存的东西”。它是那么的亲切、自然,有一股让人觉到热乎乎的亲和力,充满了生气,情调和乐趣。而这一切,均来自林海音生命里的真和性情里的热。高阳先生对林海音的作品有过这样的评价:“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
德国大诗人海涅说过:“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笔往往是超出他灵魂以外的东西”。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在读时只觉得是个不经意的小故事,但读后的震撼很大,会觉得一个小故事何以会给你这么大的激荡和震撼?她的写作技巧很自然,隐藏在不经意的、不自觉的、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文风里,这与她的性格为人,是一脉相承的。她率真、直接,给人一种家庭主妇的温暖感觉,就像她的文字,是直抒胸臆。在她的作品里,从没有刻意的技巧性东西的痕迹,而是舒缓自然,像一条小溪流,晶莹、明亮、澄澈,读者能听到它的响动,它舒舒缓缓地就流出来了,带给你清新、爽朗、温馨和豁达。
一个作家的作品如果仅仅反映某个时代的问题,他只能是那个时代的作家。一个作家能不能立足长远,与他的作品能否超越时代背景有关。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写出了人类命运共通的东西,是超越时代的,也是经得起时间磨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