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探陵笔记 第三十章:通天鬼塔

此刻,我不知该如何用言语来形容内心的感受,只是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

尉为壮观的地下工程,谁知道其中付出了多大代价?只是用来作一个人死后的安眠之所,实在是没有丝毫意义的。

历史遗留不由我来评价,无论错对与否,都已经无法改变。

又走了几步,抬眼望去,天上的“繁星”散发出耀眼的湛蓝色光芒,璀璨奢华。虞王用来布置星辰的应该不是明珠,而是一块块晶莹剔透的水晶。

想到这里,我立刻意识到,这里原本很可能是一个大型的水晶矿。虞王在采矿的过程中建造陵墓,作为安眠之所,而那些采出的水晶矿石,均用来修筑上面的水晶宫了。

如此想来倒也合情合理,只是不知这虞王何以突发奇想,在矿坑中修筑陵墓?莫非这里还是一块风水宝地不成。

地下河中的河水安静得流淌着,从我眼前来看,应该刚好环绕宫殿一周,那流动着传来的未必是水声,可能是先前水晶宫内积水大量倾泄所造成的涟漪,水也许是死水,人一定是死人,是以我推测这条地下河应该是人工所为。

仅仅是在山体中开凿一个好似这样巨大的空间已经不易,更惶论搬运建筑所需,会不会原本就是一个天然的地下空腔,只是被人为改造了一番?

我走在神陵的石道上,脚下是平滑的青石,两旁多有散落的石佣,姿态各异,均非我族类,奇兽异形,不能辨认。

身影穿梭在残垣断壁中,稍逊的一些地面建筑,终究是历经不了千年的时光,都倒塌下来。巨大的石柱断裂在眼前,我从缝隙中安静走过,手电四下打量着。

整座陵宫的面积是十分大的,穿行了约摸半个小时,这才隐约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建筑物,也许就是冥殿了罢。

走近了看去,我整个人也就怔在那里,身体颤抖起来,视觉上因为受到了巨大的刺激,以至于几乎跪下。天呐!震撼到无以复加。

面前是一座巨大的玲珑石塔,由下可见不过一层,约二三十米。玲珑塔大多七层,眼前的石塔极有可能在两百米以上,方才所见的巨大冥殿轮廓不过是石塔一角。抬眼望去,目光不能穷尽,手电的聚光性能不错,也只仅仅映射出塔基而已。石塔似乎整体倾斜进其后的岩壁中,塔身无门开启,乍看来似乎整体雕逐于一块天然的巨石之上。左右纵向二三百米,光线阴暗处更是浩瀚无边。如果不是实体,内部的空间恐怕可以抵得上十个天安门广场。

一阵寒风吹来,吹动我凌乱的发丝,整个人却丝毫不为所动。在空中形成了气旋,风声在空旷的地下传播开来,尖锐刺耳。仿佛暗处有人在窃窃私语,又好似来自地狱千万恶鬼的哀嚎。

我的脑海陷入某种意境,几天前的一幕幕又浮现眼前。我想起了陈之涵他们,想必此时外界已经天明,陵墓中却是无所谓白天黑夜的。他们发现我们不见,必然是万分焦急,殊不知我正处于鱼腹之中。记得来时,曾同眼镜探讨过虞国的历史,他说虞王死后建造鬼塔,以镇压生前杀戮亡魂,眼前的石塔莫非便是虞王鬼塔?里面真的镇压了万千恶鬼?

不对,我回到现实中来,想起刚才所见一幕幕,那些残垣断壁……这整座虞王陵宫分明是个半拉子工程,那些附属宫殿原本就没有建成,千年后才造成了一个破败遗迹的假象。所有的工程在进行到一半突然停止,莫非鬼塔并非虞王所筑,而是在建造陵墓时偶然发现,于是才中止了一切活动,将这座地下埋藏了不知多少岁月的石塔挖了出来。

眼前这座倾斜的石塔分明是从地下挖出来的,石塔的历史居然可以追溯到战国以前?

塔分多种,古埃及的金字塔也是塔,而这种玲珑宝塔,却是古印度的产物。我记得历史书上是说,佛教由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那时,塔这种风格的建筑物才随之传入中原。玲珑塔本就是佛教建筑,作为供奉舍利子之用,然而在战国虞王墓中发现玲珑石塔,不可谓不是一件奇事。

不过在我看来,战国以前有塔状建筑物也许并不稀奇。据晋代王嘉《拾遗记》中记载,燕昭王七年, 印度有道术人名尸罗,历经五年,千里跋涉来到燕都。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时,中原与古印度便已经有了文化交流。当然,这个观点在现代并不为界内多数人所接受。我本人并不是很精通历史,但是我知道小说《封神演义》中有个托塔李天王,背景是商朝,是否意义着商朝以前便有这座玲珑鬼塔了呢?小说毕竟不是史书,内容也只是志怪罢了,算不得准,毕竟作者是明朝的,那时的中原恐怕早已佛塔林立了。

此时推测石塔的历史貌似并没有意义,我只是好奇这座石塔的来历,原来又是作何用处?

虞王既然将发现了石塔,何以将工程进行到一半却又放弃挖掘?莫非他在这座石塔上,还发现了别的秘密?

难道……会不会与他后来的征战天下、所向披靡有关系?史书中的虞王简直被神化成了战神,一个羸弱小国怎么能够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抗衡?莫非石塔之中有他战无不胜的秘密?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