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回知道宜兴这个地方,是在1979年年初。那时在江苏师范学院上学,因为经历了“文革”和插队,再上大学时,年纪倒也不小了,二十大几了,却是十分的闭目塞听、孤陋寡闻。之前没有听说过宜兴,更不知道有善卷洞、张公洞等等。因为从小在苏州长大,插队之地也是苏州的农村,就是一只苏州之蛙,苏州以外的什么什么五彩,什么什么缤纷,一概不知,一概不见。
但我们班有见多识广的同学,他们早就知道宜兴,知道宜兴的洞。于是,那一年的春天,同学间互相传递,互相鼓动,决定到宜兴去春游,去看善卷洞。
记得我们分头到处借车,我也想了许多办法,但是没有借成。最后肯定是有车的,是哪位同学建功立业,已经记不清了,反正我们坐上大客车,往宜兴出发。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十分挥洒。
一个眼睛和思想都十分茫然的大龄青年,到了宜兴,到了善卷洞,忽然睁开了眼睛,忽然接通了思路,那真是用得上一个惊字:惊讶,惊叹,惊艳,惊为仙境。
这才知道什么叫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才知道了什么叫大开眼界。善卷洞,三万多年的一个洞,简直难以用形容词来形容,也难以用通常的感慨来感慨。鬼斧神工,大自然的造化,在这里尽情施展,恣意绽放。老天爷对宜兴,真是十分十分的厚爱、十分十分的眷顾啊。
记得我们在这个神奇的洞里走了又走,看了又看,流连忘返。我们竟然穿越了数万年,从洞里出来的时候,我忽然想,我长大了。
前不久,去年的某一个时间,我也去到某处的一个溶洞。从知名度、从面积、从其他各方面,可能都与善卷洞不相上下,但是物是人非。我们走进洞去,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快快地走出去,身上黏黏的,又闷,地上又湿又滑,光线又暗。腿脚也大不如前,所以只是闷着头高一脚低一脚地往前赶,根本就没有欣赏奇迹的心情。等到看到洞口的光亮时,心里一阵庆幸,终于出来了。这哪是旅游呀,分明是在完成一次十分不情愿的任务。
庆幸的是,我在那个对的时间,到了那个对的地方——1979年春天的善卷洞。
那算是我的人生的第一次远足。虽然从苏州到宜兴,到善卷洞,距离不算太远,但是我从心理上从精神上走出了可贵的第一步。这第一步,跨到了宜兴,宜兴就是我的启蒙老师,从此以后,宜兴就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常来常往,在我的心里常驻常守。
在后来的许许多多的日子里,我会经常到宜兴去,是因为文学,因为茶和壶,因为竹海,因为宜兴的更多的滋养和内涵。
紫砂,让宜兴走向了世界。
竹海,让世界走向了宜兴。
宜兴的古迹,遍地珠玑,熠熠生辉。
宜兴的文章,千古流传,常读常新。
许多年来,我们一趟又一趟地来宜兴,像走亲戚,像回娘家,像到邻居家串门。我们在宜兴有了许多难忘的经历,我们在宜兴收获了许多珍贵的记忆。
就这样,宜兴的特有的魅力,宜兴的神奇的气息,泌入了我们的心灵深处,吸引着我们继续一趟又一趟地到宜兴去。
我最近刚刚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题目是《下一站不是目的地》。写一个现代的人,每次外出开会或者参加活动,都是火急火燎,匆匆忙忙,总要提前逃会。逃到哪里去呢?逃到那里去干什么呢?结果就是,逃到另一个会上去,逃到另一次活动中去,并且在另一个活动中继续火急火燎地策划提前离会。
其实这个人就是我自己。
但是唯有在一个地方,我是想留下来,是不想即刻就离开的,那就是宜兴的竹海宾馆。
竹海宾馆有什么特别的呢?难道它窗外的蓝天比别的地方更蓝吗?难道它门前的竹林比别的地方更绿吗?难道它不远处的山峰比别的山峰更俊美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无论是与不是,一到这个地方,我就想,这真是一个值得驻足,值得待留的地方。
我的想法其实也很朴素,并不难实现,我只是想在这里多住几天。
虽然第二天我还是走了,但我的想法依然在,一直在。所以,我也相信,我应该能够实现自己的意愿,在宜兴的那个地方,多住上几天,关掉手机,享受宜兴。
可能吗?
可能的。
三十多年前,我到善卷洞去,认识了宜兴;三十多年来,我从善卷洞出发,一次又一次和宜兴相遇,一次比一次喜欢宜兴。
这是我和宜兴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