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记:春秋兵器谱
如果你有幸生在春秋时代并幸福地当了兵或者一般士人的话,那就都要练习射箭。射箭不仅对力气有要求,而且那还是件技术活儿:前手如推泰山,后手如握虎尾,掌心如握鸡蛋,弓要拉满,双臂要求舒展并与箭平行,稳定到胳膊上可以放置一杯水。射箭时右手手指要夹住四枝箭,一枝射完了再射另一枝,不用松手就可连续射出。射出的箭要求直穿敌人咽喉,因为那里没有甲胄。这些要求针对的可不是步兵,而是站在奔驰颠簸的战车上的车兵。多不容易啊!
那时的弓已经使用“复合弓”,弓体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这种弓的射击精确度和杀伤力都非常可怕,最大射程400米,有效射程60~80米,近距离可以射穿一头野牛,威力和有效射程相当于现代一般的手枪。
因为要将各种材料配合在一起,所以制作“复合弓”对工艺的要求就极高。首先讲究取材的季节和加工的气候。冬天采来柘木——必须选用柘木,是上等的制弓木料,把它浸在动物犄角熬成的胶里(最好是用大黑牛的犄角熬的胶),一直泡着,泡到夏天再拿出来加工,秋天再合成弓体。弓体是“三层合一”结构,非常硬,装弦的时候必须借助膝盖的力量才能把两头扳弯,并迅速装上弓弦加以固定。弓弦绷得紧极了,像琴弦,一拨就能发出响声——弦乐器就是这么起源的。弓体的中层是柘木薄片,外用几层上等竹片,最外层是牛筋,再用蚕丝绕紧,表面涂漆增加韧度。漆干之后再描上花纹、镶嵌金玉,弓角两端还可饰以华丽的动物犄角。制作一张上乘的弓一般需要花三年时间。漂亮的弓简直就是工艺品,那时过年过节诸侯之间不收礼,收礼只收漂亮的弓。
有了弓就要有盾,步兵盾高1米,宽60~80厘米,形制狭长,中间微凸以卸掉箭矢的打击力。内侧以木框为骨,外蒙多层麻织物和皮革,最后涂漆施以彩绘并绘以狰狞的兽头。这样的盾,没有金属护层,以养由基射穿七层皮甲的神力,完全有可能洞穿。
春秋时代,青铜戈、矛、戟是主战兵器。都什么样呢?矛的样子很像体育课的标枪,戈像大镰刀,戟则是二者的结合体:上边有尖(如矛头),脖子处平伸出横枝(如戈头),有的甚至联装了两件或三件戈头,等于是自上往下有三个横枝。戟合并了矛和戈的两种功能,它的竖尖等于矛头,可以刺;横枝起到戈的功能,可以钩、可以啄、可以割(这三者是戈的功能),成为春秋最流行最具杀伤力的青铜兵器。但是戟和矛、戈一样,都不能劈砍,这是青铜材料脆硬的通病。等坚韧的铁器时代来临以后,劈砍类武器如关老爷的大青龙偃月刀,才孕育出炉。
三国勇将典韦、吕布都使用戟。典韦的戟柄短,适于投掷,叫做手戟。辕门射戟的故事,就是吕布把他的方天画戟插在营门,一箭射去,正中戟的小枝(即横枝)。吕布的戟,横枝外端纵向又铸了一个锋利的月牙,可以当刀使,实际上叫戟刀。我国从前的机关大院封闭而保守的大铁门顶子上,还有这种尖东西的缩型呢——一排十几个小戟刀立在门上,防贼用的。上世纪80年代如果你放学回家晚了,就得爬门,从这戟刀顶上翻进去。回忆起来,着实郁闷而有趣得很。
如今美国人的警棍也是戟形的。曾经有一个美国警察,拿警棍上横生的小枝,从饼店偷着挑出一个多纳圈(donut)来吃——那个戟翅正好可以穿进多纳圈的中心洞子。不料这事被饼店的摄像机录下来了,这警察为偷一个饼而丢了饭碗。
这里特别要说说戈、矛、戟的柄。柄不是一根光棍子(像古装电视剧上那样),而是硬木削成八棱体(横截面为八边形),外边再附上八片竹片,用牛皮带子像捆羽毛球拍那样,螺旋地把整个八棱体硬木与八片竹片缠紧。牛皮带子外面,再刷上血红色或黑色的漆,漆皮上面用彩色颜料画上图案,很精美。这种以木棒为芯,外贴多片竹片的柄,称作“积竹柄”,截面是椭圆形以便掌握。它的特点是有弹性和韧性,耐用,刚柔相济,坚韧不折。《三国演义》电视剧里那些士兵的枪都是一根剥了树皮的木棒连着一个铁枪头,吕布戟的那根木棒还是曲的呢,好差劲啊!
步兵使用的戈、矛的柄比车兵使用的要短,大致80厘米,单手使用,另一只手可以执盾,称为“干”(所以你知道“干戈”是什么意思了)。
商朝时候曾有青铜刀而没有青铜剑,到了东周春秋时代,就已成了剑的时代。刀就变得很少见了,这是因为青铜器不适合铸成刀。
刀的作用是劈砍,但青铜材料脆硬的弊端,使它不利于劈砍,砍劲大了就断。所以,春秋时代少有青铜刀。春秋时代的青铜剑也不利于劈砍,都是用剑尖儿捅,且以50厘米为宜,很短,才一尺多长,长了更容易断为两截。后来秦始皇时期的剑估计是铁的,铁柔韧性好,不易脆断,所以剑长可增到一米四。始皇老兄被荆轲袭击时,他的剑长得都拔不出来了。后代剑的标准长度,以垂手倒持把柄,剑身上擎,剑尖抵达眉毛为宜。过短了,打架吃亏,过长了,抡起来削自己脑袋(李连杰小时候个子矮,练剑,被剑伤了脑门儿——据说)。
针对这些冷兵器的防护手段就是铠甲和头盔。金属铠甲在春秋时代极为稀少,秦穆公在“韩原大战”中身穿七层甲还能站立起来,是因为那是皮甲。按照制造规格,一顶头盔一般由不同形式的十八片小牛皮块块编成,一套皮甲则需一百八十三片,用丝带子编联成幅,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三部分。外表面涂有一层比较厚的生漆,并用红色矿物质颜料绘上兽头以威慑敌人。
战车兵是在车上,不需要乱跑,站着就行了,所以装甲比那些需要奔跑的步兵要沉重一些:在皮甲的小块块上面,钉上青铜锻打的小片片或小泡泡,一般集中在胸部、背部和甲裙局部,以加强防护能力。战车上的三个战斗员的甲胄还不一样。御手采取跪姿,不用参与搏斗,所以甲胄格外严。他两臂平伸拉着马缰,所以胳膊上的甲一直到手腕,甚至还有舌形护手,甲片较小,以方便臂部活动,颈部立有坚硬的领盆,随身佩带短剑。车右、车左就略少一点,因为需要挥舞格斗,所以胳膊上无甲,颈部也低。
所有这些甲具,都属于皮甲范畴。而铠甲则专门指铁甲,那是未来铁器时代的东西。即便在未来,也只是在皮甲上面钉了少量铁片,而不是整个金属的。整身的金属甲胄,是欧洲骑士们的癖好与专利。这帮人力气大,所以爱穿。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有西方骑士银光闪闪的大白盔甲展出,把骑士的躯干、四肢、头部全部遮掩,达到“刀枪不入”的程度,相当于一个单人坦克,只露出两个眼睛。据说每次穿盔甲,即便体大力足,仍需要专人服侍,就像现在的新娘穿嫁衣。一旦从马上摔下来,那就落地凤凰不如鸡了——没有人扶,是上不了马的,要不怎么后来被老成吉思汗的轻骑兵儿子们,打得溃不成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