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走出象牙之塔 写出人物的性格美——《谭震林外传》品读

这几年,董保存对革命历史特别是对老一代革命家的历史,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他神游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大海里,收获甚丰,接二连三地有多部著作出版,况且多数作品一经问世便被报纸、电台连载连播,有的中央级的大报甚至不惜以整版篇幅选载,这足见他的作品的社会影响。他的《杨余傅事件》、《八月悲剧》等报告文学及多部革命历史题材的中长篇小说,都曾成为热门书为广大读者所传诵。这对于一个一面当编辑、一面搞创作的作家来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他的一批有影响的作品的相继推出,使他成为一个以写革命历史题材见长且为文学界所注意的作家。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谭震林外传》,是他为人称道的又一部力作。

一提“外传”,有人常以秘幕野史、趣事轶闻之类的消遣读物视之,认为此类作品拿来消遣尚可,具体有多少文学价值及鉴赏意义,则就另当别论了。这实在是一些缺乏严肃认真创作态度的平庸之作使然。其实,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确也不乏思想及艺术上都称得上为上乘的力作,有的作者不靠“吃题材”,而是在题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之外,寻求思想上及艺术上的更高标准,从而使作品在较高的层次上给读者以审美感受。在我看来,保存同志的《谭震林外传》当属后者。

文学是人学,报告文学既称为文学,自然在创作中就不能放弃对人物形象的刻划;或者说,应把写好人物作为自己创作上的第一追求。否则的话,作品就难以给读者以文学意义上的审美愉悦。不注重对人物个性的反映和形象塑造,偏重于事件本身的叙述,不能不说是一些有关革命历史人物传记读物中存在的弊端。保存同志在其《谭震林外传》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很久以来,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所听到的革命史中的人物,个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到了我们作品、传记中就黯然失色了呢?写出来的人物都是差不多的,有远见卓识、英勇顽强、临危不惧。这些,当然是他们的品格,但其中鲜明的、独特的、性格化的东西呢?往往没有多少。这究竟是为什么?”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以写革命历史题材为主的作家,作者这种充满隐忧的探询式发问,一方面指出了此类作品的弊端;另一方面,则隐约表达了他采访创作《谭震林外传》的真正动因。而《谭震林外传》的创作成功,则又从实践上回答了他自己提出的这个在文学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果说《谭震林外传》有什么特色的话,那便是作者写出了传主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美,写出了我们生活中与众不同的“这一个”。而这一点,也正是《谭震林外传》一经问世便为广大读者所关注的重要原因。

从美学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是指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由于先天的生理条件及后天环境的不同,人与人的性格自然是有着千差万别的,但一般说来,果断坚强、勇敢无畏的性格及形象表现是美的,因为这些性格特质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群体向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敌对力量的斗争,以及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有益的。所以,展现人的这些正面精神品质的文学作品,最易为广大读者接受和认同。在中国革命史上无数性格鲜明的风云人物中,谭震林无疑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个。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磊落胸怀和浩然正气,代表了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凡是和谭震林接触过、生活过的人,这是有口皆碑的。如果从文学角度来看谭震林,诚如作者所言:确实是个“宝”。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比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毕竟还有一定距离,要用文学手段对谭震林这个“宝”的五光十色的斑斓色彩加以艺术地展现,又必须进行文学艺术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在这方面,我以为作者是颇费了一番艺术匠心的。对采访得来的大量珍贵史料,他没有像有的作者那样有文必录,更没有像有的传记读物一样流水帐似地从生写到死,而是精心选取了最能代表谭震林性格的一些最主要的故事情节加以艺术表现,从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果对谭震林的人物性格用一句话简单加以概括,那便是无私无畏、刚正不阿,实事求是。不论是对敌斗争的艰苦岁月,还是身居高位的和平时期;不论是面对阴谋家的攻讦,还是面对革命同志对自己的误解,他都能表现出一个老共产党人的磊落胸怀和坦荡正气。而他的这种令人为之肃然起敬的可贵品格,又都是通过一系列生动感人的事件加以表现的。书中最为精彩也是最为撼人心魄的篇章,莫过于“大闹怀仁堂”事件。这是谭震林人生历程的壮丽一页,也是最能集中体现谭震林人物性格的精彩篇章。在“文化大革命”黑云压城的日子,面对“***”对老干部的疯狂迫害,他拍案而起,不仅直接指出迫害老干部的学生头头蒯大富之类是反革命,而且指名道姓地骂起***来。他甚至把心窝子里的话都掏了出来,毫无顾忌地表达了他对“文化大革命”的不理解和坚决抵制。他敢于指着鼻子痛骂张**是“要整掉老干部,把老干部一个个打光。”他置个人安危荣辱于度外,仗义执言,厉声斥责,使满座为之震惊。会后,他余怒未消,又给***写了一封言辞犀利的信,信中公开指责***“比武则天还坏”。他还要求面见***,向他当面陈述自己的意见。在当时的环境下,这需要怎样的胆识和气魄。披肝沥胆,坚持真理,这便是谭震林的个性。他的这种品格,还表现在他为人处事尊重真理而不附炎趋势的人格上。在“文革”的特定环境下,像***这样炙手可热的人物,少数利欲熏心者巴结还唯恐不得机遇;而谭震林面对***的拉拢,却是断然拒绝。正如他后来多次所说:当时“要是跟了***,我的官比谁都大。”这句话一方面道出了他与***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的一身正气。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共产党人的三大法宝之一,但怎么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一个共产党人却又不尽相同。书中体现谭震林个性的篇章,除对敌斗争中他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精神之外,那便是在如何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上所表现出的坦荡胸怀。书中许多故事让人过目难忘。比如,大跃进时期有人向他虚报情况,使他怒火中烧;解放初期保卫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外出作报告规定秘书、警卫员为首长带水,他怒斥道“乱扯淡,这简直是国民党!如此下去,老百姓不指着我们的鼻子骂才是怪事!”谭震林脾气大,爱批评人,但他同时又是党内善于接受别人批评的典范。他时刻警惕自己身上的官气,经常地毫不留情地朝自己身上的官僚主义开炮,他以“我就是谭大炮”自诩。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对来自上头的批评,要敢揽起来;对来自下级干部的批评,要甘当下级的出气筒!”战争年代一次会议上,一位下级干部指名道姓批评他:“谭政委,你待人接物,很不像话!”谭震林和颜悦色,洗耳恭听。那干部接着说:“大家都知道,我在国民党里做秘密工作。我去见***的时候,喊声报告,给他敬礼,***站起来给我还礼。那天我去见谭政委,喊了报告,谭政委呢,像没听见一样,既不站起来,也不还礼,我看你还不如***!”如此严厉的来自下级的批评,把会场搞得十分紧张。有人甚至在心里抱怨提意见者太过分了,竟把自己的领导与***相比。谭震林依然微笑着,认真地听,认真地记。事后他既没有不高兴,也没有要解释的意思,而是对自己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进行深刻解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曾经主管过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他在许多次会议上大讲自己犯过的错误,对自己在职期间的种种失误毫不避讳。这位心胸开阔的老共产党人的深刻反省,使人们再次看到他坦坦荡荡的心底。谭震林批评别人和别人批评谭震林,在一部《谭震林外传》中占有相当多的篇幅,这是同类题材的人物传记中所少有的。作者在写出人物个性的同时,也使作品本身独具特色。

写出了谭震林的鲜明个性,同时也是从一个侧面展现一代优秀共产党人的品格。人的性格是在一定的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因素。先天的因素只提供可能性,后天的因素才造成现实性。谭震林磊落无私的个性既有他先天的因素,同时也离不开革命队伍内部对他的锻造。诚如他自己所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是和党的历史紧密相连的,我们的命运,是和党分不开的。”是党,使他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军事指挥员,成长为一名高级干部。他正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一步步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谭震林外传》所展示的人物个性,实际上是一代老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的化身。作品为我们后来者充分理解党的作风的内涵乃至认识党的历史,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形象化教材。

对于当代作家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座取之不尽的富矿,董保存作为一个开掘者已经付出了自己的艰苦的努力。这部《谭震林外传》,无疑是表现人物个性的一次有益的探索。既称探索,自然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个别章节偏重历史而缺少富于感染力的故事。这自然是由于材料的局限。尽管如此,全书仍不失为一部独具特色的作品。我衷心祝贺作者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写出更多的具有鲜明个性的革命历史人物来。

(原载《中国教育报》)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