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有情世间 §驾驶的快感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正处于冷战状态的苏联,异乎寻常地购买了一部好莱坞根据斯坦贝克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愤怒的葡萄》。意在展览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以活生生的画面教育苏联百姓。不料影片放映不到两个月,就被匆匆撤下,因为影片给苏联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银幕上所显示的贫困,而是每个美国人都有一辆小汽车。

想想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最令中国人惊讶的是什么?同样也是汽车。原以为“世界上那三分之二还没有获得解放的人们,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岂料他们竟是坐在小汽车里。而那时中国最吃香的职业,却是“方向盘”和“听诊器”。“方向盘”之所以吃香,是因为“离地三尺,高人一等”。也就是说,汽车比人尊贵,人因车显。坐公共汽车为什么就没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因为没有驾驶感。

小轿车强调的是一种驾驶感,能凸显驾驶者的自由,用驾驶感取代乘坐感,即变被动为主动。这诠释了一种全新的汽车理念,颠覆了传统的“坐”汽车的观念。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巨大冲击的,仍旧是汽车。著名的华西村富裕起来之后,一次购买了250辆捷达小轿车,排着长队开进村子,曾轰动一时,被媒体炒为佳话。曾自称是“世界第一庄”的大邱庄,视“庄主”禹作敏的坐骑“奔驰600”为图腾,村民们自称,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庄主”的奔驰车在不在,车在便心定神安,一顺百顺……

城市里就更不用说了。有钱人斗富,首先就在汽车上显摆;结婚炫耀幸福也要在迎亲车队上比豪华;甚至连祭奠死人,也要烧一辆纸糊的轿车;现在中国的官场,差不多就驼在奥迪车上,政府不知下过多少文件,规定哪一个级别的官员该坐什么车……可见金钱与权力,乃至人的尊严、追求和理想,都要依赖汽车体现。

中国人太多了,都是一个脑袋两条腿,你湮没在13亿人中怎么才能引起别人注意?靠汽车就能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汽车成了现代人的标志。就像布什的竞选主管肯·梅尔曼在分析选民成分时所说过的:开豪华车,练习瑜伽,差不多就可以肯定是一个民主党人。开林肯或宝马,并拥有枪的人,才会把选票投给布什。中国的汽车社会也正在逐渐成熟,慢慢地也可以根据汽车便能断定其人的身份。

就这样,人们几乎是在欢欣鼓舞的诱惑中,不知不觉地被汽车改变了,仿佛不是人驾驶汽车,而是人被汽车所驾驶、所追赶。看吧,中国到处都在修路,“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了不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万应灵药。为什么修路能致富?路一修好汽车就来了,汽车是财富的象征,汽车的滚滚车轮,可带动滚滚财源。于是,老路在拓宽,新路在无限制地伸延,公路如网一样覆盖了大地。城市像发烧一样在急剧膨胀,向郊外扩展,一切都是被汽车逼的,为了汽车的便利。汽车的发展引发了一场城市“大跃进”……有史为鉴。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堆出了城市。”而汽车,又剧烈地改变了城市,决定着现代城市的面貌。只要稍微回顾一下近一个多世纪来,汽车和城市的发展过程,便一目了然。世界上第一台以汽油为动力的内燃机,是1885年由德国人卡尔·本兹(karl benz)和哥特利勃·代姆莱(gottlleb daimlat)发明的。但真正把汽车变为大众化交通工具的,却是美国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人们称他的t型汽车,“改变了美国,改变了世界”。

国际上公认的“改变世界商业历史的20个决定”中,福特汽车公司于1914年,给员工开出5美元的日薪,被排在第四位。当时福特汽车的生产线正陷于困境,工人流失率高达370%,福特不得不雇佣近5万人,才能勉强维持只相当于1.4万人的劳动规模。福特希望通过每天向工人的口袋里放进5美元(以前工人的日工资只有2.34美元),并将工人的劳动时间由9小时减为8小时,能稳定住人心。不料这一决定竟引起一连串的社会效应,渐渐地竟改变了整个美国的社会结构……由于工人的工资高了,有了购买力,汽车的单纯制造者变成了消费者,汽车的销路大增,自然也就更剧烈地刺激了汽车的生产。而高工资又催生了一批以高级技工和白领为代表的中产阶级,逐渐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

到1928年,约有1600万辆福特t型汽车从传送带上投放市场,平均每五个人就有一辆小汽车。当时美国的汽车产量,占了世界汽车总量的85%。有了汽车就得修路,道路又刺激了郊区城镇的发展,在那个美国汽车和公路发展的全盛时期,每年建新房833000幢,其新房建造率是以往的两倍多。每个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有许多新的郊区城镇联翩而起,驼在汽车上的美国城市经历了一场戏剧性的空间转换,来了个里外大调个儿,出现了中心区每况愈下,而外围蒸蒸日上的新模式,美国在不知不觉中身不由己地变成了一个郊区国家。

汽车使城里人享受到以前无论如何都享受不到的好处,清新的空气,安宁静谧的环境和大自然风光,既有乡村的全部优点,更兼城市的一切便利。(《潜滋暗长的疆界——一百五十年来美国郊区的发展》肯尼斯·杰克逊著,迟越译)这像不像现在的中国?

郊区化过程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城市增长的重要功能。可为什么非要说是汽车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而不是电车、火车?电车和地下火车几乎都是直通市内商业区,似乎是在鼓励人们跟市中心保持经济和社会的联系。然而它们是有轨道的,因此是保守的,总是沿着一定的路线往返运行。而小汽车是创新的,可随心所欲,任意驰骋,这就是驾驶的诱惑。在汽车问世的120年里,惯于喜新厌故的人类抛弃了许多东西,为什么对汽车的兴趣却有增无减?是汽车吸纳了现代人的灵魂。人在学会走路后都要学跑,谁都想当那个“跑得最快的人”。追求速度是人的天性。现代生活中的一切,就更讲究速度和刺激了,一切都要快,进行快、结束快……于是,驾驶感就变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生活的全部技巧都表现在“驾驶”上。现代生活仰仗着一种平衡力,而对汽车的驾驶提供了这种平衡力,以及对自我平衡的满足感。是驾驶感将人的占有与消耗的本能发挥到极致……

工业热点表达了经济动向和社会潮流,因此可以说现在的中国到了汽车时代、驾驶的时代。现代人把汽车看做是自己意志的表象,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用钢铁的漂亮壳子把自己包裹起来,不仅有了安全感,让人和人、人和环境立刻就有了一种神秘的距离感。只要一坐进自己的车里,随即就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在跨越距离时有了轻松和舒适感,变奔命为一种享受。如果是驾驶蓝车或绿车,那是一种收缩的颜色,让车看上去比实际的要小,可在拥挤的大街上尽量灵巧地横挤竖钻,一逞有车之快。倘是开着红、黄两颜色的车,则显得膨胀、张扬,车给人的感觉要比实际的大,这就益发的醒目和骄贵。黑的高贵,白的俏丽……

在汽车社会,汽车就是具有这么不可抗拒的魔力。汽车适应了人类生命中的一种特质。人类是喜欢无止境地追求过剩的,贪欲是人的生命特质的一部分。人类很难舍弃已经获得并且习惯了的便利。同时,汽车又最接近这个世界的本质。这个世界是寂寞的,又是嘈杂的。汽车给外部世界增添嘈杂,却让它的驾驶者享受车内的安静和寂寞。

但是,现代社会如果过不了汽车这一关,今后的种种美妙设想将成为泡影。喜欢汽车,拥有了汽车,不等于就进入了汽车时代,还需尊重汽车的理性和规律,完成汽车对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