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新时代高素质党员干部三十六种意识 六 宗旨意识

宗旨是指主导思想,主要旨趣。宗旨意识就是党的根本宗旨在全体党员思想、观念、行动中的自觉反映,它表现为定向的心理、自觉的反映、能动的认识、主动的思维以及反思性的观念活动。宗旨意识源于思想,形成于实践,表现于行动。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着党的性质,是党的整体风貌的集中体现。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性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一)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追求。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烧炭过程中不幸牺牲。在为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演,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党的根本宗旨奠定了基石。党的七大对党的宗旨进行了更为详实而深刻的阐述,正式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写进党章,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标志。人民立场是正确历史观的必然结论。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科学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就不能把社会发展史归结为帝王将相的作为,而应首先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劳动人民的历史,并将这一研究作为其他方面研究的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最终受益者,也是有力建设者,没有亿万人民的积极拥护和参与,我们的奋斗目标便无法实现。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把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不断突破新长征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创造出更大的发展奇迹。心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同志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形象地说明了,我们党就像种子一样,只有扎根于人民群众这个土壤中,才能充分地汲取养分,进而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如果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会像种子离开土地一样失去生存的根基。***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只有深入群众,了解实际,及时发现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和政策,并动员指导人民开展新的实践,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力量源泉。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最大的政治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动力所在,也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这也是我们党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根本原因。人民的幸福就是党的事业。***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领导干部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民谋利、为民造福,深刻彰显和检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必须牢记宗旨,把为民谋利、为民造福作为自己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和事业追求,真正做到为了人民幸福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耿飚同志曾向基层干部高声发问:“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做错了事,老百姓还会不会替你们求情?”这就是著名的“耿飚之问”。这个问题是深刻的、尖锐的,甚至是刺耳的,却是每一名共产党人都必须深刻思考,也必须答好的。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答好这个问题,必须认真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牢牢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始终树牢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为人民利益忘我工作,永葆共产党人公仆本色。

(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是党的使命之所在、价值之所在、生命之所在。人民向往无止境,党员奋斗不止步。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历史发展的阶段不同,社会主要矛盾不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会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动态化、个性化,这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无论矛盾如何转化,我们党都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人民向往什么,干部就干什么。《孟子·梁惠王下》云:“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人民群众的需求、期盼、向往在哪里,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就在哪里。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摆正公仆身份,淡化“官”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感情上亲近人民,在行动上融入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干出惠民实绩,人民群众期盼什么,我们就追求什么,人民群众希望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干好什么,只争朝夕、担当作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干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要接受人民评判,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