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把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改”是形式,是初心;“革”是本质,是决心。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不同程度的改革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是不同的。温和的改革谓之“改良”,是量变的改革。激烈的改革谓之“革命”,是质变的改革。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改革意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改革的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
(一)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跟不上的人必将成为落伍者,必将被时代淘汰。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变革求变,是一切进步事业产生、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原因。领导干部岗位重要、责任重大,只有始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求新求变、随机应变,不断提高改革创新本领,才能看清大局大势、紧跟时代步伐、准确预测未来,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出新思、闯新路、创新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因时而变、因势而新的改革基因。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倡导“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从管仲变法、商鞅变法,到汉武盛世、贞观之治等,都向我们昭示唯有积极变革,才能奋发图强。作家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变法’是人类智慧所能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把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领导干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要继承和发展勇于求变、鼎固革新的精神和思维,睁眼看世界、观变化,敏于知变、积极应变,勇于打开新局面、开拓新境界、开创新天地,而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习惯于“依葫芦画瓢”。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改革开放之初,***同志曾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新的关头。***总书记指出,“增长动力从哪里来?我的看法是,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新时代领导干部必须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用改革思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二)深化改革贵在知行合一
***总书记强调,“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要求领导干部“既要挂帅、又要出征,亲力亲为抓改革”。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领导干部抓改革,定了方案就必须铆足劲、用足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更深刻的革命,不仅会涉及机构编制的“盘子”,也会影响领导干部自身的“奶酪”。无数次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革别人的命、动别人的“奶酪”易,革自己的命、动自己的“奶酪”痛。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光说不练”,玩文字游戏甚至搞变通,很大程度上是怕这种“痛”,“小私”误了“大公”。改革是有风险的、充满斗争的,抓改革就必须增强勇气、坚定决心。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有思想没行动,有初心没决心,改革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唯有真正把“知”与“行”统一于改革实践之中,各项改革才能落地生根,改革的“四梁八柱”才能筑牢,改革的现代化制度大厦才能屹立不倒。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总书记指出,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新时代领导干部抓改革工作,必须提升认知能力,正确处理好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的关系,认清自身的优势和短板,懂得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在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和创新“创什么、怎么创”的问题上更加清醒,确保改革方向不走偏、道路不变样;必须提升决断能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拿出足够勇气,结合实际,抓紧“施工”;必须提升推动能力,正确处理好胆子大与步子稳的关系,做到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切不可心动而不行动;必须提升合作能力,正确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破旧方能立新,鼎新就要革故
改革的本质就是破旧立新。事物发展的过程,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就是树立目标、突破目标、确立新目标、再不断突破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领导干部推进改革,就要破除保守思想观念,敢于积极求变。不破不立,不止不行。***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破”和“立”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破”是“立”的前提和基础,“立”是“破”的发展和新的起点,没有“破”就没有“立”,同样,没有“立”也就没有“破”。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在革命时期,不打破旧势力的统治,社会主义就无法建立起来;在改革时期,不解放思想、破除旧观念,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大发展;在新时代,不破除旧发展理念就难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不破除“四风”积弊就不可能立清风正气;等等。干任何工作,有了“立”的决心,才会有“破”的勇气;“破”的动力越强,“立”的自信也会更充足。当然,有破就要有立,只破不立的改革是搞破坏,只立不破的改革是假把式。哪里有问题,改革就要跟进到哪里。***总书记强调,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问题既是前进的绊脚石,又是改革的动因和导向。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到深化。搞建设、抓改革,只有善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找到引领改革的路标。领导干部抓改革,一定要用好“破”与“立”的辩证法,坚持立破并举,破除一切私心杂念,破除一切等待观望、不敢担当的习气,立敢想敢干、矢志奋斗的新担当新作为;破除思路狭窄、手段单一、方法落后的旧套路,立善谋全局、善解难题、善创机制的改革能力,推动改革不断向前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深入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紧盯人民群众关切,扎实推动改革工作,切实提高改革的含金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凡事欲速则不达
***总书记强调:“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确保实现改革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成功经验,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基调,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原则。只有先站稳,才能再站高。荀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事发展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积少成多、积微成著。越是过于急切,就越是难以成功。“稳”和“进”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稳”是主调、是大局,“进”是方向、是目标,既“稳”又“进”才是大格局。做任何工作,“求进”都不能空想、不能盲目,必须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而“稳”就是踏实每一个脚印的基础。离开了“稳”的“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进”的愿望再强烈,也只是海市蜃楼而已,而且往往会因基础不牢而地动山摇。而现实中,有的干部抓改革,瞎干、蛮干、盲目干,不管形势有没有利、时机成不成熟、条件允不允许,管它三七二十一,大干快上、立马见效;有的要“彩头”、不要“实效”,只求速度、不管质量,只求快、不求好;等等。这些都是违背规律的,不仅难有成效,反而会适得其反。进中不忘稳,稳中力求进。***总书记指出,抓改革“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推进改革,有速度不等于有质量,有效率不等于有效益,“速度”和“效率”必须服从服务于“质量”和“效益”,没有“质量”的“速度”、没有“效益”的“效率”,毫无价值。领导干部抓改革,一定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懂得先运行后创新再出彩的道理,既要步子大、也要步子稳,在战略上勇于进取,认真搞好顶层设计,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突出实干实绩实效,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一仗接着一仗打,绝不能为了出彩,以改革之名故意搞“大动作”、瞎折腾或者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要真正做到蹄疾而步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