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的冬天难得下雪,今天飘了一点雪花儿,落地就化,留不住。黄昏时分不下了,未见晚霞,天空灰沉沉的,也许夜里还会再落一些。
今晚是除夕,这是咱中国人过年(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算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舞龙灯为止)当中最重要的日子。出于儒家传统道德,人们重感情,重家庭,尊老爱幼,在外地经商、读书、工作的年轻人都要千方百计地在除夕之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全家人和和美美地在一起吃团圆饭,陪伴老人守岁,辞旧迎新。然而,今年除夕夜,张家小院里就缺少一位主要的人物——在美国当教授的张环没能赶回来。
他原本是要回国的,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还有阔别数年的妻子,长期牺牲天伦之乐,人伦之情,有悖于中国人的道德观。尤其是他时时惦念处于贫穷落后中的祖国,认定自己掌握了一门尖端知识之后,就应该尽力报效她。可惜,今年他没能赶回来。
这是1947年的除夕。张环掌握的尖端知识带有神秘色彩,国内很少有人理解,虽经多方联系,国民政府,以及几所大学,都未能给他安排个工作岗位,说惨一点,连个端饭碗的位置都没给。后来,此事可能令蒋家王朝遗憾几十年。当然,也许是张环教授没敢直截了当地把秘密说出来——两年前,他作为空气动力学专家,随同美军的一个科技小组,前往即将投降的希特勒德国,秘密地接收了一批v-2飞弹,以及制造飞弹的技术资料和德国专家。回到美国之后,他参加了一段有关的研究工作,由于自己毕竟是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研制飞弹的工作也太秘密了,为了能够回国,不被联邦调查局刁难,他“激流刃退”,从那与世隔绝的、孤岛般的军事基地脱身,仍然当个学者,回到大学去教书了。
张环没能回家团聚,他的妻子潘玉玲还是在廊前挂上了一只好看的走马灯,这是张家的“传统”,每年都挂。因为张环从小就喜欢走马灯,大概跟他后来最感兴趣的空气动力学有关吧,你看,由于烛焰的热气上升,推动螺旋桨似的叶轮旋转,那奔月的嫦娥也就转起来了。“多好看呀!”张环不只一次说过,“中国老百姓早就懂得空气动力学,可惜皇帝轻视科学,压制科学。”
另一项“传统”便是燃放起花,这也是张环赞不绝口的,“火药,火箭,都是咱中国人发明的!”
现在,张老太爷正在小院里看着八岁的孙儿继业和同龄的女孩儿何美华一块儿燃放起花。
张老太爷并不太老,今年六十七岁。可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年前全家人就为他作过六十大寿了,又有了孙子,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了老太爷。
一支支起花喷着火焰,飞向夜空,煞是好看,老的、小的都很高兴。
“嘭嘭嘭!”敲门声。
女佣人杨妈赶紧去开院门。
来客是西装革履的留学生严立功,进门就向张老太爷三鞠躬,满脸笑容,口气亲切,“提前给师爷拜年啦!”
潘玉玲从堂屋里迎出来,她身穿绸面薄棉袄,烫发,戴金丝眼镜,是个有文化的新女性,边走边说,“你来得正是时候,自家人拜年都是在三十晚上嘛。”
严立功又向她鞠躬,“给师母拜年!”
潘玉玲只有三十岁,笑着侧身,不肯正面受礼,连说,“不敢当!别叫师母,我才比你大几岁呀?还是叫师姐吧。”
严立功是学理工的,说话有根有据,“从前是师姐,可是,你跟张老师结婚啦,也就比我大了一辈儿。”
张老太爷直摇头,“你们上的是洋学堂,才会出这种怪事情,老师看上了自己的女学生……过门儿以前,玉玲也是管我叫师爷的。”
潘玉玲笑着,“过了门儿就叫爸爸,可不是升了一辈儿么。”
张继业拿着起花跑过来问,“严大哥,你说这起花为什么能上天?它到底能飞多高?”
“继业,你问得真好!我正跟你爸爸学这一门儿哪……”
严立功的话设说完,大门外响起了汽车喇叭声。
杨妈说,“准是来接何小姐的。”赶紧去开门。
汽车司机进来,拉住何美华,“小姐,快回家吃年饭去喽!”
何美华像个小大人儿似的,看看手表,一撅嘴,“还差十分钟呢,你来这么早干吗?”
司机伸出手腕来让她看,“小姐,你有表,我可没有。”
潘玉玲劝说,“美华,回去吧,我送你上车。别让司机为难。”
何美华没玩够的样子,翻着大眼睛看张继业。
张继业也像个男子汉,“她是我的同学,我来送!”
两个孩子手拉手地走向大门。潘玉玲和杨妈前后护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