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气洋洋地迁入新居十二年了。这是一幢红屋顶的作家宿舍楼,老作家兼红学家端木蕻良先生给它取名红楼。然而红楼无梦。
红楼临街,北京市每月新增三万辆汽车,噪声难当。笔耕者也只好紧闭门窗。若说外来的噪声尚可抵挡若干,那么,发自内部的斧凿之声就让你无处躲藏了。
乔迁之初,多数红楼居民进行了第一轮室内装修,标准不高,主要是铺地板或地板革,装防盗门、抽油烟机。继而出现第二轮,安装空调机,热闹了两个夏天。第三番不成“轮”,属于单干,大约是穷文人也有钱了,对居室进行全面装修,甚至推倒隔断墙以扩大客厅,吊顶棚,换门窗,向星级宾馆看齐。惟其单干,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户热闹个把月,电钻、电刨、射钉枪,吱嘎噼啪轰隆响,无序无常。装修户搬出红楼躲避一时,回来后却无法躲避另一户的叮叮当当。
室内装修之行时,并非我们这一楼一地。胞弟是建筑业高工,我问他,设计时为何不把内部装修得好一些,厅、卫、厨大一些,以避免住户重复装修呢?他说这是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的后遗症,从前建公房有标准,设计师无权突破。现在设计各式各样的商品房,个人选购,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控制城市噪声公害,也有了法规,居民的生活环境会逐步清静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