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超越四合院 §猫不拿耗子

茅盾先生写过一篇《谈鼠》的文章,他说:“在鼠患严重的地方,猫是照例不称职的。换过来说,也许本来是猫不像猫,这才老鼠肆无忌惮,而且又因为鼠患太可怕了,猫被当作宝贝,猫既养尊处优,借鼠以自重,当然不肯出力捕鼠了。”猫要尽职,鼠怎敢猖狂,但猫若不拿耗子,耗子自然就要成精,就要作乱了,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思索的。

中国是农业大国和古国,庄稼人,都按照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农事规律操作,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藏,也就是颗粒归仓,储存粮食,是个最头疼的问题,而这当中,鼠耗又是特别令老农伤脑筋的事情。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老鼠是祸害,是最遭人讨厌憎恨,必除之而后快的动物。民谚“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就是这种愤恨情绪的反应。解放后,在爱国卫生运动中,有除“四害”这一说,麻雀曾经是其中之一,后来平反了,但列为必除的“四害”之首的老鼠,是永远不能翻案的。

但作为医学实验的小白鼠,似当例外,这种小动物,可是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我们医学有今天这样的进展,最初的实验,都是在小白鼠身上开始的。最近,报上读到一则报导,说国外有人主张要为这种小动物建立一座纪念碑云云。仁者之心,跃然纸上。其实,人类对于鼠类,特别是家鼠,传染疾病,咬啮衣物,作践粮食,破坏房舍,因此,对鼠类持好感者少,虽然美国的迪斯尼动画片有米老鼠,竖直两只耳朵,活泼伶俐,算是在艺术领域里,稍稍改变了那丑陋的恶劣形象。但生活中,凡鬼鬼祟祟的耗子,都是恨不能将其置于死地的。

因此,在汉语里面,凡与老鼠相关的词句,无不含有贬意。如“鼠目寸光”、“鼠肚鸡肠”、“鼠头鼠脑”、“獐头鼠目”、“抱头鼠窜”、“鼠雀之辈”、“鼠胆”、“鼠须”、“鼠窃”,乃至“耗子成亲,小打小闹”,“老鼠尾巴,没多大脓血”……

我认为在汉语中,将鼠用得最成功,最形象的词语,莫过于用“硕鼠”一词,来形容贪赃枉法的官员了。每当电视出现审判贪污犯的镜头,我就要想起这个古老的词汇,就要看一眼那个坐在被告席中的案犯,是不是像一只肥胖的耗子?“硕鼠”一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开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魏风》里这首诗,所描述的农民对那些偷吃庄稼,养得溜肥滚圆的耗子,要它们不要糟蹋的愤怒呐喊,实际上,也是对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的声声抗议。在那么遥远的原始社会里,先民们能想出如此精彩的比喻,说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是何其源远流长!

清人郑板桥在《后孤儿行》的诗里,将这些贪黩者犯罪前后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尤为传神。“丈丈翁,得钱归,鼠心狼肺,侧目吞肥,千谋万算伏危机。”这位扬州八怪之一,同样是用“鼠心狼肺”来形容社会上,衙门里的鼠偷狗盗之辈。细细品味,这些中饱私囊,偷窃国帑,监守自盗,索贿受贿之徒,在未犯事前,哪一个不是吆五喝六,如狼似虎,脑满肠肥,作威作福。一旦东窗事犯,关进牢房,送上法庭,无一不是从生理到心理,全面崩溃。这时的德行,比做在巨光烛照下无处藏身的老鼠,那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如果再从这些案犯的作案过程考察,在狡猾的习性上,在脱逃的本能上,在占有的欲望上,在贪婪的野心上,在偷偷摸摸的手段上,在见不得天日的隐秘上,与鼠类的行径,简直如出一辙,将他们视作与鼠同类,一点也不冤枉他们。但是老鼠要比贪官精明些,一是鼠警惧性高,稍有疑虑,绝不涉足,而贪官在泥淖里,只能愈陷愈深,无力自拔,走向自我毁灭。二是鼠天性畏猫,略加恫吓,便会止步,而污吏明知法网难逃,仍敢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身试法。这些硕鼠之所以如此大胆妄为,腐败堕落,一方面固然是由自身素质低下所决定;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看到,我们在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纪律约束、执法检查的各个环节上,肯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才给他们留下可乘之机。篱笆要是扎得紧密,防范工作做得周到,硕鼠是没有可能为患庄稼的。

猫本是鼠类的天敌,但由于人类的豢养,成为百般娇惯呵护的宠物,渐渐地失去捕鼠的天性和本能,不但不拿耗子,甚至见了耗子,不知为何物,而大惊骇,也是见诸报端的新闻。更有甚者,《资治通鉴》卷二二五载:“六月,戊戌,陇右节度使朱此献猫鼠同乳不相害者以为瑞,常衮帅百官称贺。”这就更不像话了。“中书舍人崔佑甫独不贺,曰:‘物反常为妖。猫捕鼠,乃其职也,今同乳,妖也。何乃贺为!宜戒法吏之不察奸,边吏之不御寇者,以承天意。’”

这位中书舍人的结论很正确,“宜戒法吏之不察奸,边吏之不御寇者”,也就是说,将猫的英武震慑作用,充分发挥起来,才是正常和应该的事情,使其恪尽职守,那么,硕鼠之辈,不但不能为患一方,连藏身之处也不会有的。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