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0年代末年到80年代中期,部队的作家们都轮番到过南疆前线体验生活并在创作上各有自己的收获,其影响虽不及《西线轶事》和《高山下的花环》,但对战争思考的深度及对战争题材小说艺术的探索方面,都曾引起过文学理论评论界的密切关注。比起五六十年代的战争题材小说来,这个阶段的创作无论在思想内容和文学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这一方面是由于军事文学的发展使作家们在理论上日趋成熟,另一方面是由于直接和快捷地反映生活,比起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们若干年后靠回忆去描摹已经成为历史的战争生活来,这些作品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韩静霆,吉林辽源人,祖籍山东高唐,生于一个矿工家庭,幼年家境贫寒,1951年至1960年,先后入辽源市安吉小学和第二中学艺术学校,学习民族乐器。1962年艺校毕业,分配到辽源市二中担任音乐教师。196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1964年转入中国音乐学院,开始创作歌词及抒情诗。1968年毕业后被集体遣送到河北宣化部队农场劳动。1973年调北京军区炮兵部队工作,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同年发表处女作抒情诗《北京的歌》。1977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太阳宫殿》。之后陆续出版散文集《幽谷鹿笛》、《唱歌的小草》、《花魂》、《爱的船,爱的岸》。80年代以来主要投入小说创作,《市场角落的“皇帝”》,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凯旋在子夜》(1986)发表后在读者中间产生强烈共鸣,随后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其他重要作品还有中篇小说《战争让女人走开》,长篇小说《大山殡》。90年代开始长篇历史小说“春秋系列”的创作。已出版《孙武》,受到人们的重视。他的创作具有撼动人心的悲壮色彩,并蕴含丰厚的社会历史内容。现在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任职。反映南线战事的作品,韩静霆的《凯旋在子夜》和《战争让女人走开》可以说都是颇具影响的作品。两部作品与其他作家同类题材的作品不同之处在于作家没有直接描写轰轰烈烈的战争场景,而是侧重于写军人家属,写女人在后方承受的战争重负丝毫不逊于前方的军人。此一角度既掩饰了作者对前线生活体验的不足,同时又打开了文学沟通军人与社会的联系,使广大读者能更直接地体验前线官兵的浴血奋战与自身和平环境生活的内在联系,从而增加了对一线官兵生活的理解。所以,这两部作品被搬上银幕和荧屏之后,立即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周大新(1952—),河南邓县人。1970年入伍。1983年考入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毕业后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后任解放军总后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周大新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有300多万字文学作品问世。主要作品有《第二十幕》、《走出贫盆地》、《有梦不觉长》、《格子网》,中篇小说集《汉家女》、《蝴蝶镇纪事》、《走廊》、《捧给你们的白虎》、《红桑葚》、《左朱雀右白虎》、《香魂女》、《银饰》、《周大新小说选》,散文集《没有绣花的手帕》、《村边水塘》。他的短篇小说《汉家女》、《小诊所》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向上的台阶》获《十月》文学奖和第六届百花奖。在周大新众多的小说作品中,《汉家女》是描写战争题材的一篇影响较大的作品。原作载《解放军文艺》1986年第8期,后收入1988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作者的同名小说集。汉家女原本是个农村姑娘,因为不想吃黑馍馍,就用诬告新兵体检站副连长宋立三对她动手动脚相威胁而当了兵。到了部队之后,汉家女非常勤快,第三年就被提升为护士,但她封建,从不肯与男兵接触。后来部队到前线作战,她随部队来到前线,见便宜就占,连男式背心、裤头、烟卷她都要。但她工作十分努力,对战士充满感情,没白没黑地照顾伤员。一次,她洗澡被二班长偷看了,她气得直咬牙。当听到二班长忏悔地说他怕牺牲了也见不到女人身子,一时鬼迷心窍时,又眼泪汪汪地把二班长抱在怀里。后来汉家女因翻车身亡,整理遗物时发现她写给丈夫宋立三的信把这一切全说了。为了维护其声誉,同伴们把信毁了,发誓保密。小说刻画了汉家女充满矛盾的复杂性格,她的优点和缺点都和她出身农民有关。作品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朱秀海(1954—),是海军创作室作家,在对南线战事一类题材的创作中,是一位比较执著也是成果较为丰厚的作家。与一些“蜻蜓点水”式的采访不同,朱秀海有亲身的战争体验,他跟随自己的老部队深入前线体验生活,与战友并肩作战,他趟过雷区,目睹和参加过战斗的过程,对战斗生活有着非常深刻的体验。与其他作家不同,在有了这段丰厚而特殊的生活经历之后,他没有马上投入创作,而是反复酝酿、反复构思,历经十年之后,终于推出了两部力作《痴情》(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和《穿越死亡》。《痴情》通过一个烈士母亲的悲剧命运的抒写,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穿越死亡》无论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较此前的同类小说有了新的探索,比起作者自己的《痴情》来,在艺术的探索上也大大迈进了一步。因此,虽然那场局部战争早已成为历史,但是小说一经出版,立即引起文学界和理论批评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战争题材小说。小说叙述一群普通军人战胜怯懦与恐惧,最终穿越死亡攻下634高地的过程。小说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一个军人如何从凡夫俗子走向英雄的心路历程。正是因为作者对战争、对生死有着深刻的体验,因此,小说更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因而,它也产生了撼人心魄的力量。评论界称,《穿越死亡》的问世,把当代战争小说的水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除了以上这些作家之外,比较重要的作家、作品还有许多,长篇小说如朱春雨的《亚细亚瀑布》、沈石溪的《战争和女人》;中篇小说有徐怀中的《阮氏丁香》、江奇涛的《雷场上的相思树》、朱苏进的《欲飞》;短篇小说也同样佳作迭出,如宋学武的《山上山下》、王中才的《最后的壕堑》、张廷竹的《他在拂晓前死去》、何继青的《只不过一瞬》、张波的《圣土》、雷铎的《半面阿波罗》等等,这些都是80年代备受关注的军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