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标志着新时期的开始,由此引起的政治、思想、理论、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推动着改革大潮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滚滚向前。作为与时代共命运的军旅小说家们,不可能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置若罔闻,他们开始重新拿起因十年浩劫曾一度停下的手中之笔,去反映新时期的军旅生活,去讴歌新一代的军人,去勾勒我们这个崭新的生机勃勃的时代。
这个时期,地方上沉默多年的作家们并没有很快去讴歌崭新的生活,而是先由理论界所说的“伤痕文学”,即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等为标志,正面反映“文革”十年浩劫在人民生活和心灵上造成的累累伤痕。由这类小说进而演进到“知青文学”、“反思文学”等,最后才切入时代生活的主潮,即“改革文学”的兴起。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抚摸浩劫岁月的伤痕,到对这段岁月的深沉思考,进而开始了文学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与地方作家截然不同的是,部队作家们一进入新时期便体现出军人们那种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这倒不是军旅作家们对刚刚过去那段浩劫岁月的麻木与淡忘,更主要更直接的原因,是恰恰在这个时期,南线边境发生的战事使他们来不及去慢慢咀嚼和反思历史,而是一步到位地将自己的笔触切入到眼下的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这便是以徐怀中的短篇小说《西线轶事》为标志而引发的“战争题材热”。至今,史学界、理论界仍然认为徐怀中的《西线轶事》是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