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1年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增长9.2%。
——摘自某公开报道
所谓增长率,是指报告期的数据增长量与基期数据相比得到的比率。在本案例中,9.7%、9.5%、11.0%等都是增长率数据。
增长率有各种类型,如收入增长率、费用增长率、业务增长率、市场增长率等,这里主要介绍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也叫经济增长速度,它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变化程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从计算方法来看,经济增长率是末期国内生产总值与基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以末期现行价格计算末期gdp得出的增长率是名义经济增长率;以不变价格(即基期价格)计算末期gdp得出的增长率就是实际经济增长率。一般情况下采用实际经济增长率。
如果把“经济增长率”简单地理解为“财富增长率”或“收入增长率”,也不能说有多大的错,因为“收入增长率”往往和“感觉良好增长率”呈正比。因为一般人会认为,收入增长率高,钞票就堆得高,这又有什么不好呢?而问题恰恰就在这里。
毫无疑问,经济增长率是指宏观经济方面的,涉及百姓个人的收入增长则是具体而微的,并不一定与经济增长率相一致。这对那些做过股票投资的读者来说就更容易理解了,这就是常常说的“赚了指数亏了钱”——股票指数上涨了,可是你手中握有的股票却没涨,甚至还在下跌。用在这里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发展速度很快,可是你从中得到的实际利益却没这么快,甚至实际生活水平还在下降,所以就怀疑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增长率是否也有这么高。
应该说,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样的怀疑也正常,但这并不表明有关经济增长率的统计数据就一定是假的。
在经济核算理论中有两种核算方法,一是通过消费、投资、进出口、政府净支出来核算,二是通过国民收入来核算。如果统计方法正确,那么这两种核算方法得到的经济增长率“应该”一致,这也是经济增长率为什么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财富增长率或收入增长率的主要原因。
然而,为什么公众会对经济增长率抱怀疑态度呢?原来,产生这种数字和感觉不一的错觉,很可能在于有效劳动人口变动。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某地区原来有10个“有效劳动人口”,每人年收入是2万元,那么该地区的年gdp就是2×10=20万元。而在接下来的第二年,该地区的“有效劳动人口”人数增加到了20人,这时候的人均年收入虽然下降到了1.5万元,但地区年gdp依然增长了1.5×20÷20-1=50%。这表明,虽然这个地区的“国民感觉”非常差(当年人均年收入从2万元下跌到了1.5万元,下降了25%),可是该地区的“宏观经济增长率”依然增长很快(增长了50%) 1。
看到这里读者会问,该地区第二年增加的10个“有效劳动人口”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问得好,实际上这就是我国每年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大军。虽然我国每年增加的劳动力数量不一定是这个比例,但肯定是在不断增加的,而且增长速度还很快,这就能说明问题本质了。
增长率是一个经济学名词,经济学原理要求人们在不同经济阶段作出相应的经济决策。举个不很恰当的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总是在那里跑,不停下来休息,也不放慢速度散散步,那么不管他跑得有多快,别人都会觉得他“不正常”。同样,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是在那里高速增长,没有平缓和下滑,也应当看做是“不正常”的。
所以说,公众在看待经济增长率时,要有一颗平常心,千万不要一个劲地期盼着经济高速增长,没有平缓和下滑,这不符合经济规律。
换句话说,不要一看到经济平缓和下滑了,就好像一定发生了什么问题。要知道,并没有谁规定经济增长率一定要越来越快,实际上也不可能越来越快,这是违反经济规律的。
从中容易看出,每当经济发展平缓和下滑时,不必因为看到增长率下跌了就感到沮丧,更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个经济调整时期,趁热打铁理顺经济结构和政府工作结构。
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一般在经济上升时期运用的经济政策主要是利率、价格、通货膨胀,经济平缓阶段运用的经济政策主要是公共建设、社会福利及其调整,经济下滑阶段运用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税务、就业、通货紧缩,目的是为下一个经济周期的到来提前做准备 2。
除此以外,当公众感觉经济增长率和自己的判断不一致时,还有可能是政府在公布数据时“留有余地”的结果。
因为谁都知道,经济的稳定性和高增长同等重要,在经济增长率比较低时,政府在潜意识里会把数据做高一点;而当经济增长率较高时,潜意识里又愿意把数据做低一点,为以后的增长留些余地。
经常阅读增长率统计数据,往往容易陷入什么都用增长率来看问题的某种陷阱。例如在提到旅游业发展时,人们往往就会用“游人增长率”、“收入增长率”,来配合“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到最后往往把“旅游收入增长率”看做评判旅游业发展的唯一标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完成的《2008年旅游绿皮书》认为,“游人增长率”、“收入增长率”虽然也可以作为旅游业发展进程的一个标志,却不能作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更不能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全部内容。所以,千万不要用单一的“旅游收入增长率”来衡量我国旅游业发展,更不能要求旅游业在进入成熟阶段后仍然能保持过去上升初期的那种发展速度。
归根到底,看待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要看它是否与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相适应,是不是与我国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相适应,是不是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是不是与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相适应。与此同时,还要考察其相关产业集群的和谐性、产业结构的内聚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能力,如基础设施、旅游设施、交易环境、旅游环境、安全水平、卫生水平、服务水平等因素构成的游客满意度。
举例来说,世界经济论坛从2006年开始、每年编制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排名报告时,使用的“旅游竞争力指数”(ttci)中就包括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规章、环境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安全状况、健康和卫生状况、旅游业发展优先程度、航空和地面运输基础设施、旅游业基础设施、价格竞争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等 3。
必须注意的是,上面已经提到,增长率有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之别。当“名”不符“实”时,一般要更注重实际增长率指标,不图虚“名”。与此同时,考察经济增长率还必须同时考虑汇率变动因素,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以gdp增长率为例,美国的年gdp增长率一直在3%左右。据此我国经济学家按照我国1980年以来年gdp实际增长率8%的数据,在2003年经济复苏后就提出,把8%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标基础以及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基础,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做法虽然拷贝了美国年增长率3%的模式,却没有考虑到美国货币供应量的长期增长率为6%、储蓄率为10%的金融环境。美国1850年到1950年间的通货膨胀率为0,在这种金融环境下,3%既是gdp的实际增长率也是名义增长率 4。
可是我国为什么会对8%这个数据有一种天然迷信,高不成、低不就,偏偏就是8%呢?据说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之前,***问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一个国家的工业总产值怎么能从1980年的7100亿元提高到2000年的2800亿元?***回答说,很简单,只要保持8%的年增长率就行了。从此以后,这个全国性的目标在政府各阶层官员心中就根深蒂固了,在接下来的五年计划中,一直把每年的经济增长率指标确定在7.5%到8.5%之间。
从国际经验看,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储蓄率为35%、gdp名义增长率为24%,台湾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储蓄率为30%、gdp名义增长率为22%,韩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储蓄率为40%、gdp名义增长率为30%,相比之下,我国在1980年至2005年间的平均储蓄率为30%,名义增长率至少应该在16%以上。再看2001年到2006年间我国的储蓄率稳定在35%左右,所对应的gdp名义增长率应该超过20%才对。从历史上看,我国经历了1992年至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那时候的gdp名义增长率就是超过25%的 5。
换句话说,如果混淆了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的区别,具体地说就是继续把gdp名义增长率控制在8%到10%之间,就必定会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这时候政府如果错误地采用货币紧缩政策来控制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就会无功而返。
另外必须注意,在阅读统计数据时,经常会遇到根据过去的年增长率预测未来增长趋势的情形。确实,未来是建立在历史基础之上的,但在使用历史增长率时要注意以下5个方面,只有这些方面都符合,才能确保这种预测具有可靠性,否则这种预测会产生误导作用:
一是增长率的波动性。经济增长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可能忽高忽低。只有当这种波动在允许范围内,并且能够预测这种波动性如何表现,才能比较准确地预测未来。
二是经济规模。经济增长率是以百分数来表示的,这时候的经济规模与预测结果非常密切。当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规模总量悬殊过大(一般来说经济总量越大经济增长率越慢)时,这种预测就可能走样。
三是经济周期性。经济发展是有周期性的,不同阶段的历史增长率会有很大区别。采用两个经济周期以上的平均增长率为基数,用来预测未来经济增长率,有助于把误差减少到最小程度。
四是基本因素的改变。如果过去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改变,这时候用来预测未来的经济增长率就可能会不可靠。
五是增长率的类型。不同类型的经济增长率是有区别的,不能随意进行比较和用于预测。
另外就是,在对未来经济增长率作预测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千万不要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即仅仅根据某一个统计数据就对未来宏观经济形势作判断;与此同时,统计工作的专业性很强,要特别注意统计口径的一致。
例如,我国平常统计数据中所说的工业增长速度,实际上是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即每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在这个规模以下的工业企业增加值就不包括在内。再如,在谈到投资增长率时,要搞清楚这里的投资是什么口径?究竟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仅限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概念不能搞错,否则就无法进行比较和用于经济预测。一般来说,统计数据中所说的投资,都是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而新闻报道中往往会直接使用“固定资产投资”而省略“城镇”两个字,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也就更谈不上准确了。
顺带一提的是,仅仅看某个增长率指标会很容易受蒙蔽。
举个例子来说,某产品2009年的全国销售额比2008年增长1%,2010年比2009年增长2%,说实话,这样的销售业绩乏善可陈,说是原地踏步也不为过。可是在统计学家手里,只要换一种表述方法,即把这里的增长率改成不是从原始数据出发,而是改用增长率的增长率,就可以把这种平淡无奇的数据夸张得让人激动不已。
例如,如果用增长率的增长率来表示,这时候就可以说2010年的销售增长率比2009年的销售增长率增长了100%,即2%÷1%-1=100%,给人的感觉仿佛是2010年的销售额翻了一番似的。显然事实并非如此,但这无论从数学还是从统计角度看,都找不到一点点毛病。
对此,不要说普通公众,就连一些专门负责经济报道的记者、编辑也是糊里糊涂。例如在某经济报道中就提到,我国1993年的cpi指数比上年增长14.7%,1994年增长24.1%,1994年的cpi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了64%。显而易见,这里能用提高了64%来表示吗?这多半反映这位记者没有搞清统计基数的增长率和增长率的增长率之间有什么差别,当然也不排除故意采用这种夸张说法来吸引眼球。比较妥当的说法是,1994年的cpi指数比上年增加了9.4个百分点。
与增长率概念经常出现在一起的是“同比”和“环比”概念。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同比”是指“与去年同期相比”,“环比”是指“与上月(季)相比”,千万不要弄混淆了,否则就会产生误解。当然,即使是同比,也要考虑到一些“非常”因素,如在阅读有关销售量、产品促销等统计数据时就必须考虑相同月份所面临的节假日因素。
例如,同样是今年2月份的销售额就不能简单地与去年2月份的销售额相比,看同比增长了多少。道理很简单,因为我国的农历春节通常是在1月或2月,如果两年之中的春节不在同一个月,这种销售数据就很可能没有可比性,从而影响到增长率发生重大变化;即使两年的春节在同一个月,也会因为是在月初、月中还是月末,导致销售数据发生重大变化,这些都是在考察同比增长率时要考虑的因素。
【解读点睛】
增长率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评价指标,但不能什么都看增长率,也不能随意用过去的增长率来预测未来增长率。“增长率崇拜”要不得。
1 乔其兴:《经济增长率的错觉》,经济导报,2002年8月7日。
2 米阿仑:《政府不再计划增长率,如何》,人民网,2003年7月25日。
3 《旅游绿皮书:国内游急需打破“增长率”崇拜》,中国网,2008年4月29日。
4 柳欣、李江丁:《我国经济增长率之辨:8%还是20%》,开放导刊,2007年第5期。
5 柳欣、李江丁:《我国经济增长率之辨:8%还是20%》,开放导刊,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