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1年1月10日发布2010年汽车主要数据,其中全年销量为1806万辆,继续稳坐全球第一宝座,同比增长32.37%;产量为182***7万辆,同比增长32.44%。中汽协预测,2011年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无论是汽车销售量绝对值还是增长速度,仍均遥遥领先。
——摘自某公开报道
汽车产业是全球几乎所有主要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因为它本身就是材料、机械、电子产业的综合体,标志着一个国家整体工业体系的能级。更不用说,汽车产业及其连带的上下游体系,还能提供那么庞大的劳动就业机会了。
从消费角度看,汽车销售在市场销售总额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所以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景气指数。
汽车销售量指标概念看起来比较容易理解,一般人认为,无非就是卖出去了多少辆汽车(最终销售量),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简单。
虽然汽车产品的更新换代并不那么急,但也并不缺乏产品积压、经销商叫苦不迭的事例。对于经销商来说,只有把汽车最终零售给最终顾客,才算是有利润进入自己腰包;而汽车库存只不过意味着自己真金白银的付出,意味着今后的推销任务还很繁重。
所以说,只有汽车零售量才能代表最终用户对产品的接纳程度。只有顾客对你这个品牌认可、接纳了,才会愿意掏出这一大笔钱来。
然而,目前的汽车销售量数据中充斥着不同汽车厂商之间的口诛笔伐,虽然看起来对公众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实质性利益伤害,但说是提供了误导和虚假信息则一点也不为过。
例如,2007年7月6日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宣布2007年上半年在我国一共销售汽车30.87万辆(其中包括上海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的微型车),首次超过大众汽车在我国的销售量,从而坐上我国汽车市场的“第一”宝座。可是仅仅6天之后,大众汽车(中国)公司也宣布,该公司上半年在我国的两家合资企业加上进口车型一共销售26.5万辆轿车,“继续稳居市场领先地位” 1。
什么叫“第一宝座”、什么叫“稳居市场领先地位”?不用说,两家互不相让的竞争对手又一次短兵相接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两家汽车公司为什么都想当我国汽车市场的“第一”?而它们自己宣布的统计数据真的能说明问题吗?
其实,长期从事汽车报道的记者都知道,我国汽车市场的销售数据历来含有大量水分。目前,我国至少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等4个“权威部门”在发布汽车销售量数据。由于信息来源和统计渠道不同,这些“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各不相同,让见多识广的记者们也如坠入云里雾中,更不用说不了解内情的公众了。
“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尚且如此,那些企业自己发布的数据是真是假,具有多大程度的可靠性,更是可想而知了 2。
据业内人士介绍,汽车企业的销售数据一般情况下有4个,分别是:整车厂出厂数、经销商到货数、分销商到货数、各地车辆管理部门提供的上牌数。不用说,这4个数据中最后一个数据最可靠。道理很简单,因为每辆汽车销售后总要上牌照,这个数字是“死”的;而其他数据都是相关部门自己上报的,充其量不过是“自说自话”。
这种情形在国外非常普遍。所以国外公安部门的汽车上牌数必须由权威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作为汽车最终销售量的权威数据。而奇怪的是,我国公安部门的汽车上牌数一直不公开。
不过业内信息表明,公安部门的上牌数据虽然不公开,却可以在有关机构“买”到,购买一款车型一年的上牌数“价格”约为40万元 3。
一位汽车业高层管理人员表示,他们就曾经这样做过。当然,他们购买的数据还仅仅是本企业生产的一款车型以及部分同类竞争产品的具体数据,但即使这样,每年的费用也要超过100万元。
在全国销量排名前15位的汽车企业中,80%都会从某家公司购买上牌数据,因为这方面没有比它更“权威”的了——这是国家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下属的一家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因为数据权威,所以企业在向它购买数据时双方要签保密协议,不得外泄 4。
为了防止向它购买的汽车销售数据泄漏出去,这些数据还都做过“特殊处理”。所以,如果真有哪家企业敢于和别人共享这些数据,很容易就会被发现。那么,既然是“权威”数据又何必要修改呢?原来,这些数据在被出售时各不相同,带有特定的出生“胎记”,主要表现在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大小有所区别。这样,数据一旦泄漏出去,很容易追究是从谁手上流出去的,而这并不影响购买客户用于市场分析。
用几十万、上百万元代价购买一份统计数据,这份数据为什么会这样“值钱”呢?换句话说,这种信息又具体到什么程度呢?
据介绍,除了各企业、各车型在全国不同地区的销售量外,还有车型颜色、发动机型号、购买者年龄,甚至包括全国任何一个汽车销售店的销售信息和车主信息。当然,你购买时对需要的数据要求越详细,购买价格也就越高了。
显而易见,这种数据对汽车行业全面了解我国车市、研究目标客户群喜好、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制定市场战略会非常有帮助,大多数汽车企业和咨询公司也就会自愿掏腰包了 5。
除此之外,其他各汽车销售企业或权威部门公布的汽车销售量数据,之所以说它们有水分,主要理由有以下两点:
一是从市场角度看,无论什么品牌的汽车,如果能占有大量市场份额,就会给消费者一种信心支持。有鉴于此,汽车厂商出于产品竞争需要,必然会千方百计从数据上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是从企业角度看,产品出厂不但是生产任务,也是一种“政治”任务。既然这些产品已经出厂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意味着这些产品已经被“销售”出去。至少,它们已经可以从“上水道”那里得到“返点”了,所以从本企业角度看,称之为“销售”也不为过。
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虽然对于某个企业来说,只要这些汽车不在自己仓库里,就可以称之为“销售”,但实际上,只要这些汽车还没有到达最终消费者手里,就只能说是处于流通领域,不能说这些汽车已经进入消费领域,被真正“销售”出去了。
从上述几层销售关系看,读者能非常清楚地看到来自不同部门的汽车销售量数据究竟意味着什么了——虽然汽车依然在某个仓库角落里停放着,但在报表上很可能已经作为“销售”,被统计上去了。这些汽车经销商对此无所谓,因为它们的资金基本上是自身集团公司金融部门提供的,或者是直接向银行贷款的,大量被占用资金实际上是银行的。
看到这里有读者会问:既然如此,公布一下最终购买者用户数据不就行了吗?道理确实是这样,但由于牵涉不同集团的利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这么简单。因为这样一来,读者就很容易从某个品牌的汽车销售数据中发现,各环节的统计数据究竟有多大的水分。
不过,看到这里读者也不必过于灰心,因为追求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历来是有良知的企业和个人的处世原则。例如在汽车销售行业,就有一些销售商明确表示,自己提供的数据是终端用户数据,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统计数据真实可信。
例如,一汽丰田汽车销售公司2006年以来就一直宣称它们公布的销售数据是终端用户数据。为什么该公司能做到这一点呢?原来,它们实行的是一种“倒推式”生产方式,即工厂根据经销商(4s店)提供的用户订单数量,向零部件配套商订货,然后组织工厂生产,实际上它们实行的是“零库存”管理。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但有利于节省流动资金、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使得它公布的汽车销售量数据更准确。
可以相信,遵从国际惯例,每月公布公安部门汽车上牌数的这一天在我国已为期不远。因为无论什么理由,都掩盖不了汽车这样一个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况且,我国的汽车销售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一,时代发展迫切需要这方面详细而权威的数据,来保障这个行业发展的公正和透明度。
顺带一提的是,在汽车销售量这个指标中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跨国汽车公司公布在我国汽车销售量数据时,历来是以品牌进行划分的。它们总喜欢把它们的进口车与在我国的合资企业的汽车销售量合并计算,全部算在自己品牌名下。
以大众汽车为例,2009年8月12日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宣布2009年通用汽车在华年销售量再次突破百万辆。而实际上,2009年7月通用汽车在我国的销售量为144593辆,同比增长77.7%,创下在我国7月份的单月销售新高。2009年1至7月,通用汽车在我国一共实现汽车销售959035辆,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长42.8%。2009年8月12日当天,正是通用汽车连续第三年在我国的年销售量突破百万辆大关,创下当年8月中旬销售就破百万辆的最短时间纪录 6。
读者在这个数据中容易看到,大众汽车公司是把进口大众汽车销售量和一汽大众、上海大众的销售量计算在一起,把它们统称为“大众品牌”的。在大众汽车公司眼里,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都是它的“海外工厂”,虽然在这些合资企业中我国占有50%股份,但由于品牌不是我国的,也就表明产品不是我国的。这再一次印证了一汽老厂长耿照杰说过的一句话:“没有自己的品牌,造多少车都是别人的辉煌。” 7
事实上,如果对上面所说的通用汽车100万辆销量分析会发现,其中挂通用品牌的如雪佛兰、凯迪拉克、别克的销售量只有40多万辆,另外五六十万辆都是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生产的,挂的是“五菱”商标。
而众所周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是上汽、通用、五菱三方组成的“中中外”合资企业,其中通用只占34%的股份,中方两家企业合起来有64%的股份。更不用说,合资公司生产的汽车所用“五菱”品牌还是百分之百的中国自主品牌,合资企业只不过是“有偿使用”罢了。
但即使这样,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依然一直把“五菱”品牌的汽车销量全部计算在自己名下。仔细研究一下,2009年1至7月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的汽车销售量为559605辆,占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发布的通用汽车销售量的58.35% 8。
从中不难看出,国外汽车品牌在公布汽车销售量和市场份额数据时,从来就不以生产企业为统计单位,而是以品牌为计量单位,这是阅读汽车销售量数据要注意的一个特例。不用说,汽车销售量数据如此含糊其辞,对公众来说一定会有误导作用。
【解读点睛】
各企业、各品牌的汽车销量究竟是多少,最权威的数据是国家公安部门的上牌数。但奇怪的是,恰恰是这个数据千呼万唤出不来。
1 董小荣:《产销统计数据水分大,“数字工具化”损害谁》,中国经营报,2007年7月27日。
2 董小荣:《产销统计数据水分大,“数字工具化”损害谁》,中国经营报,2007年7月27日。
3 《统计数据失真,揭秘公安部出售上牌数内幕》,太平洋汽车网,2009年3月23日。
4 《统计数据失真,揭秘公安部出售上牌数内幕》,太平洋汽车网,2009年3月23日。
5 《统计数据失真,揭秘公安部出售上牌数内幕》,太平洋汽车网,2009年3月23日。
6 程远:《通用汽车中国销售统计过于霸道》,中国经济网,2009年8月24日。
7 程远:《通用汽车中国销售统计过于霸道》,中国经济网,2009年8月24日。
8 程远:《通用汽车中国销售统计过于霸道》,中国经济网,2009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