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31个省区市抽样调查和全面统计,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312亿斤),增产2.9%。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4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再创历史新高。
——摘自某公开报道
民以食为天。理解了这句话,就知道粮食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多么重要了。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华民族历来是“饿坏了”。我国史书上“饿殍遍野”的记载比比皆是,真正“放开肚皮吃饱饭”(取消粮食凭证供应)的日子还只有10多个年头。为此,公众普遍关注粮食总产量这个数据,是很容易理解的。
粮食凭票供应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宋朝时就有类似于粮票的“粮食要券”,明、清时期有所谓的“漕米版串”、“完粮串票”,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发放“粮食配给票”,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等都发行过“临时饥饿谷证”、“军用粮票”、“边区粮票”等。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全国粮食会议通过《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的决议》。1955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下达《关于整顿城市粮食计划供应工作的指示》,要求全面实行“以人定量”和以行业定量的计划供应制度,凭证、凭票供应。当年9月,国家粮食部以命令形式发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办法》。从此“没有粮票就没有饭吃”,直到1994年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1。
也就是在这一年,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博士,根据中国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农田减少不可逆转、环境破坏造成的农作物减产不可逆转的判断,发表了“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2的文章,在全球引起广泛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媒体报道得最多的消息是,我国的粮食储藏量过多,一方面是农民卖粮难,粮价连年下跌;另一方面是大量的陈化粮催生了乙醇燃料工业,堂而皇之流入市场危及国民健康。
究竟孰是孰非?这就要从粮食总产量这个统计指标及其真实性说起了。如果这个数据是可信的,那么读者尽可以放心;如果这个数据靠不住,那么建立在它基础上的一系列决策都可能会出大问题。
所谓粮食总产量,是指本年度内生产的各种粮食作物产量的总和。
容易看出,粮食总产量是指全社会的产量。从生产角度看,无论国有农业企业、农村集体企业,还是农民个人自营、工矿企业职工家属及其他经营方式生产的粮食,都包括在内;从使用角度看,无论卖给国家的、在市场上出售的,还是生产单位、农民个人自用的,也全都包括在内。不用说,粮食总产量是指晒干、扬净、入库后的那部分。
要知道,在我国这样一个全球第一人口大国,要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是多么来之不易。除了我国,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解决这样庞大人口的粮食问题。粮食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地位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这是读者关注我国粮食问题的原因所在。
粮食总产量指标中的“粮食”,具体地包括那些项目呢?
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统计制度规定,“粮食”的概念包括:谷物,如稻谷、小麦、玉米、谷子、糜子、高粱、大麦和其他谷物(如青稞、燕麦、荞麦、黍子、莜麦、黑麦等);豆类,如大豆、蚕豆和其他豆类(如绿豆、红小豆、豌豆、芸豆等);薯类 3,包括红薯、马铃薯和其他薯类(如甘薯等,但不包括木薯、芋头)。这也是我国对外公布的粮食总产量的统计口径。
我国的这一统计口径与国际统称的“谷物”产量有所不同。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常是按照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指定的产品分类标准来统计“谷物”产量的。在联合国统计中,“谷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大麦、高梁、燕麦、黑麦、粟等8种。不过,只要在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中减去“豆类”和“薯类”产量,就是国际上所称的“谷物”产量了,这时候就可以进行国际对比了。
有农村生活经历的读者知道,在过去的农村,因为农忙季节需要集中收割,生产队里的土场上来不及集中晒干,所以每天都会将收割起来的稻子一一过秤,让农民带到自家土场上去晒干,然后保管。
由于同一批稻子的品质有好坏、水分也有多少,所以在过秤时是需要抓阄分配哪一堆的。说实话,那时候只要不是故意弄虚作假,轻而易举地就能算出每个地方的粮食总产量来。因为每家每户的数字都在那里明摆着,只要进行简单加总就行了。
然而现在农村实行的是家庭承包责任制,每家每户收完的粮食都是自己的,谁也没有那个闲工夫去一一过秤;农村干部除了管管计划生育,再也不会挨家挨户去打听每家每户能打多少粮食了;统计人员也就更没人过问每家每户的粮食总产量了。就连农民自己,如果要知道自己家里一年可以打多少粮食,也只有一个大概数字;这种估计八九不离十,但除了自家人以外,其他人绝对不知道。
既然这样,政府每年公布的粮食总产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农村,根据收获季节进行划分,粮食分为夏粮和秋粮。其中夏粮包括小麦、大麦、青稞、燕麦、黑麦等,以及其他夏季收获的谷物,另外还有蚕豆、豌豆、扁豆等其他夏季收获的豆类;秋粮包括稻谷、玉米、谷(糜)子、高粱、荞麦等其他秋季收获的谷物,以及大豆、绿豆、红小豆等其他秋收豆类,除此以外还有薯类。
而粮食生产统计范围则包括全社会的粮食生产活动在内。也就是说,凡是从事粮食生产的,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单位还是居民,无论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或者其他所有制企业,通通包括在内,但国家统计制度规定的农业科研单位的粮食试验研究生产除外 4。
进行粮食总产量统计的基本要求是,统计的是晒干、入库的原粮产量。如果有些地区粮食晒干、脱粒、入库时间较迟,则必须按照折干比例来反映。具体地说,全国性的规定是:谷物按脱粒后的原粮产量统计,如统计玉米必须按照脱粒后的粒子计算,水稻要按照带壳的粒子计算,不能折算成贸易粮;豆类按照去掉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要求把列入粮食统计的部分按照5斤鲜薯折1斤粮食计算 5。
那么,一些既可以作为粮食又可以作为蔬菜食用的农作物怎么统计呢?以马铃薯为例,统计制度规定,基本原则是把列入粮食统计的薯类按照5斤鲜薯折1斤粮食计算;对于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的郊区(市辖区,不包括市辖县),它们的蔬菜乡、村专门种植作为蔬菜吃的马铃薯,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就按照蔬菜作物来统计,而不能算作是粮食。例如,甘肃省兰州市辖五区的马铃薯,就都是作为蔬菜作物来进行统计的 6。
至于粮食统计中的“豆类”,也只包括收获成熟产品的面积和产量,不包括当做蔬菜青吃的豆苗、青豆,以及上述大中城市的蔬菜乡、村专门种植作为蔬菜青吃的毛豆、蚕豆等,它们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样按照蔬菜作物进行统计。当然,如果这些蔬菜作物的原种植目的发生了改变、最终确定作为粮食来使用,这时候就需要把它纳入粮食统计范围了 7。
在粮食作物中,农民必然会留下一部分粮食作为来年的种子,这时候又怎么进行统计呢?
根据统计制度规定,留作种子的粮食同样是粮食,所以同样要按照粮食来统计。只不过,留作种子的粮食产量较低、价格却比较高,所以在计算产值时有必要把它加以区别对待。
目前我国统计粮食总产量的组织形式一共有两种:
一是全面统计报表。全面统计报表是从最基层的农户、村民小组、生产单位开始,按照规范的统计报表制度层层上报统计数据,然后层层汇总,得到粮食总产量数据。
二是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又分为国家抽样调查和地方抽样调查两部分。国家抽样调查,是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抽样方法,抽取一定量的样本村和规定的调查品种点,然后在抽中的重点县(市)进行调查。地方抽样调查,一般是直接抽取或分层抽取一定数量的村,再从样本村中抽选调查作物10%以上地块,从而实施调查目的。然后,从样本框中收割农作物,进而推算出粮食总产量来。
除了统计部门的抽样调查外,遥控技术的应用也能有效核对粮食总产量的相关数据。
例如,2004年3月22日至4月5日,国家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就利用遥感信息技术,通过中国资源一号卫星图像和外国的卫星图像,对全国冬小麦主产区的小麦长势情况进行监测。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全国粮食主产区冬小麦长势普遍好于上年,平均单产预计能增加1.4%,每亩增产4公斤 8。
据介绍,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作物进行检测,并且以遥感监测结果作为报告粮食面积和产量的主要依据,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在对粮食总产量数据进行研究时,比较有意思的是中美两国的相关数据。2007年全球粮食总产量23亿吨,其中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5.01亿吨,占全球粮食总产量的21.8% 9。2007年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21亿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8.06%;而美国的耕地面积是1.97亿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3.1% 10。不难看出,美国的耕地面积大大高于我国,可是它的粮食总产量却大大低于我国。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美国政府一直强制推行农田轮流耕作,不允许土地彻底荒芜,但可以休耕。休耕面积多了,粮食总产量当然也就减少了。
二是从粮食结构看,美国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而小麦的亩产量要比我国的主要农作物水稻低得多。更何况,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同时也是为了保持有足够的土壤肥力,在粮食产量已经满足美国人需求并且还有大量出口的背景下,实行严格的农田轮作,由政府补贴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即使是两年轮作一次,也相当于实际耕作面积减少了一半。顺带一提的是,美国政府对农民的补贴要比我国高得多。从政府部门的规模看,美国农业部的规模超过国防部,从中也能看出美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相反,如果粮食总产量太高,就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这对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三是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农业投资、农业科技一直非常落后,发展农业的第一任务是保证粮食供应,所以对农作物要求更多的是产量而不是质量,产量当然就随之提高了。
举个例子说,美国人烤制的面包用手握住,伸开手以后面包会立即弹开;而我国烤制的面包吃起来往往要掉渣,实际上这就是小麦质量不同造成的。从这一点上看,美国农业的亩产量比我国低,可是科技含量却比我国高得多。这当然有美国人口少的缘故,另外就是许多美国人不愿意从事农业,所以不得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从统计数据的搜集看,根据我国粮食统计制度规定,全社会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进出口业务的粮食经营企业,以及以粮食为生产原料的饲料企业、工业企业、养殖企业,都必须向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粮食统计资料。但这种通过全面报表制度搜集到的全社会粮食统计数据,依然不能反映全社会粮食行业的整体情况。
究其原因在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国有粮食企业一般尚能严格执行这项制度;可是到了非国有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就只是部分执行这项制度了;而到了转化用粮企业,仅有个别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统计范围始终延伸不到每一个样本单位,也就决定了统计数据的残缺不全。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数量的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是家庭作坊式个体工商户,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法人代表、会计、统计、保管四位一体,而且经常出差在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即使不是故意拒报统计资料,也会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如文化水平不高、不懂账目平衡关系等,难以胜任这项统计任务。更不用说,由于国有粮食企业长期以来是直管企业,统计数据所代表的企业运行状况是年终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所以比较正确、可靠,而非国有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和用粮单位,往往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故意数据严重不实 11,及时性就更谈不上了 12。
随着粮食总产量的连年增长,我国的粮食储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占全年全国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已经超过35%,大大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线。与此同时,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也始终保持在95%以上,成为全球谷物净出口国 13。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在逐年提高,但依然必须警惕亿万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因为目前全球粮食库存在减少、粮食供应趋于恶化,再加上对环境问题和资源枯竭的担忧,生物替代性燃料不断增产,有人预言下一场全球危机将会是农产品危机 14。与此同时,国际绿色和平组织为纪念世界粮食日撰写的一份名叫《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的报告也认为,气候变化如气温上升、水资源减少等因素,有可能导致中国在2030年就不能实现粮食自给。
这份主要由中国专家撰写的报告预测,我国的粮食问题面临着长期挑战。当我国平均气温升高2.5℃~3℃后,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产量将持续下滑。气温升高会导致农业用水减少、耕地面积下降,2050年的中国粮食总产量可能会比现在下降23% 15。
这种担忧会成现实吗?不知道。正如本书前面所说的利用统计数据预测未来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谁也不好断言。我们能说的是要相信科学,这从我国产粮大省河南这几年的发展轨迹上可以看出来。
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1993年是700亿斤,1998年是800亿斤,年产量增加100亿斤用了5年时间。接下来2004年达到900亿斤,其间又花了6年。可是仅仅2年后的2006年,年产量就达到1000亿斤,并且明确提出2020年要达到1300亿斤的目标 16。
对此,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解释说,河南省的粮食总产量从2006年开始出现大突破,根本原因在于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建造的全国第一个粮食生产核心区在起作用。除此以外,还有一条实事求是的原因,那就是一些过去瞒报的土地面积现在“冒”出来了,因为从2005年开始不但免除了农业税,而且还按照耕地面积对农民进行补贴、补贴力度越来越大,以前瞒报土地生产粮食现在再也没必要隐瞒了,粮食总产量随之而来就上升了 17。这种情况全国比较普遍。
附带一提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国家统计局承认的耕地面积往往要小于各省农业部门统计的耕地面积,这样就造成了统计部门、农业部门、粮食部门统计数据相互之间不一致。而现在统计部门采用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数据,则主要来自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估判。
【解读点睛】
老百姓说“民以食为天”,当官者说“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由此可见粮食总产量这个数据是多么重要、公众对它为什么如此重视了。
1 王中宇:《中国“粮食危机”说频现,是真实还是假象》,科学时报,2008年7月19日。
2 原文标题是《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长达141页。
3 红薯按5斤鲜薯折1斤粮食计算。
4 《路民生:介绍粮食生产统计》,中国甘肃网,2009年4月22日。
5 《路民生:介绍粮食生产统计》,中国甘肃网,2009年4月22日。
6 《路民生:介绍粮食生产统计》,中国甘肃网,2009年4月22日。
7 《路民生:介绍粮食生产统计》,中国甘肃网,2009年4月22日。
8 徐京跃:《全国小麦长势良好,粮食产量有望增长》,新华网,2004年4月14日。
9 《2007年各国粮食总产量》,华夏地理杂志,2008年6月1日。
10 《2007年各国粮食总产量》,华夏地理杂志,2008年6月1日。
11 资料表明,它们报送的统计数据通常与上报税务部门的数据相一致,一般是实际经营量的30%,粮食来源和去向等基本上是随意填写。粮食购销差价一般在7%,如果要缴纳4%的增值税则会大大影响它们的“效益”,这是它们最看重的。
12 王钜钩:《提高全社会粮食统计数据质量的若干思考》,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6卷第1期。
13 李霞:《粮食局专家驳斥中国导致世界粮价飙涨说法》,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2月18日。
14 林华:《库存减少,全球进入粮食“短缺”时代》,中国审计报,2008年5月6日。
15 《联合国:205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下降23%》,bbc中文网,2008年10月16日。
16 叶一剑:《年产1000亿公斤,河南粮食产量没有造假?》,南方网,2008年10月8日。
17 叶一剑:《年产1000亿公斤,河南粮食产量没有造假?》,南方网,2008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