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曾国藩箴言录 §文集

【原文】

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

彼小人者,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独知之地,慎之又慎。

【大意】

独处这件事,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都会经历过。只是小人因为他独处,于是产生了一些非分的念头,而这些非分的念头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会生出放肆之心,就会做出一些欺骗人的事来了。君子则因为独处,所以能够产生一种诚信的念头,当这种诚信的念头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会生出一种谨慎之心,如此自我鞭策的功夫就更周密了。

那些小人,每当面对着一件善事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别人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于是便对是否行善犹豫不决。而面对着一件不善的事时,往往会因为没有人看到,而不会坚决抵制。小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性情中的伪善的一面便会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欺。只有君子,才会担心一件善事做得不够好,而感觉到自己的品行在慢慢地堕落;才会担心由于自己不坚决抵制一件不善事,使得自己的恶念开始生长。君子即使在自己的家中,也会觉得有上天在监督自己,所以内心坚毅如金石,虽然身处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的境地,也慎之又慎。

【原文】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而巳。民之生,庸弱者戢戬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chóu),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比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赋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大意】

风俗习惯的醇厚与浅薄,其根源在哪里呢?源于一两个人对理想的追求而已。天地生育民众,平庸弱小的比比皆是,有一两个贤能而且有智慧的,众人便以他为领袖而听从他的命令;才智越大,那么领导的人就越多。这一两个有智慧的人崇尚道义,那么众人便和他一样崇尚道义;这一两个人追求利益,那么众人就与他一样追求利益。众人的这种趋向,便是形势所带动的,即使再大的力量也不得不顺应形势的驱使。所以说在大自然中能够搅动和干扰万物的,没有比风更迅疾的了。而风俗对于人心而言,虽然从微小开始,但发展到后来就会形成势不可挡的态势。

先王治理天下,使那些贤能的人都处于重要的地位,他对于民众的影响也靠的是道义,所以道德一致、习俗相同。世道衰落之后,那些被公认为贤能的人没有再担任重要的职位,所以他们只好通过言论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至于民众,在这种情形下不能不受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一种风气。于是各种团体派别开始出现,各种人才也随之涌现出来。有以仁义为倡导的,他的党徒也便为仁义献身而在所不惜;有以功利为倡导的,他的党徒也便为功利而赴汤蹈火。这就如同水向湿润的地方流去,火靠近干燥的地方蔓延,任何感召都有与之呼应的对象,可以说无一不得到应验,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了。

现在有些处在重要职位的君子,经常说天下没有可用的人才。他自己处在高位,却不能做到以自己的志向来转移习俗,陶铸世人,却反过来说天下没有人才,这是颠倒是非吗?在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村庄里,如果有一位忠义之士,他的智慧足以带动十个人,那么他就能够从这十个人中选出比较优秀的人,然后把他培养成才。如果他的智慧足以带动一百个人,那么他就一定能够从这一百个人中选出比较优秀的人,然后把他培养成才。由此看来,能够转变习俗、影响世人的,并不是只有身处高位的人才能够这样做,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在这方面都有一定的责任。君主听到我的学说而信从,就会慎重地选择官员和他一起处理国事;士大夫听到我的学说而信从,就会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内心所向往的,担心稍有不当就会败坏社会的风俗,祸害人才。如果能够按照上面所说的去做,数十年之后,不知道会不会有万分之一的成效呢?这就不是我所能预料的了。

【原文】

先王之道不明,士大夫相与为一切苟且之行,住往陷于大戾,而僚友无出片言相质确者,而其人自视恬然,可幸无过。且以仲尼之贤,犹待学《易》以寡过,而今曰无过,欺人乎?自欺乎?自知有过,而因护一时之失,展转盖藏,至蹈滔天之奸而不悔。斯则小人之不可近者已。为人友而隐忍和同,长人之恶,是又谐臣媚子之亚也。

【大意】

前代圣王所宣讲的道义被遗忘后,士大夫们便互相之间都做一些苟且之事,往往陷于大的错谬而同僚朋友却没有半句话的指责,于是本人自我感觉怡然,庆幸自己没有犯什么过错。以孔子的贤德,尚且要依靠学习《易经》才能减少过错,而今天却有人说自己没有任何过错,这是欺骗别人呢,还是欺骗自己呢?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有过错,却因袒护一时的失误,而想方设法去掩盖藏匿,以至于最后犯下滔天大罪而不后悔。这就是小人的不可亲近的原因。作为朋友,却隐瞒容忍朋友的过错,而与他和气相处,这样只能加重他的罪恶,这些人的可恶,可以说仅次于那些只知道歌功颂德和巧言谄媚的人。

【原文】

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

【大意】

为学贵在开始的时候要有决定不移的志向,中途要有勇往直前的心态,最后还要有永不放弃的定力。

【原文】

凡物之骤为之而遽成焉者,其器小也;物之一览而易尽者,其中无有也。

【大意】

凡是马上去做而且很快就做成的器具,它的容量一定是小的;凡是一眼就能够一览无余的物品,一定没有什么内涵。

【原文】

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大意】

君子在顺应形势这点上显得很迟钝,所采取的方式很迂拙,道德上不苟且,事业上不求名,遭受艰难曲折,厚积薄发。经过一点一点的积累,一天一天的进步,等到他成熟的时候,则能够成为圣人的门徒了。

【原文】

贤达之起,其初类有非常之撼顿,颠蹶战兢,仅而得全。疢(chèn)疾生其德术,荼蘖坚其筋骨,是故安而思危,乐而不荒。

【大意】

贤能通达之人的兴起,在刚开始的时候一般都要经过非同寻常的困顿,颠簸挫折,战战兢兢,也仅仅能够维持生存。他的品德在灾难和疾病中练就,体魄在苦难中得到磨炼,所以能在安逸的时候想到危险,在欢乐的时候也不荒废学业。

【原文】

古君子多途,未有不自干人始者也。小人亦多途,未有不自干人始者也。

【大意】

古时的君子出来做官的有很多种途径,但没有一个是从求人开始的。小人出来做官的也有多种途径,同样没有一个是从求人开始的。

【原文】

能俭约者不求人。

【大意】

能够做到俭朴节约的人不会去求人。

【原文】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其过如驷,其去如矢,虽有大智神勇,莫可谁何。光阴之迁流如此,其可畏也,人固可自暇逸哉?

【大意】

天可以补,海可以填,南山也可以搬移,唯有光阴逝去不可再追回来。光阴的流逝如同四匹马拉的车子一样飞快,像离弦之箭那样迅疾,即使是大智大勇的人也拿它没有办法。光阴这样的流逝,真是让人感到畏惧,怎么还能放纵自己虚度年华呢?

【原文】

人固视乎所习。朝有媕(ān)娿(ē)之老,则群下相习于诡随。家有骨鲠之长,则子弟相习子矩矱。倡而为风,效而成俗,匪一身之为利害也。

【大意】

看一个人,要看他所受的影响。朝延中有善于逢迎的老臣,那么下面的官员就会习惯于无原则地跟随附和。家庭中有刚正耿直的家长,那么子弟就会习惯于遵守规矩。有人倡导就会成为风气,有人效法就会成为习俗,这些就不是一个人的好与坏那么简单了。

【原文】

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扰扰万众,大率皆中材耳。中材者,导之东而东,导之西而西,习于善而善,习于恶而恶。其始瞳焉无所知识,未几而骋耆欲、逐众好,渐长渐惯而成自然。由一二人以达于通都,渐流渐广,而成风俗。风之为物,控之若无有,之若易靡,及其既成,发大木,拔大屋,一动而万里应,穷天人之力,而莫之能御。

【大意】

上天所孕育的人类,特别智慧的并不多见,特别愚蠢的也不多见,芸芸众生,大多都只是中等才智罢了。而中等才智的人,引导他向东,他就会往东;引导他向西,他就会西。教他学习向善,他就会向善;教他学习为恶,他就会为恶。刚开始时还懵懵懂懂,没有什么知识,但没过多久便开始放纵自己去追逐世俗的喜好,等渐渐长大后便习惯成自然了。习惯由一两个人在大都市中提倡导引,渐渐地便向四面八方广阔传播,于是成为风俗。风作为一种事物,用手去抓它好像是没有,挤压它又好像容易消散,但是等它成为气候时,就能拔起大树,吹倒大屋,一旦发作则万里之外都会有回应,穷尽天人的力量也不能抵御。

【原文】

安乐之时,不复好闻危苦之言,人情大抵然欤!君子之存心也,不敢造次忘艰苦之境,尤不敢狃于所习,自谓无虞。

【大意】

人在安乐的时候,往往不愿意再听到那些危难痛苦时的话,人的性情大抵都如此啊!君子的用心,是不敢轻易忘记艰苦时的境况,尤其不敢沉溺于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态度中,便自我感觉没有什么可忧虑了。

【原文】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贵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顿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话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载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欤?

【大意】

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没有以自己的忠诚作为天下的倡导更为重要的了。世道混乱之时,上上下下都在醉生梦死中放纵自己,彼此互相欺骗,互相吞食,在尔虞我诈中,不择手段,明争暗斗,只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安乐而把最大的危险留给别人,这些人畏惧困难,躲避祸害,以至于不愿意贡献出自己一丝一毫的力量来拯救天下。这时候就会有忠诚的有识之士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改变这种状况,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关爱别人,去掉虚伪,推崇朴拙,自己亲身经历各种艰难困苦,却不要求别人与自己共患难,为了浩然的正义甘愿献出宝贵的生命,视死如归,没有任何害怕。于是,人们开始学习这些忠诚的有识之士,也以苟且偷安为羞愧,以躲避责任为可耻。啊!我们家乡几位君子之所以能够激励众人,经历九年的战争而最终平定了战乱,难道不是朴实而且忠诚的结果吗?

【原文】

世多疑明代诛锄搢绅而怪后来气节之盛,以为养士实厚使然。余谓气节者,亦一二贤者倡之,渐乃成为风会,不尽关国家养士之厚薄也。

【大意】

当今世上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明代的时候,朝廷虽然对士绅很残忍,但后来的很多士绅却很有气节,认为这是朝廷用优厚的待遇养士的结果。我认为气节这个问题,也是由一两位贤德的人先倡导,然后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风气,不完全与国家养士的厚薄有关。

【原文】

凡菜茹手植而手撷者,其味弥甘。凡物亲历艰苦而得者,食之弥安也。

【大意】

凡是亲手栽种又亲手采摘的蔬菜,吃起来它的味道就会特别的甜美。凡是经过艰苦付出而得来的食物,吃起来就会觉得特别的安心。

【原文】

道微俗薄,举世方尚中庸之说,闻激烈之行,则訾其过中,或以罔济尼之。其果不济,则大快奸者之口。夫忠臣孝子,岂必一一求有济哉?势穷计迫,义不返顾,效死而已矣。其济,天也;不济,于吾心无憾焉耳。

【大意】

道德的沦丧,风俗的败坏,使得全国上下都在推崇中庸之道,一听说有激烈的行为,便指责这种行为不符合中庸之道,或者以于事无济的借口来阻止。到时候,要是这些激烈的行为果然没有成效,那些奸恶小人就会幸灾乐祸。对于忠臣孝子来说,哪能要求每一件事都能够立即见效呢?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形势危急的时候,义无返顾地效法前人,一死而已。如果能够有成效,这也是天意;如果没有任何效果,那我的心里也没有任何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