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军营宜多用朴实少心窍之人,则风气易于纯正。今大难之起,无一兵足供一割之用,实以官气太重,心窍太多,漓朴散醇,真意荡然。湘军之兴,凡官气重、心窍多者,在所必斥。历岁稍久,亦未免沾染习气,应切戒之。
【大意】
在军营中应当多用一些朴实忠诚、不耍心计的人,这样军队的风气就容易纯正。现在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却找不到合适的士兵可供调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军中官气太重,耍心计的人太多,纯朴之心变得浮薄,真诚之意荡然无存。在湘军刚刚组建之时,凡是官气太重、心计太多的人,一概不用。但时间一长,也难免会沾染上一些坏的习气,对此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尽力作好防范,避免这种坏的习气不断蔓延。
【原文】
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有其质,而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甘受和,白受采,古人所谓无本不立,义或在此。
【大意】
识人的方法,主要是看他是否做到朴实、廉洁和耿直。有了这些本质,再加上其他的长处,这就很可贵了;如果没有这些本质,那么其他的长处也就不值一提了。有了甘甜,才能调和五味;有了白纸,才能铺彩着色。古人所说的道无本不立,道理或许就在于此吧。
【原文】
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越,足以摇惑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故楚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
【大意】
那些轻浮圆滑的将领,一旦遇到危险,便会心慌意乱,他们那没出息的样子,足以动摇军心;他们那圆滑无根的言语,又足以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所以,楚军历来都不喜欢任用巧言令色的将领。
【原文】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大意】
今天所过说的话,到了明天不要因为一些小利害而改变。
【原文】
军事是极质之事,二十三史,除班、马而外,皆文人以意为之。不知甲仗为何物,战阵为何事,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不可信。
【大意】
军事是极其讲究实质的事情,古代的二十三史,除了班固的《汉书》和司马迁的《史记》之外,其余的都是那些文人想当然地杜撰出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兵器铠甲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就用一些浮华的辞藻、矫饰的言语任意编造,这是绝对不能相信的。
【原文】
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共亮其心。即直话亦不妨多说,但不可以讦(jié)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大意】
凡是正直、诚实的话,不妨多说几句,这样久而久之,人们自然能明了你的心意。即使直来直去的话,也不妨多说几句,但是千万不可以把提起别人的隐私当做率直,尤其不能在背后乱说别人的短处。驾驭将领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推心置腹,开诚布公,而不是玩弄权术。
【原文】
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谅。
【大意】
我们应当以诚待人,虚心处事。只要心诚,就会志向专一,而且精力充足,即使经历千难万阻也不会改变目标,这样总有一天我们会达到目标。虚心就不会产生傲慢的习气,不固执己见,最终一定会得到大家的理解。
【原文】
楚军之所以耐久者,亦由于办事结实,敦朴之气,未尽浇散。若奏报虚伪,不特畏遐迩之指摘,亦恐坏桑梓之风气。自古驭外国,或称恩信,或称威信,总不出一信字。非必显违条约,轻弃前诺,而后为失信也。即纤悉之事,颦笑之间,亦须有真意载之以出。心中待他只有七分,外面不必假装十分。既已通和讲好,凡事公平照拂,不使远人吃亏,此恩信也。至于令人畏敬,全在自立自强,不在装模作样。临难有不屈挠之节,临财有不沾染之廉,此威信也。《周易》立家之道,尚以有孚之威,归诸反身,况立威于外域,求孚于异族,而可不反求诸己哉!斯二者,似迂远而不切于事情,实则质直而消患于无形。
【大意】
楚军之所以能征善战,顽强持久,也是因为他们的将领办事踏实,使军中醇厚朴实的风气一直保持着。如果在给朝廷的奏折报告中,言辞浮夸不实,那就不仅畏惧远近舆论的批评指责,恐怕也会败坏家乡的风气。自古以来,中国驾驭外国,或者称恩信,或者称威信,总之都离不开一个“信”字。并非一定要明显违背条约,轻易放弃以前的承诺,才算是失信。就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甚至在一颦一笑之间,也必须以真情实意来对待。心中待他只有七分,外面也不必假装出十分的样子。既然双方已经通好讲和,那就凡事都要公平合理,互利互惠,不要使远道的客人吃亏,这就是恩信。至于令人敬畏,完全在于自立自强,而不是装模作样。面临危难时,能够拥有不屈不挠的气节;面对钱财时,能够拥有不沾不贪的廉洁,这就是威信。《周易》中所记载的立家之道,尚且以诚实守信的威信作为反省自己的原则,何况是在外国人面前树立威信呢?难道不可以反过来要求自己吗?这两个方面,看起来似乎太遥远,不切近于当前的事情,实际上却关乎根本,可以将祸患化解于无形之中。
【原文】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难,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载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欤?
【大意】
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没有以自己的忠诚作为天下的倡导更为重要的了。世道混乱之时,上上下下都在醉生梦死中放纵自己,彼此互相欺骗,互相吞食,在尔虞我诈中,不择手段,明争暗斗,只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安乐而把最大的危险留给别人,这些人畏惧困难,躲避祸害,以至于不愿意贡献出自己一丝一毫的力量来拯救天下。这时候就会有忠诚的有识之士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改变这种状况,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关爱别人,去掉虚伪,推崇朴拙,自己亲身经历各种艰难困苦,却不要求别人与自己共患难,为了浩然的正义甘愿献出宝贵的生命,视死如归,没有任何害怕。于是,人们开始学习这些忠诚的有识之士,也以苟且偷安为羞愧,以躲避责任为可耻。啊!我们家乡几位君子之所以能够激励众人,经历九年的战争而最终平定了战乱,难道不是朴实而且忠诚的结果吗?
【原文】
凡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者,其下必不服。
【大意】
大凡说话不切中事理,没有担当的人,那么他的部下必定不会服气。
【原文】
蔡按:吾国人心,断送于“伪”之一字。吾国人心之伪,足以断送国家及其种族而有余。上以伪驱下,下以伪事上,同辈以伪交,驯至习惯于伪,只知伪之利,不知伪之害矣。人性本善,何乐于伪?惟以非伪不足以自存,不得不趋于伪之一途。伪者人固莫耻其为伪,诚者群亦莫知其为诚,且转相疑骇,于是由伪生疑,由疑生嫉。嫉心既起,则无数恶德,从之俱生,举所谓伦常道德,皆可蹴去不顾。呜呼!伪之为害烈矣!军队之为用,全恃万众一心,同袍无间,不容有丝毫芥蒂,此尤在有一诚字为之贯串,为之维系。否则,如一盘散沙,必将不戢自焚。社会以伪相尚,其祸伏而缓;军队以伪相尚,其祸彰而速且烈。吾辈既充军人,则将伪之一字排斥之不遗余力,将此种性根拔除净尽,不使稍留萌蘖,乃可以言治兵,乃可以为将,乃可以当兵。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李广疑石为虎,射之没羽;荆轲赴秦,长虹贯日,精诚之所致也。
【大意】
蔡锷按:我们国家的人心,就断送在一个“伪”字上面。而国人人心的虚伪,要把我们国家和民族断送,那是绰绰有余的。在上位的人以虚伪来领导部下,反过来,处下位的人也以虚伪来应付上司。同辈之间,也以虚伪来相交,久而久之,虚伪竟然成了习惯。弄到后来,大家就只知道虚伪的好处,反而不知道虚伪的危害了。人性本来是良善的,为什么竟然会喜欢上虚伪呢?这是因为如果不虚伪,便很难在世上生存,所以不得不走上虚伪这条路。虚伪的人,人们固然不会因为他的虚伪而鄙视他;诚实之人,大家也不知道他是诚实的。所以大家就这样互相猜疑。于是,人们便由虚伪转为怀疑,又由怀疑转为嫉妒,而嫉妒心一旦产生,那无数恶行便会随之产生,一切的伦理道德,都可以弃之而不顾。唉!虚伪给人们所带来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军队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全靠万众一心,亲密无间,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不满情绪。这特别需要有一个“诚”字贯穿于始终,维系众人。否则,就像一盘散沙,必然会不战自溃,不止而息。社会上崇尚虚伪,其祸害潜伏在哪里根本不容易发现,发作起来也比较缓慢;军队中如果崇尚虚伪,其祸害不但十分明显,爆发起来也十分迅速而激烈。我们既然做了一名军人,就应该不遗余力地把这个字“伪”坚决摒弃,并且要将这种虚伪的根性铲除净尽,做到斩草除根,不留下一点使之萌芽的可能条件。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谈论治兵之道,才可以做将帅,才可以当士兵。只有诚,才能够战胜天下的伪;也只有实,才可以战胜天下的虚。李广误把石头当做老虎,一箭射去,箭羽都没入石头之中;荆轲赴秦国行刺秦王,气贯长虹,这些都是因为精诚所引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