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禅,是不见不闻的世界,然而生活在世间的人们离开世间的见闻觉知,如何求得禅法的门径?佛世时的呗比丘以感人肺腑的悠扬音声,阻止波斯王攻打邻国的计划;印度的马鸣菩萨以一曲自作自唱的《赖咤和罗》,使华氏城五百位王子悟道出家;吴承恩的《西游记》以“玄奘西行”的故事为经纬,流传六世纪之久,寓意深邃,雅俗共赏;铃木大拙以般若文字弘扬佛法,引起多少欧美人士的共鸣。凡此清凉六根,进而感动心灵深处,激发本有佛性的方式,何尝不是禅理的体现。
——《禅话禅画·序》
2
禅,是言语道断的世界,所谓“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禅的境界,固然无法言诠,但如果全然不说,一般人怎能领会禅门胜义?所以,千古以来,禅宗的祖师大德无不老婆心切,努力说禅,多少公案、语录也因此而流传后世,至今为佛子们所津津乐道。
——《禅话禅画·序》
3
禅是活泼的,只要能在参禅中,体悟万法皆空的法性,生活里,就会感受到“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因此,行住坐卧是禅,扬眉瞬目是禅。只要心领神会,人间哪里没有禅?
——《星云禅话·禅非一物》
4
禅,就是灵巧;空,就是灵巧;般若,就是灵巧;觉悟,就是灵巧。赵州禅师的“小便去”,就是灵巧;古灵禅师的“有佛不圣”,就是灵巧。《六祖坛经》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楞严经》的“论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都是灵巧。
——《迷悟之间·学习灵巧》
5
禅,不是逞口舌之能。禅者没有成见,当赞美的时候赞美,当批评的时候批评,这都是禅的艺术。
——《星云禅话·怎能会得》
6
禅的本来面目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求道要像云水般自然,不必刻意向外营求,重要的是自我肯定,往内用心。心清净了,禅道便自然呈现。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
7
禅的里面,没有大小、长短、好坏,当然也没有输赢。禅的世界,是不争论的世界,是一个有规律、有次序的世界。
——《星云禅话·公鸡与虫儿》
8
看起来禅只是一个打坐,可是这一坐并不简单。这一坐,三千大千世界无边的法界,就在这一坐;这一坐,凡圣俱泯,人我双忘,身心脱落,仿佛回归自己本家一般。安然地稳坐于自己的法性之座,和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遨游于法界性海之中,那真是无比自在的解脱境界!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
9
禅者的语默动静,另有一番深意;禅者的生活作息,别有一番境界。他们的机锋险峻,言行虽然朴素单调,但妙味无穷;他们的警策虽然严厉,但风度亲切,达观超凡。
——《星云禅话·谁是禅师》
星云语录
禅,不是逞口舌之能。禅者没有成见,当赞美的时候赞美,当批评的时候批评,这都是禅的艺术。
10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星云禅话·高与远》
11
有人问:“禅者有生死没有?”答曰:“禅者或有生死,但禅者在生死中非常自在。”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面对生死,能从容放下,正恁么时,亦即是解脱自由了。
——《星云禅话·也是恁么》
12
天堂净土在哪里?在真正的禅者眼中,卑贱工作里有天堂净土,爱人利物里有天堂净土,化他转境里有天堂净土。天堂净土在禅者的心中,不在心外。
——《星云禅话·乞丐与禅》
13
禅者被冤枉,受了委屈,都是心平气和。像舍利弗被佛陀呵斥他受不净食,舍利弗即刻将所食之物吐出,并惭愧自己的粗心大意,诚心感谢佛陀的教导;寒山大师被误会挪用国库的公款整修寺院而被放逐边疆,他神色自若向师友告假,宛然要到远方旅行;神秀大师本来已是五祖弘忍的首座,但半路杀出六祖惠能,神秀禅师仍然欢喜承担,尤其在北方指导禅法时,一样赞叹南方的惠能。如果他不是在禅修的过程中得到平等心,何能有这么豁达的表现呢?
——《人间万事·禅心》
14
真正的禅者,他的看法和修养不是一般人的模样。须菩提甘愿被外道打死,飞锡禅师把生死当作游戏,普化禅师以游四门与人开玩笑的方式告别人间,德普禅师令弟子办斋祭祀,在享罢祭祀之后怡然长辞。生死是最苦的事,禅者却能嬉戏作乐,这不是禅心的力量而何?
——《人间万事·禅心》
15
禅者待人接物,秉着慈悲心、喜舍心,一切可以包涵,一切可以奉献。解衣推食,难住苦行,禅者都不放在心上。他们有的是“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有的是“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以佛心待人,以禅法接物,处处显现禅者无染着的智慧风范。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
16
一个真正的人间禅者,要头顶着青天,脚踏着大地,眼视芸芸众生,耳听苦难音声,把和平、幸福布满人间!
——《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与实践·现代佛教四化》
17
禅者悟道的生活,就是过着“无”的生活,因为他们体证到“无”,所以没有人我是非,没有荣辱毁誉。过着如行云流水般云水行脚的生活,就是禅者最超然物外的生活。
——《人间佛教系列·缘起与还灭·从入世的生活到出世的生活》
18
禅者超越对待,超越根本与现象,因此,没有彼此、没有时空、没有来去、没有动静、没有大小,什么都是一如的,什么都是平等,都是超越的,故无烦恼,样样统一。这就是禅者逍遥洒脱的境界,也是禅者随遇而安的生活。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禅堂的生活与清规》
19
禅者能自尊自重、定慧观照,纵然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能洒脱自如,不失庄严。因为有了禅,就有智慧观照,能看透随荣辱毁誉而来的欣喜与厌恶,而一切无所系念与执着,自然能走出一片清明洒脱的天空,这也是禅者参禅求道的高远境界。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
20
禅者证悟的境界:
没有忧悲苦恼的情绪,没有得失成败的念头,
没有拘束障碍的困难,没有生老病死的恐惧。
——《佛教丛书·教理·学佛的次第》
21
禅者,惯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紧逼至穷巷死角,让你身心如桶底之脱落,便能如同蛟龙之入潭,兴风作浪了。有时看似违逆的人情,正是禅的大机大用。
——《星云大师讲演集·生命升华的世界》
22
有人以为参禅的人,表面上不跟人比较、计较,好像是很憨直、愚痴,其实是大智若愚。禅者本无一物,天下、人我、世事在他心中一晃而过,不过是一些现象而已。
——《星云说偈》
23
在禅者的心中,视功名如糟糠,视富贵如敝屣。他的价值观念不是名利,而是宇宙的真理。
——《六祖坛经讲话·顿渐品》
24
有时候,我们看那些禅者似乎没有大誓愿,没有好衣单,也没有好饮食,但不用为他们挂碍。他们那种自由自在,连佛祖都不做的胸襟,包含了天地宇宙,还有什么会放在心上的呢?
——《星云说偈》
25
我们所执着的人我是非,我们所懊恼的侮辱毁谤,在禅者悟道的胸襟里,不过是一场人间儿戏罢了。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禅者云游与参访》
26
学佛,其实就是学自己,完成自己。禅者有绝对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所谓“自修自悟”“自食其力”,就是禅者的风范。
——《星云禅话·求人不如求己》
27
学佛之人,如果有禅,不但为自己想,更为别人想,怎说禅者只重悟道,不重慈悲呢?
——《星云禅话·存财于信徒》
28
一般人认为最污秽的地方,禅师却能逍遥自在。因为他们的心洁净无比、纤尘不染,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清净国土,住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解脱。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谈禅》
29
在禅师的心目中,花不一定是红的,柳不一定是绿的,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他们不用口舌之争,超越语言,因而有更丰富的人生境界。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谈禅》
30
禅师们常常将其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识领域的死角,然后要他们各觅生路。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能够冲破这一关,则呈现眼前的是一片海阔天空,成佛见性就在此举。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这是禅的最大特色。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谈禅》
31
禅师说的话,往往离经叛道,可是他是对的;凡人说法,不敢有一字违背佛经,仍然是错的。禅师在屎尿中都能见到“道”的存在;凡人在佛殿三日三夜,也见不到佛。虽然禅师与我们吃同样的食物,呼吸同样的空气,然而禅师可以做的事,凡人未必可以做;禅师可以说的话,凡人未必可以说,这就是“证量”有无的差别。
——《佛教丛书·宗派·禅宗》
32
禅师从较高的境界来看世界,从差别中认识平等,从动乱中认识寂静。只要我们心中廓然寂静,热闹场中也可以做道场,就如同陶渊明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
——《星云大师讲演集·禅师与禅诗》
33
禅师一悟道,心神清明,四海狼烟都平息,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手不犯杀,口不妄言、两舌、绮语,自然再也不会去造业了。
——《星云说偈》
34
“贫!贫!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禅师们安贫乐道,所谓“少一分物欲,就多一分发心;少一分占有,就多一分慈悲”。他们对于世间的一切,享有但不一定要拥有。例如,有的禅师,明天的午餐还不知道在哪里,他却说:“没有关系,我有清风明月。”有的禅师,皇帝请他下山,他不肯,只愿以山间的松果为食,与大自然同在。
——《迷悟之间·安贫乐道》
35
禅扬弃了既定的观念,在违逆的人情中,见至情至性的奇峰。禅师们对人间的教育,往往以无理对有理、以无情对有情,来显示其高妙的智能与深沉的慈悲。
——《星云日记》
36
参禅打坐久了,不但身心平衡、理念明净,也可以悟入人生的真谛。悟的境界,是心中呈现另一个无量无边、光明解脱的世界。久远过去的事情,会重新浮现在眼前;遥远以前的人和事,也都会慢慢地向我们集中靠近。所谓“认识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懂得了人生究竟“为什么生”“为什么死”“从哪里来”“要去哪里”,明白人生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就能安顿身心,远离颠倒恐惧。
——《星云法语·静坐的功效》
37
参禅能够参得无求无着,熄灭种种妄想,便能见性成佛,和诸佛同一鼻孔出气。
——《佛教丛书·教理·真实的自我》
38
参禅修道者胸怀真理,才能宁静致远,才能超然物外。钱财虽没有别人多,心胸却比别人大;物质没有别人丰富,思想却比别人高超。这种内在的财富享受,对人生的因缘际会,有宽广深远的影响。
——《星云说偈》
39
学道者应具有的风仪是:光风霁月的修养、海阔天空的心胸、端庄美妙的仪行、玉振金声的言辞。如此自能断绝是非,去除纷杂的人我烦恼。
——《星云说偈》
40
真正修行的人,身披精进的铠甲,手持智慧的宝剑,统领六度的大军,杀除烦恼的贼寇。表相并不重要,有道才重要!
——《星云说偈》
41
听明白后,要融会于心,那是理解;见到什么,要体会实践,那是修行。修行的深浅,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星云禅话·圆融之道》
42
禅悟是脱胎换骨的境界,不是有限的语言所能说明的,不是有形的现象所能诠释的。如果以常识的妄执去知解禅境,仿佛雾里观花,无法参透禅的本来面貌。因此,要了解禅的境界,须具备实际禅定的功夫。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禅与文人》
43
悟道,如同睁开了智慧的眼睛,走在人生的大道上,途中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都会伴随我们走向前程。看到宇宙的万有、社会的万象,心中自然也会如同有了一面明镜般,能够看清、明白、了然于心。这不只是看到外相,而是看到宇宙世间的来龙去脉、前后关系,那将是何其美妙的开悟世界啊!
——《迷悟之间·开悟》
星云语录
参禅修道者胸怀真理,才能宁静致远,才能超然物外。钱财虽没有别人多,心胸却比别人大;物质没有别人丰富,思想却比别人高超。这种内在的财富享受,对人生的因缘际会,有宽广深远的影响。
44
禅门的人,看到花开花谢,悟到世间无常;见到父母打骂儿童,悟到人生是苦;看到人我是非斗争,悟到自他平等;看到诸法万有都无实性,悟到苦空无常皆有因缘。我们能够明白万法皆空,空中有无限的妙有,就能开悟。
——《迷悟之间·开悟》
45
禅门悟道,最忌聪明分别。在禅的世界里,真的假不了,假的不会真。悟道的斤两有多少,遇到明眼人,怎样也瞒不了。
——《开示》
46
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面,忽然见到真实。过去是错的,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非的,现在是是的。
——《六祖坛经讲话·行由品》
47
所谓“开悟”,就是要明白自他关系、明白因缘条件、明白时空未来、明白万有同源。要把宇宙人生的问题,都能了然于心,甚至把人我、自他的关系,都能处理得平等、和谐,都需要悟道的功夫。
——《迷悟之间·开悟》
48
悟道的人,在悟的那一刹那,真是天崩地裂、山摇地动,不但过去的迷妄粉碎了,自己与宇宙虚空融为一体,现前的更是另有一番新的风光,是另一个真实恒常的世界。
——《六祖坛经讲话·行由品》
49
在悟道者的世界里,任凭怎样卑屈的工作,他也不认为下贱。因为工作是神圣的,为众生服务更是责无旁贷的。
——《六祖坛经讲话·行由品》
50
悟道的人,本身对众生、对真理,有一种责任;悟道的人,觉得自己有力量来担当;悟道的人,不但不向佛菩萨祈求消灾、增福,甚至求菩萨把一切众生的苦难让他来担当。为什么?有信心的人,就有力量。对悟道的人来说,东南西北都是安乐的净土。
——《六祖坛经讲话·行由品》
51
悟道以后,好像回到故乡,寻得人生的归宿,马蹄嘚嘚响,一路芬芳清美的落花,连马蹄都含香。悟道以后,连说话都芬芳了,万事万物都美善了,人生忽然天高地迥,心胸如宇宙无极,世间变得如许舒坦。
——《星云说偈》
52
禅宗有一段开示的语言,说明一个人从愚痴而到达觉悟,其过程就如“大死一番”。此即说明,在生命的流转里,除了真心以外,我们的习气、烦恼、无明,必须经过多生多劫,千生万死、万死千生,才能慢慢超脱。就以现实一期的生命来说,也有许多的陋习、私心、执着,没有大死一番,便无法重生。
——《迷悟之间·大死一番》
53
明心见性的人,对一切境尽是乐境,一切处无非西方,一切时悉皆解脱自在。
——《佛教丛书·教理·真实的自我》
54
还没有达到开悟的境界,就强要摭拾开悟者的皮毛,画虎不成反类犬。佛性是超越一切的,要截断两边,不思善、不思恶,才真见性。
——《佛教丛书·教理·真实的自我》
55
明心见性的人,了知万法不离一心,所以能不惑于外相的变迁,能不受时空的限制,住于如如不动的佛性中,把握自己的立场,认清自己的价值。
——《佛教丛书·教理·真实的自我》
56
明心见性之后,前面的世界,固然灿烂风光;后面的世界,一样辽阔深远。当仁不让,固然可以领导群伦;谦冲自牧,更可以认识自己。举一反三,固然可以进步神速;脚踏实地,更可以站稳步伐。犀利辩才,固然可以慑人以威;忍苦耐劳,更可以服人以德。
——《佛教丛书·教理·真实的自我》
57
实性不可以言说,不可以分别,实性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这不是哲学上的理论,不是知识上的分别,完全是一个修证的境界。
——《六祖坛经讲话·护法品》
58
实性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与诸佛如来之所以能够并肩而坐,就是自性平等。平等的自性,就是实性。实性是“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六祖坛经讲话·护法品》
59
“清净心体”,就是一种不动摇、无差别的自性。是虽处生死,不受生死所转的佛性;虽在尘劳,不受尘劳染污的佛性。佛性没有得失、增减、染净,此即“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六祖坛经讲话·护法品》
60
我们的佛性遍一切时,尽一切处。因此,明心见性的人不逃避人间的苦乐,而视苦乐为锻炼自己意志的“试金石”。
——《佛教丛书·教理·真实的自我》
61
禅门一千多则传灯的故事,不但玄奥,而且美丽。那些禅话里,处处都说明了禅者从矛盾中,如何统一见解;从差别中,如何融合思想;从分离中,如何相依精神;从人我中,如何相通两心。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62
在佛门里,有许多大德高僧,他们对于死亡的看法,认为生要欢欢喜喜而来,死也要欢欢喜喜而去。因为来来去去、生生死死,无有休止。从历史上看一些禅者,有的田园荷锄而亡;有的自我祭拜而终;有的吹箫奏笛,泛舟而逝;有的东门西门,向亲友告假而去。所谓“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来来去去,根本就不用挂怀。
——《迷悟之间·生死泰然》
63
免疫力,浅显一点说,就是一种抗体,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在佛教里,如地藏王菩萨能到地狱度众生,不为地狱所染,因为他具有免疫的抗体;像观世音菩萨能自由自在地游诸国土,不怕邪魔侵扰,反能救苦救难,因为他免疫的抗体很强;像维摩居士能入酒肆淫舍度众生,也因为他自身具有免疫力。一个禅者在十字街头教化,如果不能无动于心,不具备抗拒外界干扰的功能,如何能成为一个禅者呢?
——《迷悟之间·免疫力》
64
善慧大士一家的“坐化立亡”,王打铁在火炉边的“站立往生”,丹霞禅师觉悟“考官不如考佛”而剃度等,他们能够“拥有”,也能“空无”;他们在功名富贵、穷通得失之间,都不忘自在,这就是豁达人生。
——《迷悟之间·豁达人生》
65
傅大士善慧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不合情理的描述语句,完全是在与迷妄的分别意识挑战,以破除一般人对知识的执着,扫除迷妄分别的世界,使人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境界。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谈禅》
66
知足乃无上财宝,富上大师故意前往无人的地方化缘,大梅法常禅师以松花为食、以荷叶为衣,乃至古来多少仁人君子,只求生活能温饱就好,他们并非不知钱财物质的宝贵,只是不想被欲望所役使罢了。
——《迷悟之间·知足与能忍》
67
有禅心的生活,虽然没有冷暖气的设备,但是热情的太阳暴晒着我,清凉的和风吹拂着我,天上的明月、地下的繁花任我欣赏,峻峭的崖壁、幽静的溪谷随我遨游。这山河大地的一切,莫不属我所有。我拥有了整个宇宙虚空,一片云彩、一粒沙尘,都蕴藏我全部生命的喜悦,世间上还有什么比拥抱全宇宙更富有的事呢?
——《星云大师讲演集·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
68
有了禅,我们的生活烦恼会减少,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颠倒,很多矛盾、差别的现象也可以统一起来。有了禅,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穷也好、富也好,有也好、无也好,看透梦幻空花的尘世,得到大解脱自在。
——《人间佛教系列·禅学与净土·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
69
有了禅,我们在世间上没有恐惧,连生死都不畏惧了。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力量。当脑波在禅定里凝聚集合,接收感应的时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在禅的功夫之前无有不办啊!
——《星云大师讲演集·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
70
有了禅的素养,即使是一句难堪的言语、一个尴尬的动作、一段不悦的往事,在禅的洒脱、幽默、勘破、逍遥之中,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六祖坛经讲话·前言》
星云语录
知足乃无上财宝,富上大师故意前往无人的地方化缘,大梅法常禅师以松花为食、以荷叶为衣,乃至古来多少仁人君子,只求生活能温饱就好,他们并非不知钱财物质的宝贵,只是不想被欲望所役使罢了。
71
所谓涅槃,就是转娑婆世界为净土。真正的涅槃,就是无我而完成真我,无执而放旷一切。
——《六祖坛经讲话·机缘品》
72
有人问,涅槃了以后,安住在哪里?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机应化。
——《六祖坛经讲话·机缘品》
73
有情说法可以用耳朵来听,无情说法必须用心去领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无情万物无一不是在跟我们说法:春花秋月固然让人赏心悦目,鸟叫虫鸣一样令人感动于心。赵州茶,是赵州禅师用茶在说法;云门饼,是云门禅师用饼在说法。晨钟暮鼓、铛铪鱼磬,哪一样不是在对我们启示、说法呢?
——《迷悟之间·无情说法》
74
有情说法,我们都听得懂;无情说法,其实更是美妙好听。天空的白云飘飘,江河的流水滔滔;春去秋来,岁月如梭,花开花谢,时光荏苒。我们的周遭,我们的每日生活里,哪一样不是无情在对我们现身说法呢?禅师竖起了拂尘说:“你懂吗?”如果懂得拂尘竖起来的意义,那就是开悟了!禅师指着庭外的柏树子说:“你会吗?”如果你会的话,当下就是一位禅者了!可惜,空谷回声、天籁和鸣,不容易懂得。假如我们除了听懂有情的说法之外,还能会得无情的说法,那就大事都解决了!
——《迷悟之间·无情说法》
75
我看花,花自缤纷;我见树,树自婆娑;
我览境,境自去来;我观心,心自如如。
这就是禅心的世界。
——《佛光菜根谭》
76
生活中的禅心,可以相互交流,和谐群我;
生活中的禅心,可以彼此欣赏,怡乐自他。
——《佛光菜根谭》
77
所谓“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一个禅师,他不依圣言量,不拾人牙慧;他直指本心、见性成佛。这是一种“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泯除一切世俗名言框架的潇洒自在,是一种“任凭天崩地裂,且奈我何”的自我肯定。
——《星云法语·禅的修行》
78
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解脱的人,如潺潺的流水,再茂密的竹林,也不妨碍流水的经过;如同山顶上那片白云,再高的峻岭,也挡不住它的飘行。因为它来去自如,好像一个禅者的心境,那么潇洒自在。
——《星云法语·禅的譬喻》
79
所谓“万里无云万里天”,意指没有云的地方,天就会显现。解脱者,就像一片蓝天,不让烦恼绊住,没有无明束缚,就是世间尘劳也系不住他,一切都不会挂碍于心。
——《星云法语·生活的解脱》
* * *